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纤维沟为雅砻江中游左岸发育的一级支沟,处于深切高山峡谷区,地形坡度陡,沟内岩体风化卸荷严重,崩滑物源沿沟堆积,加之较为丰富的暴雨,使该沟具备泥石流暴发的条件.若纤维沟暴发泥石流,将对沟口扇地卡杨二级公路以及拟建水电站大坝砂石混凝土加工场地产生直接影响.在阐述纤维沟泥石流发育历史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其汇水—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特征,对泥石流静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并对其工程影响做出相应评价.  相似文献   

2.
大桥沟位于四川省西昌市拟建官地水电站大坝下游。现对该沟沟口堆积扇的成因及流域内泥石流的发育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作了详细研究 ,用地质地貌演化分析法 ,评价预测了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其危害性 ,分析了主沟爆发泥石流的可能性 ;并针对泥石流对官地水电站进出场施工公路及发电厂房尾水的危害性 ,提出了适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现场调查的第一性资料阐述了邓池沟泥石流的活动和冲淤特征.  相似文献   

4.
牛塘沟为寿江左岸一级支流,近年来频繁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尤其以2011年8月20日爆发规模最大,对沟口水磨中学及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通过现场勘查分析,总结了牛塘沟泥石流孕灾背景及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成因机制,并在计算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参数的基础上进行了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表明:汶川地震提供的丰富的松散物源是泥石流发育的主要条件;牛塘沟具备灾害链效应、高频、主支沟群发等典型的震后泥石流特点;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在暴雨频率为10%以上,可能会堵塞寿江,属于高危险性泥石流。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燕儿沟泥石流的特征及从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水文、植被、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阐述了燕儿沟泥石流的成因,预测其对新建铁路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文章还根据各作用因素的作用效果,提出了几点治理意见。  相似文献   

6.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也是地震灾区震后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研究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是理解泥石流成因、特征及治理工程设计参数的重要途径,可为泥石流的治理提供依据。在对白沙沟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计算,并对其危险性作出评价,研究结果可为白沙沟泥石流的治理及防灾减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黑水县是"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此次地震不仅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同时还引发了较多的次生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滑坡、崩塌等。以黑水县知木林村的泥石流形成条件为背景,详细介绍了该区域泥石流发生的地形,物源和水源条件,并且结合该地区泥石流勘测报告,以现场配浆法和查表法分别计算了该地区的泥石流容重,通过对比最终确定以查表法得到的数据作为色多沟泥石流发生时的泥石流容重,并以此计算出泥石流发生时的流速,流量以及峰值流量等数据,随后采用多因子综合判定模式对色多沟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估,得出该地区泥石流的发展正处于壮年阶段,危险等级为高度危险。在治理色多沟泥石流流域时应该主要采用以排为主、停排结合的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8.
孟庆云  王岩 《甘肃科技》2016,(13):23-25
梅家沟泥石流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漳县金钟镇,流域面积较大,固体物源丰富,流域内降水充沛,历史上爆发过多次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着沟道下游的梅家沟村145户580多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沟口道路安全。梅家沟泥石流是东扎河左岸的一级支沟,正常年份属季节性流水沟谷,调查期间水量约为0.3m3/s。沟口地理坐标:北纬34°48′56″,东经104°08′06″。由于主沟道中、游段较缓,且沟道长度较短,因此,主沟道的松散堆积物主要堆积在中游段在主沟道的上游段地形切割强烈,沟道横剖面呈"V"型。本文通过对梅家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分析,针对性提出泥石流灾害的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磨子沟是一条地处川西高原气候区,地形复杂的堵塞型泥石流沟.流域内松散固体物质总量约1.7×107 m3,其中,潜在不稳定物源量约2.30×106 m3.泥石流平均流速10.20 m/s,峰值流量714 m3/s.测得泥石流堆积物的密度为2.21 g/cm3,含水量为13.3%.孔隙率为28%,塑限18.4%,液限为31.6%,阵性大雨和持续性降雨都极易引起泥石流的爆发.磨子沟是一条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对近沟口附近区域拟开展的各类工程活动存在一定不利影响.建议对拟设置的各类场地需尽量布置在泥石流的泛滥区域之外,并对该沟进行必要的治理.  相似文献   

