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黑石顶森林演替过程群落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May的控制论模型,对广东黑石顶自然保护区森林演替系列5个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每一群落设置一60m×60m的样地,并将其划分为36个10 m×10 m样方.理论模型中的3个参数按下列方法进行测定,①元素个数n:用群落中频度≥5/36的物种数表示;②元素间平均作用强度α:分别用种对间达到显著关联的联结系数AC和点相关系数PCC(P<0.05,AC=0,PCC=0)的绝对值之和除以种对总数表示;③关联度C:显著关联的种对数除以总的种对数.结果表明,群落演替各个阶段的不稳定指数α(nC)1/2,分别介于0.006~0.041(α用AC表示)或0.005~0.035(α用PCC表示)之间,都远小于1,说明黑石顶森林群落在各个演替阶段都是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2.
芦芽山森林优势植物种群竞争与群落演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采用样方取样的方法对芦芽山森林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应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描述了优势植物种群的竞争。结果表明,芦芽山森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竞争能力依次为:青杄>白杄>华北落叶松>油松>山杨>白桦。竞争的结果,证明了寒温性针叶林是本区的演替顶极,优势种群竞争是群落演替的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3.
植被数量生态学是利用数学方法定量研究植被、植物群落及植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的科学。随着数量生态学的发展,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应运而生,对群落演替方面进行了研究方法应用的总结和探讨,并对未来数量生态学发展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4.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植被两种主要演替群落(喀斯特原生乔木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09便携式土壤呼吸室对其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连续定位观测.结果表明:(1)喀斯特乔木林和次生林的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和林内气温的日变化因演替群落和月份的不同而存在差异;(2)两种演替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喀斯特乔木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39 ~ 4.65 μmol/(m2·s)之间,变异幅度达11.92,次生林的月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在0.93 ~4.56 μmol/(m2 ·s)之间,变异幅度为4.90;(3)两种演替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与林内气温和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均呈显著性正相关;(4)喀斯特乔木林土壤呼吸的Q10值在3.82 ~ 4.07之间,次生林的Q10值在2.52 ~2.61之间,喀斯特乔木林土壤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指数要大于次生林,且土壤呼吸的Q10值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5.
群落演替的数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对现有的群落演替数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综合评述,重点介绍了在研究中应用较广泛的方法和近年来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1 野外调查、采样及样品测试调查及采样地点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站人工羊草种植试验区.本样地播种于1981年;从1985年开始打草利用.1990年8月采样时的草地表现为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黄蒿(Artemisia scoparia)和大籽蒿(Artemisia sieversiana)为主要成分的群落结构;三种植物以聚块型格局分布.分别选取优势生长羊草、黄蒿、大籽蒿种群的斑块,采集优势植物地上部分全株及植物立地土壤样品(0~20cm深度),在实验室内用日本产原子吸收光谱仪进行测试,分析锌、铁、锰三种元素在植株内的平均含量和土壤中的有效态含量(DTPA提取).根据资料,评价土壤及植物中这些元素的丰缺状况,并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7.
宁夏沙坡头繁殖鸟类群落及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8.
陕北黄土高原臭柏群落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认为臭柏群落进展演替是在活动基质(流沙)上开始,终止于固定基质,其实质是在臭柏群落作用下,基质物理和化学特征以及水条件向着有利于植物生活的方向发展。在逆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对基质作用微弱,水条件变劣,耐旱的微观植物群落起着主导作用。整个演替过程,是植物群落作用下土壤性的内因动态演替。  相似文献   

9.
京密引水渠常见沉水植物的生态位和群落演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位是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生态环境条件适应性的总和。通过野外调查,研究菹草、轮苞轮藻、马来眼子菜、苦草等沉水植物的生态位。生态位的重叠导致物种间的竞争与排斥,生态位的分离,导致物种间的协调平衡。引水渠沉水植物群落状况是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常年输水条件下,菹草以时间生态位分离,空间无竞争对手而占据优势;轮苞轮藻以群落的致密絮状结构越冬,优先占领空间生态位;在冬季不输水的条件下,苦草以温度生态位在淤泥、浅水区占优势;马来眼子菜以生长生态位在硬泥质、深水水域占优势。并讨论了生态位理论在水草群落演替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化石群落的演替是指在外界环境保持稳定或促进之下,由群落内部物件间相互作用而导致该群落内部生物间的相互变化。它也具有平均时间的性质。四川龙门山区白柳坪组Orientospirifer-Neoathyrisina~1)群落的演替过程表明,化石群落的演替过程是可以保存下来的。对它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地层划分的精度,有利于古环境的恢复和再造,时研究生物进化也很有益处。演替和取代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主要由外界自然条件变更而引起一个群落向另一个群落的更迭。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物种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理论,从层次结构和物种多种性指数方面着手,测度和分析了缙云山森林次生演替序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群落稳定程度的增加,灌木层、乔木层个体数比例增大,而草本层比例则呈下降趋势;相对稳定的顶极群落,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波动水平较小;不稳定的发展中群落,各层次的H和J波动水平较大,灌木层和草本层建立初期H和J较高,以后下降;而乔木层建立初期H和J较低,以后上升,最后各层次的H与J均趋向一致.测定方法上,认为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比层次结构图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研究桂林喀斯特石山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土壤温湿度的变化是理解喀斯特石山檵木天然林演替规律的重要基础.在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使用EM50传感器对灌木阶段、乔灌阶段和小乔林阶段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檵木群落不同土层(0、5和10 cm)温湿度变化进行监测.结果 表明:1)不同演替阶段檵木群落各土层土壤温度在不同季...  相似文献   

