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CeO2在Pd/γ-Al2O3催化剂中的助剂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色谱微反流动法技术考察了富氧和贫氧条件下,添加CeO2对Pd/γAl2O3催化剂上CO氧化反应的影响,并运用TPR、TPDMS及SEM等技术研究了CeO2Pd/γAl2O3催化剂.结果表明:CeO2、Pd的共助作用使CeO2Pd/γAl2O3催化剂TPR还原峰温向低温方向移动;CeO2的存在使Pd/γAl2O3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氧容易脱出,从而改善了催化剂的氧化活性;CeO2、Pd间的强相互作用使催化剂上Pd元素的分散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甲醇催化氧化重整反应制氢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陈兵  董新法 《分子催化》2000,14(3):205-208
研究了Cu/Zn/Al系列催化剂催化甲醇氧化重整反应制氢,得到活性,选择性及稳定性较好的催化剂Cu60Zn30Al5Ce5;并且考察了Cu60Zn30Al5Ce5为催化剂时,该反应的工艺条件如温度,物料配比等,当压力为0.1MPa,温度为240℃,CH3OH:H2O=1:0.8,CH3OH:O2=4:1时,甲醇的转化率达97.75%,在此反应条件下,反应100h后,甲醇的转化率仍在96%以上。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CoO3,并用沉积沉淀法(DP法)制备了Au/LaCoO3催化剂.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氧化CO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过程中,溶液pH、pH调节顺序及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均有一定影响.Au/LaCoO3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沉积过程中在HAuCl4溶液中先加入载体后,再调节溶液pH=8,得到的催化剂经250℃焙烧后可提高催化剂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氧化锆对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的促进作用(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掺杂价态补偿原理,在Cu-Zn-Al甲醇合成催化剂中添加适量氧化锆助剂研制Cu-Zn-Al-Zr催化剂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温度为230℃,比Cu-Zn-Al约低10℃。采用XRD、UVDR、FTIR、TPD和TPR等谱学方法对2种催化剂进行表征显示,铜基催化剂的活性位可能是“Cu0-Cu+-O-Zn2/A2O3-ZrO2”,工作态Cu-Zn-Al-Zr催化剂表面上Cu/Cu0的比值、价态稳定性和对CO的吸附量均大于Cu-Zn-Al,这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低温活性和较高的热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制备高碳醇用Cu-Zn-Zr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制备高碳醇用新的催化体系CuZnZr.CuZnZr催化剂可用Cu(NO3)2,Zn(NO3)2,ZrOCl2和Na2CO3为原料,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研究结果表明,CuZnZr催化剂对脂肪酸甲酯加氢制备高碳脂肪醇具有很高的活性.催化剂的活性测定结果及XRD和TPR表征结果表明,Cu和Zn都是该催化剂的活性组分,Cu0和ZnO是其活性物相,Zr组分以ZrO物相存在,对活性组分起着间隔分散作用.用ASAP2000型物理吸附仪测定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孔结构和孔径分布,揭示了在不同条件下制备的CuZnZr催化剂活性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Pt/Al2O3和Pt/CeO2/Al2O3催化剂对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反应的催化活性,发现Pt/CeO2/Al2O3显示了比Pt/Al2O3更高的甲烷转化率和合成气选择性。用H2TPR,H2TPD,SEM和XRD等手段和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CeO2与Pt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SMSI),这种作用促进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分散,抑制了Pt在催化剂表面的迁移,大大降低了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完全燃烧活性,提高了催化剂的部分氧化活性和选择性,避免了因催化剂床层局部温度过高而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或失活,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同时,在反应过程中,CeO2通过促进水蒸气变换反应(WGSR)的进行使反应体系迅速达到平衡,提高了催化剂对H2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用浸渍沉淀法分别制备了负载型ZrO2/Al2O3和ZrO2(MgO、K2O、CeO2、La2O3)/Al2O3催化剂.用XRD、BET、TPD对催化剂的晶相结构、比表面积、孔径分布、表面酸碱性等进行了表征;同时以CO2和CH3OH为探针用原位红外对催化剂的吸附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掺杂氧化物有效的阻止ZrO2晶粒的团聚,并提高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CeO2的添加有利于碱性中心数的增多,La2O3有利于酸性中心数的提高.原位红外结果表明CH3OH能在ZrO2(CeO2、La2O3)/Al2O3催化剂表面发生解离吸附,而CO2在催化剂表面均出现单齿态吸附.CO2和CH3OH在常压下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中ZrO2(CeO2、La2O3)/Al2O3催化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9种助剂对用于CO2加氢反应的超细CuO-ZnO-SiO2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XRD和TPR表征.结果表明,助剂影响超细催化剂的性质和催化性能,TiO2、CeO2、MgO和La2O3是CO2加氢合成甲醇的超细CuO-ZnO-SiO2催化剂体系的优良助剂.在含有不同助剂的CuO-ZnO-SiO2催化剂体系内存在CuO和ZnO晶相,但除CeO2以外,其它的助剂都可能以微晶或无定型的形式存在.TPR研究表明,添加的助剂除CeO2以外,都使超细CuO-ZnO-SiO2催化剂的还原温度提高,而且助剂对CuO-ZnO-SiO2催化剂活性的影响,按照助剂对CuO-ZnO-SiO2催化剂还原温度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CuO/CeO2和CuO/Al2O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钟依均  陈平 《应用化学》1997,14(1):49-52
本文以CO氧化为模式反应考察了CeO2和Al2O3负载氧化铜催化剂的氧化活性,运用XRD和TP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和物相结构,结果表明:载体性质对负载CuO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有很大影响,CuO/CeO2催化剂活性明显高于CuO/Al2O3催化剂.催化剂的还原特性随载体不同而不同.同时发现,热处理对催化剂铜物种的存在形式,晶粒大小、还原特性及其催化活性有明显影响,CuO/Al2O3催化剂活性下降的主要因素是生成了活性较低的CuAl2O4相,而CuO/CeO2催化剂活性下降是由于CuO和CeO2发生烧结,晶粒变大  相似文献   