10.
先家庙沟为雅砻江下游支流九龙河右岸的一条支沟,位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2013年7月17日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为了研究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提出适宜的泥石流减灾防灾对策,在野外调查和实地勘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泥石流沟的形成环境、活动特征等,探讨了工程实施的背景条件和村镇泥石流的防治思路。研究表明,先家庙沟受汶川8.0级地震扰动,在主沟形成区2 700~3 100 m段产生崩塌滑坡,形成集中物源,由震前的山洪沟转化为泥石流沟,活动频率增加;先家庙沟具有"陡—缓—陡—缓"的纵坡型式,由于流通段陡崖地貌的存在,流速增大约3倍,冲击力增大约5倍,泥石流冲出流通段后流速较大,对沟口省道S215和居民房屋造成威胁,泥石流成灾能力强;针对流域地形特征和泥石流活动特征,在坝高较高的拦挡坝工程和排导工程实施受限的情况,提出"固源+停淤+排水"总体思路,可以为其他类似条件的泥石流治理工程提供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汶川强震区5条典型窄陡沟道型泥石流进行实地勘察。通过室内颗分试验、激光衍射粒度分析试验、X射线衍射试验,分析了强震区窄陡沟道型泥石流的基本发育特征、堆积物颗粒级配和黏土矿物定量组成。结果表明:(1)强震区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典型发育特征除了地形地貌上的“窄”和“陡”外,震后松散物源量中崩滑物源和沟道堆积物源显著增多,动储量比例增大,造成强震区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危险性显著提高;(2)强震区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堆积物固体颗粒级配分布范围较广,连续性较好。级配曲线不均匀系数均大于5,曲率系数在0.95~3,无缺失粒组;粒径小于0.075 mm的粉粒含量均在0.5%以下,粒径小于0.005 mm黏粒含量均在0.11%以下,不同沟道间差别较小;(3)强震区窄陡沟道型泥石流堆积物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绿泥石和伊蒙混层3种黏土矿物组成,各自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5.6%、38.8%、15.6%。伊利石和绿泥石总含量均超过75%,伊蒙混层含量均在25%以下。开展汶川强震区的典型窄沟型泥石流发育特征分析,对于地质灾害泥石流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九绵高速沿线泥石流分布较广,以工棚沟为例,根据对沟域的野外调查,分析工棚沟的形成条件,认为工棚沟沟内物源量丰富、纵坡降大、丰沛的水源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前提条件。通过研究工棚沟高位泥石流的发育特征,进而分析其演化历史及成灾类型。根据泥石流的动力学计算,对泥石流堆积范围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该流域在遭受50年一遇泥石流时,将形成一定规模泥石流,泥石流对在建九绵高速及省道205的安全造成威胁。对工棚沟进行危险性分析,旨在为后续施工及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柿树沟7.24泥石流灾害形成条件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柿树沟地形条件有利,物源丰富,降雨充足,前期降雨量丰富和短历时高雨强是此次泥石流的诱发因素.柿树沟7.24泥石流为沟床起动型泥石流,搬运能力强,加之防灾意识不足使此次泥石流灾害增大,表现为冲毁房屋、耕地和损毁公路3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分析唐家沟泥石流的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成灾条件、规模、发展趋势及灾害:睛况,针对灾害体物源储量、破坏能力等基本特征以及危险区周边地物、地质结构特征,提出了两套防治措施并作对比研究.最终从技术、效果、投资作比较分析,择优选取防治措施,以保证唐家沟居民、乡级公路等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泥石流对沟道的侵蚀破坏作用比一般水流强烈,由于对其侵蚀深度的估计不足,往往导致防治工程的失效。通过室内等比模拟稀性泥石流沟道侵蚀试验来探究其规律。试验研究表明:坡度变化对侵蚀效果的影响大于流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侵蚀深度随泥石流的磨损力增大呈线性增加,并给出经验公式。结合野外调查,对于松散堆积物源较厚的沟道流通区,该经验公式具备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泥石流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盘龙谷泥石流的起动特征,探讨了其起动方式、物源补给来源以及降雨条件的影响等.实验结果表明,泥石流起动时形成区堆积物源不会整体滑移,而是在其表面形成冲沟并逐渐扩大直至引发泥石流;前期先降小雨使土体达到完全饱和,然后再降中雨或大雨的情形其危险性最高;冲沟两侧的不稳定岩土体构成泥石流物源的主要补给来源.实验现象与盘龙谷泥石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以为建立泥石流预警系统及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论述了马路沟泥石流的成灾条件,包括地形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等方面,及泥石流基本特征,包括泥石流规模,泥石流的发展趋势.通过两种不同的方法分别对马路沟泥石流的危险度进行评价并对比分析,两者得到的结论基本吻合,马路沟属中度危险的泥石流沟,必须对其进行工程防治.通过对沟谷形态,物源总量,有无排导出口等多方面考虑,决定采用稳拦停淤的防治方案,以保护下游移民新村及省道的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泥石流堆积物粒度分布及分形结构特征,通过对泥石流堆积区现场调查和颗粒分析试验,采用统计图解法和粒度分维法分析泥石流堆积区堆积特征、粒度分形结构特征及与颗粒级配的关系。结果表明:泥石流堆积区具有集中性的特点;泥石流堆积区颗粒具有很好的分形特征,堆积区中右侧分维值均值与堆积区分维值均值接近;泥石流堆积形成由晚至早分维值逐渐减小;堆积物土粒大小级配连续性较好,分维值与不均匀系数和曲率系数均呈正相关。可见泥石流堆积区粒度的相关研究对研究泥石流形成机理及指导泥石流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