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OT-正庚烷微乳状液的制备及迁移痕量金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研究了以二-(2-乙基已基)磺化琥珀酸钠为表面活性剂、以正庚烷为油性溶剂的W/O型微乳状液的形成及迁移痕量金属离子的行为,确定了制乳和迁移的适宜条件.在此条件下,一些金属离子可较完全地从水相或料相迁移到微乳相中,显示出较高的迁移率.  相似文献   

2.
AOT—正庚烷微乳状液的制备及迁移痕量金属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二-(2-乙基己基)磺化琥珀酸黄为表面活性剂,以正庚烷为油性溶剂的W/O型微乳状液的形成及迁移痕量金属离子的行为,确定了制乳和迁移的适宜条件,在此条件下,一些金属离子可较完全地水相或料相迁移到微乳相中,显示出较高的迁移率。  相似文献   

3.
对辛基三甲基溴化铵(OTAB)与辛基硫酸钠(SOS)正、负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相行为进行了研究.在高浓度的溶液中,混合表面活性剂形成液晶相,随着混合摩尔比OTAB/SOS接近于1,液晶结构由六角相转层状相,同时夹杂少量沉淀物;在中等浓度时,任意混合摩尔比例下皆为均相透明溶液;在低浓度下,在很宽的OTAB/SOS混合摩尔比的范围,出现双水相,其中的表面活性剂稀薄相,为不同大小的胶团与囊泡组成的稀溶液,另一表面活性剂富集相中则为数密度很大的囊泡聚集体,富集相对油溶性染料的增溶作用比非富集相高得多.  相似文献   

4.
外加盐作用形成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癸基三乙基溴化铵-癸基磺酸钠(C10NE-C10SO3)等摩尔混合均相体系(即使在表面活性剂总浓度高达0.2 mol•L-1时仍然可形成稳定的均相溶液)在外加盐NaF、Na2SO4和Na3PO4的作用下可自发分离成两个水相(双水相).研究了该类双水相体系的形成、相行为及其对牛血清蛋白(BSA)的分配,并与普通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双水相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类双水相体系克服了普通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双水相体系的一些不足,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该类双水相体系的相行为可以通过外加盐进行调控,通过外加盐的种类来调控和优化BSA的分配行为.图1表2参8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谷氨酸在乳状液膜体系中的迁移行为,采用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span80)-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为表面活性剂,对氨基苯磺酸(APS)为载体,煤油为膜溶剂,氯化钾为内相试剂.讨论了制乳时间和乳液与外相混合时间、表面活性剂和流动载体浓度、内相试剂浓度、水乳比和油内比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分离条件为制乳...  相似文献   

6.
利用廉价硅酸盐为硅源合成介孔SiO2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雪蕾  唐芳琼 《化学通报》2005,68(2):140-144,149
利用廉价的硅酸盐为二氧化硅前驱体,以非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为混合模板剂合成微米级的介孔二氧化硅。控制非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量可以得到分散性较好的介孔二氧化硅球,其平均颗粒直径为2.5μm,平均孔径为3.25nm,比表面为1379m^2/g,孔体积高达1.12cm^3/g。实验讨论了两种表面活性剂的比例对介孔二氧化硅形貌和介相结构的影响,并用混合模板机理解释了不同形貌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各类表面活性剂在乙醇等非水及混合溶剂中的囊泡、胶束等聚集体的形成规律,着重讨论了非水体系中介电常数改变对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聚集体形成的影响.对反胶束等不同分子有序组合体在非水体系中的形成情况也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四种氧杂氟表面活性剂及其与同电性直链碳氢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考察了混合体系中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现象.在吸附层中分子间有明显的互疏作用,在溶液中倾向于各自形成胶团.还讨论了反离子结合度不同对理想混合胶团的组成及cmc的计算的影响,提出了一般的计算式.实验测得这些氧杂氟表面活性剂有较低的胶团反离子结合度.  相似文献   