10.
Cu对Cu—Mn—Ce—O和Cu—Mn—Ce—Pd—O催化剂三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火焰脉冲-微反装置考察了Cu-Mn-Ce-O和Cu-Mn-Ce-Pd-O两类催化剂的三效活性。结果表明Cu的加入有利Cu-Mn-Ce-O的NOx和CO的转化,而不利于Cu-Mn-Ce-Pd-O的NOx和HC的转化。XRD分析结果表明在Cu-Mn-Ce-O中加入Pd,原来的CuMn2O3消失,生成新相MnAl2O4;TPR分析结果表明Cu使Mn-Ce-O样品表面氧量增加,表面易于还原,而使Mn-  相似文献   

11.
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Pd-Ce/Al2O3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应器中测定了对CO催化氧化活性,并对催化剂作了XRD、XPS、氢氧滴定及IR表征。结果表明:Pd-Ce/Al2O3催化剂的活性低于Pd/Al2O3的原因是Ce组份的加入增强了催化剂对产物CO2的吸附作用,阻碍了反应物CO的吸附。然而,Ce组份的加入却能抑制Pd组份的烧结。  相似文献   

12.
二氧化铈对钯汽车催化剂的氧化氮还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火焰脉冲-微反装置上考察了Pd催化剂的三效性能,同时利用XPS、TPR和催化剂表面贮氧量的测定,研究了氧化柿对PdO/Al2O3上三效性能的影响,尤其是对NOx还原性能的影响。PdO/Al2O3催化剂上的NOx还原和HC的氧化互相干扰,CeO2的加入能够改变Pd的电价,削弱HC的干扰,使NOx还原活性在贫氧区(A/P<14.7)大为提高。另外CeO2还能提高Pd催化剂的表面贮氧量,降低NOx的反应活化能,而且NOx还原的高转化率向高空燃比扩展。  相似文献   

13.
用浸渍法制备了不同浓度的Pd-Ce/Al2O3催化剂,在固定床微反应器中测定了对CO催化氧化活性,并对催化剂作了XRD、XPS、氢氧滴定及IR表征。结果表明:P催化剂的活性低于Pd/Al2O3的原因是Ce组份的加入增强了催化剂对产物CO2的吸附作用,阻碍了反应物CO的吸附。然而,Ce组份的加入却能抑制Pd组份的烧结。  相似文献   

14.
应用XPS,XAES和紫外漫反射光谱法研究了CuO-ZnO/氧化物上CO2/H2合成甲醇的反应活性中心.CuO-ZnO/氧化物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中心是存在于CuO-ZnO固溶体中的Cu-Zn-O("□"为氧空位),活性中心的Cu价态为Cu-和Cu0.反应活性中心在CuOZnO-ZrO2催化剂上比在其它CuO-ZnO/氧化物催化剂如CuO-ZnO,CuO-ZnO-MgO,CuOZnO-Al2O3和CuO-ZnO-r2O3上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15.
采用XRD、BET、TPR手段,研究了焙烧和还原温度对超细CuO-ZnO-SiO2催化剂的性质及其CO2加氢反应催化活性的影响.胶体在573-773K范围内焙烧生成CuO、Cu2O、ZnO晶相,随着焙烧温度继续升高,CuO和ZnO晶粒逐渐变大,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变化很小.在973K焙烧后出现Zn2SiO4晶相,使催化剂比表积和孔容变小,导致催化剂活性降低.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大于对CO2加氢产物分布的影响.在548-648K范围内,催化剂还原温度对其催化活性影响不大.703K高温还原后,可能由于Cu0晶粒的出现,使得催化剂的活性下降.TPR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焙烧温度影响CuO同ZnO、SiO2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催化剂的还原行为.  相似文献   