13.
在已对四面山的主要森林群落进行群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分析总结出了四面山森林群落演替对其土壤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在已对四面山的主要森林群落进行群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土壤剖面调查,分析总结出了四面山森林群落演替对其土壤特性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全面路线踏查的基础上进行典型人工群落样地调查,结果表明:(1)茂名森林公园园内人工林群落共有植物64种34科55属,包括蕨类植物10种7科8属、裸子植物1种1科1属、双子叶植物48种24科41属、单子叶植物5种2科5属。(2)园内人工林灌木层物种组成以桃金娘、九节、银柴、大青、白背叶、鬼灯笼、酸藤果、土密树等为主;草本层植物主要有芒萁、蔓生莠竹、飞机草、弓果黍、乌毛蕨、海金沙、剑叶鳞始蕨、地稔、半边旗、纤毛鸭嘴草等10种。(3)不同人工林群落林下物种在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方面均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但均匀度表现不一。(4)3个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Shannon-Wienner指数与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而两者与丰富度指数呈负相关。(5)建议通过人为管治和结合林分改造工作以尽快抑制园内飞机草的生长,并遵循地带性群落演替规律进行阶段性乡土树种的人工补植,从而加快促进生态功能强、发展稳定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形成。  相似文献   

16.
油蒿演替系列土壤基质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基质变化影响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干旱区油蒿群落演替系列土壤基质变化的分析表明,随油蒿群落的演替进展,土壤各层中CaCO3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全N含量也明显增加,相应各层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油蒿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促进了油蒿枯枝落叶的分解,加速了Ca2 的释放,促进了土壤呼吸,促进了土壤中CO2的释放,进而促进了油蒿群落土壤中CaCO3的淋溶和淀积.进一步分析得知,油蒿须根是土壤CaCO3形成的重要来源.钙积层的形成使得较油蒿根系更浅的冷蒿植物得以侵入、定居,而油蒿则逐渐退出.因此,土壤基质变化尤其是土壤钙积层的形成是油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选择苏北山丘区典型、有代表性的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化学性质在演替方向和土壤剖面上表现出较强的规律:土壤有机质随植被从低级向高级演进逐渐积累;土壤全N、碱解氮和速效钾等也呈上升趋势。在土壤剖面上,有机质、全N等指标表现出A层>B层>C层的趋势,同时土壤化学性质的空间变化趋势是与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相适应的,随着大量凋落物在表层聚集,土壤肥力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沙区生物土壤结皮拓殖与定居及土壤发育与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了不同年代(1956、1964、1981和1987年)建植的固沙植被区藓类结皮及其下0~2和2~5 cm层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不同年代固沙植被区及不同土层的理化性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藓类结皮厚度及其表层土壤黏粒含量、粉粒含量、孔隙度、土壤持水能力、有机碳、无机碳、总碳、碱解氮、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电导率均随植被恢复年限延长而逐渐增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沙粒含量、容重和pH则相反.除容重外,其他理化性质在表层土壤与结皮层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且其相关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表明沙区植被恢复与重建促进了生物土壤结皮的拓殖和发育,这一过程是荒漠生态系统成土过程和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
蓝文陆  黎明民  覃秋荣 《广西科学》2013,20(2):176-180,182
2001~2011年现场调查和监测广西合浦沙田镇附近的榕根山海草床,研究小型海草床的群落演替及其保护和修复.结果发现,从2001年到2005年,榕根山海草床的面积从13.3 hm2增加到17.1 hm2,但是2006年以后海草床的面积开始减少,至2011年面积已减少到不足1 hm2.海草的群落也由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单一优势种群落演替为贝壳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优势种群落,引起海草的盖度、生物量和茎节密度明显变化.榕根山海草床衰退主要是由于海水水质变化、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以及鸭子放养引起,保护和修复榕根山海草床要控制海草床周边互花米草扩散和整治岸边的畜禽养殖及污水排放,同时还要加强对海草床的监测和保护及修复研究,探索海草与互花米草的竞争机制及互花米草控制方法,为小型海草床的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