9.
莫春生 《化学学报》2002,60(7):1179-1185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水四组分体系的相图。讨论了 体系中助表面活性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_m对形成微乳状液单相区域大小的影 响。以二茂铁为电活性探针用半微分电分析法测定系列微乳样品的表观扩散系数 D_(app),从表观扩散系数D_(app)随含水量Φ_w的变化确定微乳液的微结构和结构 转变。电导率数据证实了半微分电分析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从微观机理上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微乳胶粒形成的影响有利于推动微乳状液在各个领域的应用研究.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微乳胶粒的形成过程及表面活性剂对微乳胶粒形成的影响.正十二烷(C12H26)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作为油分子和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模型,Martini粗粒化(coarse.grained,CG)力场描述分子间和分子内的相互作用,对含有不同浓度的正十二烷和表面活性剂的12个模型分别进行了100ns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模拟结果显示,不含表面活性剂的体系迅速发生水油相分离,且分离过程伴随着势能的明显下降;含有表面活性剂的体系中,在相同时间内通过模拟得到了稳定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包裹油分子的胶粒.对不同温度下模拟得到的数据分析发现,胶粒形成初期的动力学特征可以近似地表达为二级反应,聚集活化能为14.6kJ/mol.  相似文献   

11.
许多萃取剂也是表面活性剂 ,在萃取过程中 ,涉及到反向胶团和微乳状液的形成、变和破坏等现象.研究含稀土反胶团和微乳状液中稀土离子的存在状态 ,了解稀土对微乳状液结构的影响 ,对了解稀土萃取过程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1].我们曾应用多种手段 ,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小角X 射线衍射、激光光散射、透射电镜等 ,对皂化环烷酸/水/仲辛醇/正庚烷微乳体系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研究[2 -7].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皂化环烷酸体系形成的微乳状液结构呈球形 ,萃取稀土离子后 ,有机相中形成的聚集体颗粒在电镜下观察 ,离子的平均直径介于…  相似文献   

