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移动网络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互信是网络交易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关键,实体间的信任度量涉及到交易额、交易时间、消费实体个人相关信息及其对信任的风险态度等因素,通常难以准确地进行量化计算.为探明这种互信关系的本质特点,基于多Agent系统协同理论,提出了基于移动Agent的动态互信计算模型,实现了对信任的定性与定量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个性化定制产品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面临着双边道德风险问题,电子商务B2B平台提供了该问题的一种有效治理模式,但是也存在着平台企业索要商业贿赂等自身治理问题。本文构建了电子商务平台的个性化定制产品的供应链治理重复博弈模型,分析了定制化产品的供应链双边道德风险治理结构,以及平台自身的激励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通过电商平台的信息检索服务,可以有效规避双边道德风险问题,达成帕雷托最优的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第二,为了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自身治理问题,需要采取“按效果收费”制度,完善用户反馈信息记录,尤其是加强行业自律,提高电子商务平台的社会公信力和市场声誉。  相似文献   

3.
搜索交易伙伴是企业开展B2B交易流程中的首要一环。当下,信息通讯技术的扩散简化了企业搜索交易伙伴的程序,搜索成本得到极大降低,交易效率得以极大提升。本文考虑B2B交易由上游企业主导搜索实现的情况下,搜索成本降低对B2B交易规模及产业竞争的影响。企业搜索成本降低对企业的交易行为将产生两种效应:进入效应和匹配效应。进入效应促使更多企业进入市场参与交易;匹配效应促使企业持续搜寻最优的交易伙伴。理论分析结果与一般直观认识相悖,具体而言,若交易由上游企业主导完成,两种效应叠加导致B2B交易并非总是随着搜索成本的降低而持续增长,而是呈现出增中有降的态势;同时,搜索成本的降低对主导搜索企业所在产业发展有利亦有弊,并不必然导致一个竞争更加剧烈的产业格局。  相似文献   

4.
基于知识转移的合作创新伙伴信任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是合作创新的必要过程,也是合作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同时,信任可以促进合作创新伙伴之间的知识分享和知识转移,并由此促进合作创新的效果。因此,本文从知识转移的视角进行了合作创新伙伴信任评价研究。首先,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知识转移的合作创新伙伴信任评价的指标体系;然后,构建了合作创新伙伴信任评价的RS-SVM模型;最后选择某研究所及其30个合作创新伙伴作为样本,对评价模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显示,RS-SVM模型的准确率和效率均比较高。本研究不仅可以拓展目前信任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也从实践上帮助合作创新主体进行有效的信任管理,以进一步促进伙伴之间的知识转移,达成合作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博弈的网络团购供应链信任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团购的快速发展,失信问题日益突出,此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制约网络团购的发展规模.分析了影响供应链成员间信任的因素,并在运用KMRW声誉模型进行有限次重复博弈的基础上,引入第三方信用监管机构,设计了相应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分析结果显示,声誉模型对交易双方信任合作提供隐性激励,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有利于机会主义的守约行为;第三方信用监管机构的介入可以约束交易双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他们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网络团购交易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供应链成员的信任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供应链成员间信任关系演化及合作关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信任评估需要建立交易记录的跟踪机制;供应链成员间最终的信任均衡是演化博弈的结果,通过增加高信任的预期收益、降低高信任的成本、建立公平有效的利益与风险分摊机制以及提升双方对合作的重视程度能促进系统向高信任均衡演化.  相似文献   

7.
移动商务中基于综合评价的推荐信任评估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任评价是移动商务信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根据移动商务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的各元素结构关系,结合现有移动商务感知信任研究,从移动技术、Wap网站、移动商家和商品、制度环境五个方面多角度地分析移动商务感知信任影响因素,并以此建立移动商家信任度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移动商务信任评价特点,构建基于最优推荐计算和ELECTREIII相结合的移动商家信任度评价模型。最后,以实例说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P2P电子商务中信任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提高P2P电子交易的安全性,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信任管理模型.通过类群来初始化信任向量及信任评估,提高了评估效率.通过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较为全面地考察了影响信任的多种因素,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客观、真实.基于模糊贴近度的概念来实现信任更新,并在推荐因子的更新中融入交易金额和交易时间,客观地反映了信任的动态性和交易的上下文特性.实验仿真及分析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评估的可靠性及可用性.  相似文献   

9.
威客模式是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有助于知识、智慧、经验、技能体现经济价值,是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一个热点.在介绍威客电子商务模式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影响威客电子商务发展的作弊问题,建立了作弊评价模型.利用威客的历史信息和对设计方案相似性的评价,设计了一种基于定量和定性指标的作弊可能性计算算法.根据威客电子商务的特点,探讨了基于任务金额、结合作弊评价结果的威客信用评价体系.以猪八戒威客网站两个作弊争议案例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说明了作弊评价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如何建立有效的信任交易管理机制是网络交易信任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分析现有网络信任交易机制局限性的基础上,根据网络交易信任问题的特点和现实社会中商业联盟的特性,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商盟的信任交易管理机制,建立事前防范,事中协调,事后惩罚三位一体的欺诈约束机制,保障网络交易的安全性。本研究有效解决三方面问题:1)解决新注册用户难以开展业务的问题;2)有效防止会员通过变换身份进行欺诈;3)降低网络交易平台仲裁的工作量。采用博弈理论分析该机制下的交易方行为,可以证明诚信交易是长期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策略。  相似文献   

11.
技术创新是企业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保持经济绩效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技术创新能力为研究主线,从低碳的视角,建立一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和技术创新管理能力4项主体指标和16项个体指标构成.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法(FCE)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能力,公正客观的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十分必要,研究新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对企业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与特征,并对现有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调研和对比分析。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时应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研究并构建了包括创新支撑和创新主体两个二级指标在内的新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划分,以期为企业评价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使得科学评价并提升城市水务企业经营绩效成为当务之急。基于企业类型的维度,从城市水务企业区域分布、数量分布及综合实力等方面选取了12家代表性企业,运用DEA模型对其2012-2014年度的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12~2014年样本水务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不高,其中有6家经营绩效达到最优水平,有5家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无效同时存在,其余1家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效率无效。另外,不同类型的水务企业经营绩效存在着差距,民营企业优于国有企业;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加强技术研发与提高管理效率、民营企业应积极开拓市场以及建立两类水务企业的利益共同体”等政策建议,以期提升水务企业经营绩效。  相似文献   

14.
电网企业技术密集、人员众多、架构庞大,员工岗前培训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密不可分.培训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对培训效果缺乏合理的评估,从而无法了解企业投资的效果,以及培训对组织的贡献.以柯氏培训四级评估模型为基础,采用模糊AHP规范化整个评估过程.最后以电力企业进行的培训项目为例验证分析,证明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各行业被曝光的产品伤害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事件一旦发生极易对产品品牌以及企业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本论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危机后企业网络互动与消费者信任修复效果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验证了企业在产品伤害危机事件后与消费者的网络互动将显著提升信任修复的效果,同时验证了消费者感知的负面情绪及风险程度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分析了产品伤害危机类型在网络互动对信任修复效果的调节作用。论文的研究为企业应对产品伤害危机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杰  吴艳  陈亮 《经济数学》2013,(4):94-99
基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支撑和转化等四个影响因素,构建新能源储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主要新能源储能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分析表明,我国新能源储能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经费投入和科研能力两大因素.新能源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经费投入、科研人员配备、科研成果等方面,与国外企业相比差距大,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