16.
CO/H2合成甲醇CuO—ZnO—ZrO2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活性测定,XRD、TG-DTA表征,考察了共沉淀法制备的铜锌锆合成甲醇催化剂中ZrO2对物相结构、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rO2能显著提高CO/H2合成甲醇的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催化剂母体、氧化态和还原态的物相并未发生变化,仍分别为:Cu2(OH)3NO3,(Cu,Zn)5(CO3)2(OH)6,(Cu,Zn)2CO3(OH)2,Zn5(CO3)2(OH)6;CuO、ZnO;Cu  相似文献   

17.
运用XRD、TPR、H2-TPD等表征手段考察了Cu-Mn催化剂的物相结构、氢气的还原性能及H2的吸附性能;在高压微反色谱系统中进行了CO加氢合成二甲醚的研究并和表征结果相关联。评价结果表明,Cu-Mn双组分催化剂对一氧化碳具有很高的活性及二甲醇的选择性; XRD测定结果表明, Mn的存在使得CuO的分散度提高:TPR结果表明,锰的存在阻碍了CuO的还原,CuO存在能够促进MnOx的还原,双组分催化剂的还原并不是单组分催化剂的简单叠加,说明在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CuO和MnOx之间发生了一定的相互作用。H2的脱附实验表明,Mn的添加增强了催化剂对H2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Cu-Zn-Al (4/50/5)催化剂(Cat)和Cu-Zn-Al-Li(40/50/5/5)催化剂(Cat-Li).并将其分别用于由CO/H_2和CO_2/H_2合成甲醇。诸如TPD、TPR、TPSR、脉冲、CD3I-捕获、同位素标记、EPR及原位DRIFT等技术和方法被用来表征这两种催化剂及研究反应机理,对处于去氢、含氢及含氧态催化剂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阐明表面氧和表面氢对CO_2和CO活化所起的作用。提出了一个由甲酸根和甲醛氢化及甲醇氧化结果为证的CO/CO_2氢化机理。由于通过Li 取代CuO晶格上的Cu2+形成的氢空位,在Cat中添加Li+改善了甲醇合成活性。CO_2能被一捕获的电子(F-中心)活化,生成的CO2-能容易地被氢化成甲酸根和亚甲基双草酰,后者分解生成H2CO和表面氧。CO能被表面氧活化,生成的CO2-将遵循CO_2氢化的途径。在CD3I-捕获的实验中,我们捕获了表面氧。在无表面氧时,CO可能直接氢化成甲酸基,即CO_2氢化中的一途径。由亚甲基双草酰产生的H2CO表面模型可能与由甲醛吸附或CO氢化生成的H2CO表面模型不同。  相似文献   

19.
采用XRD,TPR和TPD/TPSR方法研究了CuO/ZnO/Al2O3/ZrO2(及还原态)催化剂的物相结构、还原状况、酸碱性质及吸附状况,并与其它催化剂作了比较.XRD结果表明,此催化剂在还原前有以晶相存在的CuO,还原后以铜晶形式存在,而Al2O3,ZnO,ZrO2在还原前后均以无定形形式存在.TPR实验发现,共沉淀法制备的铜基催化剂只有一个耗氢峰,对应CuO的一种分布状态,且催化剂中ZrO2的存在促进了催化剂的还原.NH3-CO2双组分共吸附结果表明,CuO/ZnO/Al2O3/ZrO2催化剂上有两种强度不同的酸中心(100℃,340℃)及弱碱中心(90℃).乙醇在催化剂上的TPSR结果表明,在110℃有乙醇的脱附峰,氢气及乙醛的生成峰在210℃,而在高温时则有CO,CO2及丙酮的脱附,整个过程中仅检测到微量乙酸乙酯的脱附(m/e=43)  相似文献   

20.
Cu对Cu-Mn-Ce-O和Cu-Mn-Ce-Pd-O催化剂三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火焰脉冲-微反装置考察了Cu-Mn-Ce-O和Cu-Mn-Ce-Pd-O两类催化剂的三效活性。结果表明Cu的加入有利于Cu-Mn-Ce-O的NOx和CO的转化,而不利于Cu-Mn-Ce-pd-O的NOx和HC的转化。XRD分析结果表明在Cu-Mn-Ce-O中加入Pd,原来的CuMn_2O_3消失,生成新相MnAl_2O_4;TPR分析结果表明Cu使Mn-Ce-O样品表面氧量增加,表面易于还原,而使Mn-Ce-pd-O样品表面难于还原。实验结果还表明Mn-Ce-pd-O催化剂的三效性能远远优于Cu-Mn-Ce-O催化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