12.
混合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行为比在水溶液中复杂得多. 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有一明确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而在非极性溶剂中至今对CM C概念仍有怀疑[1], 但已有多种手段如染料增溶法、水增溶法、光散射法、荧光偏振、紫外和核磁共振谱等证实并测定了非极性溶剂中 CMC 的存在[1~5].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以非离子化状态存在, 其缔合主要靠两亲分子之间的偶极-偶极以及离子对相互作用, 那么在一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另一种表面活性剂, 即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必然对其聚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但迄今为止, 尚未见关于混合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行为的报道. 本文采用碘光谱法和水增溶法测定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 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Brij30 混合后在正庚烷中形成反胶束的 CMC, 以期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其聚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用短链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溴盐[C2mim]Br、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C4mim]Br)部分或全部取代SDS/DTAB/PEG/NaBr/H2O多水相体系中的无机盐NaBr,用长链离子液体十二烷基-3-甲基咪唑溴盐[C12mim]Br部分取代体系中阳离子表面活性剂DTAB,系统研究了离子液体在分相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对分相体系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SDS/DTAB/PEG/NaBr/H2O混合体系形成的四水相体系可以看作"聚合物双水相"与"表面活性剂双水相"共存的结果.短链离子液体([C2mim]Br、[C4mim]Br)较强的亲水性能赋予其较强的盐析能力,在混合体系中表现出明显的盐效应,保证了四水相体系中"聚合物双水相"的存在.短链离子液体与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表面活性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均不可忽略.对混合体系的相行为,共存多相的性质有重要的影响.而长链离子液体[C12mim]Br主要通过自身的疏水作用影响"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的性质,充当表面活性剂的角色.然而,[C12mim]Br与DTAB分子结构上的差异,导致表面活性剂分子在"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的两相重新分配,影响了对应两相的体积及萃取能力.可见,通过调节离子液体的烷基链长、混合体系中的含量等可获得具有特定性质的多水相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施介华  薛竹 《色谱》2011,29(2):152-156
以普伐他汀钠、阿托伐他汀钙、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微乳液流动相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油相浓度、助表面活性剂浓度以及流动相的pH值等对他汀类药物在微乳液相色谱体系中保留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微乳流动相中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亲脂性溶剂的浓度对他汀类药物保留行为的影响与理论模型一致;流动相的pH值对酸性他汀类药物保留行为的影响与理论模型基本一致,对中性他汀类药物保留行为的影响存在着隐函数关系。所建立的保留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微乳液组成对他汀类药物保留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溶致液晶生成的相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烷基(C8,C12,C14)三甲基溴化铵、烷基(C12,C14)溴化吡啶与烷基(C8,C12)硫酸钠混合体系溶致液晶形成的条件与结构的变化.在高浓度的水溶液中,随着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摩尔比接近于1,液晶结构由六角相过渡为层状相.表面活性剂非极性链长改变,对相行为影响显著,短碳链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等摩尔比时,体系为层状液晶或立方液晶为主,夹杂少许沉淀.随碳链增长,两类表面活性剂间的静电吸引效果表现为生成沉淀的摩尔比例范围变宽,沉淀量增多,共存的液晶相减少,甚至消失.若只改变正离子的极性头基,季胺盐比吡啶盐与烷基硫酸盐的作用要强,形成不溶物的混合摩尔比例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16.
O/W微乳中的2,4-二硝基氯苯水解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乳状液,简称微乳,通常是由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水和油形成的澄清、透明、稳定的分散体系.分散相直径一般在20-100nm之间[1].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通常占微乳的15-25%(质量分数)[2]、典型的助表面活性剂是中等碳键长度的醇.显然,微乳是一种高度分散的间隔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界面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面活性剂双水相是指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在一定浓度及混合比 范围内,自发分离形成的两个互不相溶的水相。前文报道了将其作为一种新型萃取 体系,用于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目前有关其相行为、化学物质和生物大分子的分 配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未见两相之间界面化学性质研究的报道。表面活性剂双水 相的形成是一种奇特的相分离现象,两个稀水溶液(含水量可高达99%以上)互不 相溶、平衡共存,其界面结构和界面张力必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张兰辉  朱步瑶  赵国玺 《化学学报》1992,50(11):1041-1045
研究了四种氧杂氟表面活性及其与同电性直链碳氢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考察了混合体系中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现象.在吸附层中分子间有明显的互疏作用,在溶液中倾向于各自形成胶团.还讨论了反离子结合度不同对理想混合胶团的组成CMC的计算的影响,提出了一般的计算式,实验测得这些氧杂氟表面活性剂有较低的胶团反离子结合度.  相似文献   

19.
王瑜  曹以诚  韩玉淳 《化学通报》2011,(11):982-982
本文以构建有效的非病毒基因载体为目的,研究了C12C6C12Br2/C12E10混合表面活性剂组成对其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对混合表面活性剂与DNA形成的聚集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固定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总浓度为1.0 mmol/L时,混合表面活性剂组成的改变会引起混合体系浊度、聚集体表面电荷和聚集体...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ITC)、电导法和浊度法研究了阴离子生物表面活性剂脱氧胆酸钠(NaDC)及其与相反电荷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热力学.ITC结果支持了NaDC在水溶液中先生成预胶束再形成稳定胶束的分步聚集模型,由此得到了NaDC的预胶束和胶束化过程的一系列热力学参数,并讨论了它们形成的热力学机理.进一步研究了具有头-尾链式和疏水-亲水刚性面式非对称结构的DTAB/NaDC混合体系的聚集热力学行为,得到了富NaDC临界混合胶束浓度(cmcmix)、富DTAB临界胶束浓度(CM)及对应过程的转变焓.结果表明,NaDC面式结构与DTAB链式结构的对称性差异以及相反电荷的相互作用,导致混合体系有别于单一表面活性剂或头-尾链式结构的混合体系的聚集行为.混合溶液的聚集行为受控于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摩尔分数的变化.富NaDC胶束化过程为熵驱动,而富DTAB的两种胶束形态转变过程为熵焓共同驱动的热力学机理.这些结果对于从热力学角度认识胆汁酸盐的自组装机理以及与传统的头-尾链式结构的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机理和相行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