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分析方法及痕量富集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有机污染物分析在近年进展作了评述。其主要内容涉及试样的预处理技术(如顶空法,吹扫-捕集法,固相萃取,半透膜等技术),各化合物的适用及有效的分析方法或仪器(如GC,HPLC及GC/MS等)以及各种技术及方法的联用技术等(引述文献37篇)。  相似文献   

2.
于万滢  张华  黄威东  陈吉平  梁鑫淼 《色谱》2005,23(2):196-201
采用气相色谱/四极杆质谱(GC/qMS)、气相色谱/正交加速飞行时间质谱(GC/oaTOFMS)和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GC/FTIR)联用技术,对一种陕西产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基于GC/qMS谱库的检索功能,结合GC/FTIR在结构鉴别上的优势和GC/oaTOFMS对质谱碎片离子精确的质量测定功能,成功地实现了对68个色谱组分的定性分析。与使用单一的联用技术(例如GC/qMS)相比,利用多种色谱联用技术在定性分析上的互补性,可以明显提高对组成复杂的挥发油类样品分析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二英类分析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 《分析化学》2001,29(10):1222-1227
通过综合介绍国内外二英类物质分析研究的最新动态,包括二英类的前处理和气相色谱法(GC)、液相色谱法(LC)、胶束电动色谱法(MEKC)、质谱法(MS)、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和生物分析法等多种分析技术及其改进方法,指出了二英类分析研究工作中现存的问题,对今后的发展动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气相色谱近年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若农 《色谱》2009,27(5):584-591
简要阐述了近几年气相色谱(GC)的发展和特点。GC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几年GC的发展除了继续研究新的固定相和高性能的毛细管色谱柱之外,主要在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快速GC、便携式GC仪和微型GC仪几个方面。近几年新研究的GC固定相主要集中在常温离子液体和各种环糊精的衍生物。现在GC研究者趋向于使用商品化的GC毛细管柱,而商品化的GC毛细管柱应用最多的是以含5%苯基的聚甲基硅氧烷为固定相的色谱柱。GC×GC发展迅猛,特别是关于调制器的研究,已开发出十多种调制模式,并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为了适应大量样品的分析和现场分析,研究和开发了多种快速GC方法和仪器以及便携式GC仪。为了仪器的小型化和专属性检测,μGC仪的研究也稳步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联用技术(HPLC-GC)分析矿物油的研究发展迅速。矿物油源于石油与合成油,是涵盖一定碳数范围的碳氢化合物,主要分为烷烃和芳烃两大类。矿物油可通过多种途径迁移至食品和环境中,影响人类健康,然而其分析检测面临较大挑战。HPLC-GC(配备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通过将净化、分离与检测相结合,很好地解决了矿物油分析中的选择性和灵敏度等问题。该技术的核心是通过保留间隙、Y形件接口和溶剂蒸气排出实现了GC大体积进样,将常规HPLC的洗脱流分全部转移至GC分析,将矿物油的分析灵敏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以上;同时避免了分析过程的污染引入,保证了分析的重现性和准确度。本文详细阐述了HPLC-GC的发展历程以及HPLC与GC分析条件的相互匹配,评述了基于HPLC-GC联用技术的干扰物去除与矿物油富集方法,并对HPLC-GC在矿物油分析中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分析过程简便快速。结合顶空萃取、液相萃取、固相萃取等多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在炼油油品成分解析、炼化半挥发/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检测、废水处理工艺评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高温气相色谱(HTGC)、全二维气相色谱(GC×GC)、高分辨质谱及数据处理软件的不断进步,GC-MS鉴别的有机分子种类和数量得到了提升。未来,GC-MS在石油炼化及相关环保行业还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溶胶-凝胶固相微萃取涂层及其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胶-凝胶(sol-gel)技术制备固相微萃取(SPME)涂层材料.通过硅醇盐前驱体与涂层聚合物羟基硅油(OH-TSO)的水解共聚的方法,成功地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sol-gel 涂层的SPME 萃取头,并以农药的混合标准水溶液为研究对象,用直接-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GC)对涂层的性能进行考察,制成的萃取头适用于多种农药残留的萃取分离分析.  相似文献   

8.
