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展示教学案例"数学史融入极限概念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从学生认知、思想方法和数学史三个维度来设计课堂教学,经试验和调查,数学史材料有机的融入到极限概念教学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极限的概念,并总结出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一般流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数学分析课程,以"第二型曲面积分"概念教学为例探索了思政元素与概念教学的结合点.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融入数学史、数学家简介;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人生哲学之道和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等五方面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丰富了数学分析教学改革的内容,充实数学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延伸《数学分析》概念教学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关系(HPM)是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是HPM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方面的文献也逐渐增多.但是,已有的设计大多局限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前几个环节,将数学史融入作业环节的做法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数学教材中数学史分布情况,促进数学史融入数学课堂.研究以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教材为对象,从章前页、内容编排、呈现方式、数学史四个方面对数列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基于此,提出几点建议:统筹规划教材中数学史的“数量”及“质量”;基于HPM视角下设计教学,促进数学教学的多元化;数学史融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合理设计教材内容.  相似文献   

5.
林群雄 《中学数学》2022,(17):87-88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是学科发展、个人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加强对教材中的数学史的挖掘,重视发挥学科的文化属性并不断地将数学中美的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热爱学习.  相似文献   

6.
重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全面了解数学科学 ,探索数学发展的规律 ,为了数学教育的目的 ,都应该开展数学史的教学与研究 ,进一步认识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充分发挥数学史知识在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1 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 .人们要弄清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发展过程 ,增长对数学的通识 ,建立数学的整体意识 ,就必须运用数学史作为补充和指导 .特别是 ,现代数学的体系犹如“茂密繁盛的森林” ,使人“站在外面窥不见它的全貌 ,深入内部又可能陷身迷津” ,数学史的作用就是指引方向的“路标” ,给…  相似文献   

7.
陈惠勇 《高等数学研究》2007,10(5):58-62,F0003
力求在数学史的观点下,基于传统和现代数学教育的整合,分析与研究数学概念教学的途径,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数学概念教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夏宇 《中学数学》2024,(1):13-14
<正>HPM是数学史与数学教育之间关系的简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是当下HPM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高中数学中,正弦定理是求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在“正弦定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多种不同的教学模式.翻开数学史料,笔者发现古人已经探索出多种不同的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有不少漂亮的证法有必要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基于此,本文中在HPM视角下,开发不同于以往的“正弦定理”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9.
从数学史的角度看,函数概念经历了“萌芽”“解析定义”“对应定义”“集合定义”四个时期.本文中通过若干情境,结合数学史对函数概念的教学进行了重构,加强函数概念发展史内容的渗透,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结合多年的教学体验,阐述数学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作用,梳理定积分的发展史,以建构主义的思想观点为基础,设计融历史于定积分概念教学过程的案例,以期提高学生对定积分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当前大学数学教与学中存在的困难,在HPM视角的指引下,给出了一种数学史驱动的、比较新颖的常数项级数教学设计.同时,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出发,分析了教学设计过程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将数学史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数学史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是我们在运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时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这也是HPM研究领域里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本文介绍了几个HPM视角下的优秀案例,通过对具体的教学设计片断的分析,指出了数学教师将数学史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盲点、疑惑和误区,总结了课堂教学渗透数学史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数学史在数学新课程中的教学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友士 《数学通报》2005,44(2):17-19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和数学教学中,数学史一般作为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的材料,即把数学史作为数学教学的“花絮”,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事实上,数学史不仅具有德育功能,对数学教育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已把数学史作为理解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数学教学的一种工具.以下就此谈点个人的学习和体会.  相似文献   

14.
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起源与发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学的历史就是数学思想方法的发展史.在五千年的数学历史长河中,伴随着每次重大的数学发现,例如数学史上的三次危机、解析思想以及非欧几何,都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诞生.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史的灵魂与精髓,而数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数学思维与能力主要是通过掌握数学知识、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形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提炼数学史中的思想方法使之为数学教育服务是数学教育的一个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展开,根据“从实际生活中来,到实际生活中去”这一教学理念推动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期望的数学史发展,学习并理解数学期望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单向授课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全世界最普遍开设的教育课程是数学,其开设时间之长,惟有本国语言文学课程可以与之相比[1],它是学生必须学习的主要课程.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犹如大海中的一碗水.在步人工作岗位后如果不是在与数学相关的领域工作,所学过的具体的数学定理、公式和解题方法可能大多用不上了,而且还会遗忘.然而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素养即数学思想、推理方法、研究方法和求知能力,将伴随其终身,促使其去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而数学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数学思想史,如何将数学史恰当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数学史对数学教学的价值,学术界已经有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从知识目标上说,数学史帮助学生理解数学;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说,数学史提供了丰富的问题解决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上说,数学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数学变得更亲和、更令人愉悦、更激动人心,揭示出数学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本质.这些价值在数学课堂上究竟能否实现?笔者在沪太路教育发展区项目“HPM与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下,在六年级上学期“圆的面积”的教学中融入数学史,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结合专家和听课教师的反应,得出结论,从而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新增对数学文化方面的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专题,目的在于:利用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导并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新课程标准意在重视数学发展历史轨迹,而一般地,中学数学处理对数函数是考虑它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逻辑关系,强调知识的学习,但却忽视了对数发明历史的形成过程,本文拟对数发明史教学设计,将数学史的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1 问题的引入学生计算:1 ) 1 7.95×0 .0 830 …  相似文献   

19.
朱丹 《数学通讯》2012,(14):61-63
新课程实施以来,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的做法很多,其中,数学史的教学就是一个有效途径.在高中,数学史的教学可以通过生动、丰富的事例,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逐步了解数学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体会数学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作用,加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治学的  相似文献   

20.
在许多学生眼中,数学学科是贫乏而枯燥的,许多人无需直接用到较深的教学知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数学,我想如果把自己对数学的喜爱和从中体会到的智慧与乐趣转移给学生,同时把对数学史的阅读及数学史中一些闪光的地方融入高中数学教学,那么会对学生有所帮助.以下是自己在尝试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一、数学史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数学的本意在于描述世界,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进展的一种工具,数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数学应用的历史.数学科学发端的原动力是应用,终极目标也是应用.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