用毛细柱GC/FTIR鉴定多异丙苯焦油中的化学成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异丙苯焦油(简称焦油)为石油化工厂制造苯酚、丙酮的付产物。过去它除作为制造炭黑的原料外,大部分作为燃料被烧掉。近年来也用作选煤,选铜的浮选剂而得到更多的应用。对含异构体甚多的焦油中各组份的鉴定还未见有报道。近年来GC/FTIR联用技术的崛起为焦油及其它样品,特别是含多种同分异构体组份的样品的分离分析创造了条件。本文采用毛细柱GC/FTIR联机鉴定了焦油组份,结果比较令人满意,对了解焦油中的组份和更好的利用焦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李海静  张香文 《色谱》2017,35(8):867-874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GC-MS),通过优化程序升温和调制周期,建立了喷气燃料裂解产物中芳烃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多环芳烃(PAH)同分异构体具有良好的分离能力。利用MS检测器谱库检索结果、芳烃标准品及相关的文献报道,对喷气燃料裂解产物中常见的单环芳烃、二环芳烃、三环芳烃及四环芳烃等共27种芳烃进行了准确定性,并利用外标GC×GC-FID法对其进行定量。定量结果表明,芳烃含量均随着裂解产气率的增加而增大,当裂解产气率达到22%时,二环芳烃开始产生,且其含量随着裂解产气率的增加呈指数形式增加。该方法与传统的气相色谱-质谱相比,具有更好的分离及定性能力,可应用于复杂样品的分离及其定性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制的活性炭纤维结合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ACF—SPME/GC~MS)分析了水相中的一丁基三氯锡(MBT,monobutyltin trichloride)。对实验影响因素如萃取温度、离子强度、萃取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100μg/L,检出限为4.5ng/L,相对标准偏差为8.6%。将ACF—SPME/GC—MS技术用于实际海水样品的分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高密度燃料HDF-1与橡胶的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在室温和70 ℃下橡胶材料G402氟硅胶、丁腈胶5171、丁腈胶4170、贮囊橡胶用合成的高密度燃料HDF-1浸泡后性能如伸长率、邵尔硬度、重量、面积体积的变化,并与采用3号喷气燃料(RP-3)实验结果进行对照。用红外光谱测定了燃料浸泡前后橡胶组成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G402氟硅胶和贮囊对于HDF-1和RP-3有相近的相容性,丁腈胶5171对HDF-1的相容性比对RP-3的相容性稍差,丁腈胶4170对HDF-1的相容性比对RP-3的相容性更差的结果。因此,丁腈胶5171和丁腈胶4170不能用于HDF-1储存和输送,原使用RP-3系统的橡胶密封件不能直接使用HDF-1。  相似文献   

12.
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与我国应有的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查全性 《应用化学》1993,10(5):38-42
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类型燃料电池的最新进展,基于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具体情况,作者在碱性燃料电池,磷酸型燃料电池,溶融碳酸盐电池和聚合物电解质燃料电池方面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我国燃料电池的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3.
与碳氢燃料相比, 含氧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容易生成醛类等非常规污染物, 这些含氧中间体的生成与燃料中氧的释放密切相关. 本文从燃料氧迁移路径的角度来研究含氧中间体的生成特性及规律. 并采用分子束质谱结合真空紫外同步辐射光电离技术(SVUV-PIMS)探测了丙烷、二甲醚、乙醇三种低压预混火焰中的主要含氧中间体, 并获得了其摩尔分数分布. 结果表明: 与外部氧相比, 燃料氧更易形成含氧中间体. 生成的最主要的含氧中间体取决于燃料氧在分子中的结构. 二甲醚火焰中甲醛为最主要的含氧中间体; 乙醇火焰中乙醛为最主要的含氧中间体; 丙烷火焰中, 甲醛和乙醛的含量均很小, 但碳氢中间体乙烯、乙炔和丙烯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DME洁净燃料技术的研究开发(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甲醚(DME)由于具有高的十六烷值,在燃烧过程中可降低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实现无烟燃烧,可作柴油发动机的洁净替代燃料,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的洁净燃料"。此外,DME液化气的物性与液化石油气相似,燃烧性能优于液化石油气(LPG),可作优良的民用洁净燃料。九十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在国内首先提出以DME替代LPG作洁净民用燃料。他们在实验室研究开发了氧化铝和分子筛两种类型的甲醇脱水制二甲醚催化剂,考察了工艺条件对反应的影响;确定了产品的分离、精制过程;对催化剂制备放大后进行了寿命试验并在1升催化剂的模试装置上进行了验证;提出了适合中、小规模生产的甲醇催化脱水制DME液化气工艺流程并进行了500t/a甲醇脱水制DME液化气的工业试验,甲醇单程转化率为~78%,DME收率为~98%:对所生产的DME液化气进行燃烧试验、环境卫生及卫生防疫检测,结果符合国内有关标准。  相似文献   

15.
吴晓晖  郭航  叶芳  马重芳 《化学进展》2009,21(6):1344-1348
微型燃料电池被认为可作为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下一代电源而越来越受到关注。传统的石墨、金属等材料用于微型燃料电池时产生了不少问题,如石墨材料微加工性能差,金属易腐蚀、密度较大等不利于应用于便携式设备。硅材料因为其低的气体透过率、高的导热系数和适于微加工等特性在微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中得到了越来越多地应用。本文对硅材料在微型燃料电池的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构造中的应用以及硅材料作为基底制作微型燃料电池技术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硅材料在微型燃料电池领域应用的技术特点及前景做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6.
给出了不同磺化度下的磺化聚醚醚酮(SPEEK)用作质子交换膜的一系列性能,另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酸碱共混质子交换膜,其中,磺化聚醚醚酮和壳聚糖分别被选为酸性、碱性高分子电解质,并对所制备的质子交换膜的相关性能如质子传导性,甲醇渗透性,吸水率以及膜溶胀性、热稳定性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此种新型复合膜尽管在质子传导性能方面有所下降,阻醇性能改变不大,但是膜溶胀性和吸水率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磺化度为71.4%的SPEEK与壳聚糖以5∶1摩尔比共混制备的质子交换膜,其性质可以与商品化的Nafion 117相媲美,有望在甲醇燃料电池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维民 《化学进展》2012,(Z1):246-252
低温燃料电池是理想的移动式电源,它所采用的电催化剂主要为Pt基贵金属纳米催化剂。提高纳米催化剂在电池内部环境中的稳定性、抑制其活性衰减,对于延长低温燃料电池的使用寿命和节约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三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低温燃料电池纳米催化剂稳定化方面的研究进展。首先,通过载体效应实现催化剂的稳定化,包括碳载体的石墨化、碳载体的掺杂、表面功能化及其他载体的采用等。其次,通过空间效应实现催化剂的稳定化,包括催化剂粒子表面覆盖、催化剂粒子微孔嵌入、催化剂表面杂多酸单层自组装及聚合物电解质空间阻隔等。再其次,通过协同效应实现催化剂的稳定化,包括提升金属粒子的氧化电位、强化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等。最后,对低温燃料电池纳米催化剂稳定化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燃料乙醇产业现状。结合我国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燃料乙醇装置,重点介绍了我国目前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特点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本文从提高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寻找廉价非粮原料和开发新生产工艺等几个方面,对燃料乙醇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燃料乙醇生产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国君  武国庆  郝小明 《化学进展》2007,19(7):1084-1090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燃料乙醇产业现状.结合我国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燃料乙醇装置,重点介绍了我国目前的燃料乙醇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特点以及与国外的差距.本文从提高燃料乙醇生产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寻找廉价非粮原料和开发新生产工艺等几个方面,对燃料乙醇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单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使矿物燃料和氧在同一气室中反应发电,具有无需密封、结构简单及抗热和机械性能强的特点,已经显示出作为便携式电源的良好发展前景,近几年来已成为燃料电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单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发展背景、特点、工作原理和影响单室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性能的众多因素,阐述了它的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