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了手性探针分子L-[4-(1-芘基)]丁酰基苯丙氨酸(PLP)与溶菌酶(Lys)、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过程及机理,探讨了三氯六氨合钴(CoHA)对不同复合体系内芘基的荧光猝灭作用.结果表明,PLP在与血清白蛋白的结合过程中是以芘基插入到血清白蛋白疏水空腔中的方式与蛋白质结合的;而PLP与Lys的结合部位处在其表面的疏水部分.  相似文献   

2.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发射光谱, 结合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曲线以及分子力学(MM2)模拟系统地研究了手性分子N-[4-(1-芘基)]丁酰-D/L-苯丙氨酸(PDP和PLP, 总称PPs)与β-环糊精(β-CD)、 2-位硒桥联双β-CD(2-SeCD)和2-位碲桥联双β-CD(2-TeCD)的包结能力大小及这3个环糊精对PPs手性识别能力的差异和识别机理. 研究结果表明, PPs不能与单疏水空腔的β-CD形成很好的包结复合物, 与具有较长桥联链的2-TeCD结合能力最强. 2-TeCD与PDP和PLP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33×104和6.07×103 L/mol, 对PPs的手性识别比达到KD/KL=3.84, 高于2-SeCD(KD/KL=2.61). 用MM2模拟得出了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形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 PPs的绝大部分位于双环糊精两个空腔之间, 但是在这两个复合物中, 苯环与芘环所成的二面角不同. 此外, PPs与这两个双环糊精作用时均存在明显的氢键相互作用, 且2-TeCD强于2-SeCD.  相似文献   

3.
研究离子液体阳离子和阴离子在界面的排列具有意义,因为它们能够影响离子液体在界面的表面结构和属性。作为一种扫描探针显微技术,Kelvin探针力显微镜(KPFM)在本文中被用于室温下离子液体界面性质的研究。离子液体氯化(1-丁基-3-甲基咪唑)([Bmim]Cl)在本文中被用作研究对象。实验中,[Bmim]Cl被选择性地固定在亲液的化学修饰表面,形成超薄的固态吸附层和液滴。由于表面电势能够用于直接指示表面偶极子,因而对于检测分子的取向十分有用。利用KPFM获得的表面电势图表明[Bmim]Cl离子液体在气液界面(当离子液体以液滴形式存在)和气固界面(当离子液体以固态吸附层形式存在)呈现出不同的分子排列。我们的研究表明Kelvin探针力显微镜能够用于表征离子液体在界面的分子排列。  相似文献   

4.
利用Langmuir-Blodgett(LB)技术结合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牛血清蛋白(BSA)在气/液界面上对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SPE)单层膜结构的影响.通过改变亚相的pH值和BSA浓度,获得了不同条件下DSPE单层膜的等温线、吸附曲线和压缩循环曲线等.实验结果表明,亚相中BSA的存在对DSPE单层膜的压缩性、稳定性以及相变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DSPE单层膜对BSA分子的吸附量存在一定的阈值,且该阈值的大小与亚相pH值相关.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当亚相pH=3时,BSA的疏水残基几乎全部暴露在外面,2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强;而pH=7时,BSA仅有少量的疏水残基暴露在外面,2种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弱.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到的单层膜形态变化特点与曲线分析结果一致.该研究为了解牛血清蛋白与磷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1,6-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4′]-己二酮[1,6]合稀土(La,Dy)酸(E)-N-十六烷基-4-(2,4′-二甲氨基苯基)乙烯基吡啶两个新的稀土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差热热重谱、X射线粉末衍射、核磁共振谱和摩尔电导测量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空气-水(18℃,pH5.4)界面上的表面压-面积(π-A)等温线研究表明,两配合物的Langmuir成膜性明显优于半菁溴化物和碘化物.二次谐波发生(SHG)实验测得镝配合物的二阶分子超极化率β为4.8×10~(-48)Cm~3V~(-2),较半菁碘化物大约3.4倍.  相似文献   

6.
利用座滴法研究了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苄基取代烷基羧基甜菜碱(BCB)和苄基取代烷基磺基甜菜碱(BSB)在聚四氟乙烯(PTFE)表面上的润湿性质,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对接触角的影响趋势,并讨论了粘附张力、固-液界面张力和粘附功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在低浓度时,表面活性剂通过疏水作用吸附到PTFE表面,疏水链苄基取代支链化使其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明显低于气-液界面,接触角在很大的范围内保持不变.当体相浓度增加到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 BCB和BSB分子在固-液界面上继续吸附,分子逐渐直立,造成PTFE-液体之间的界面张力(γSL)进一步降低,表面亲水性增加,接触角随浓度增加明显降低;另一方面, BSB由于具有较大的极性头,在高浓度时空间阻碍作用明显,导致其对PTFE表面润湿性改变程度小于BCB.  相似文献   

7.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1-烷基-癸基磺酸钠(1-C_m-C_9-SO_3Na)在气/液界面的聚集行为。通过分析体系中各组分的密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函数,考察了m大小对其界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的增大,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增强,疏水碳链的倾斜角也随之降低;m=4时,1-C_4-C_9-SO_3Na分子采用平躺的方式在界面上聚集,S-Na~+和S-S的相互作用最大,极性头基的水化能力最弱。通过模拟和实验对比得出,m增加到4个时,对该类双链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性能的提高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在NH_(3-)NH_4Cl底液中,对氟-γ-(4-二苯甲基哌嗪-1)-丁酰苯(FDB)在汞电极上有一线性扫描还原峰.E_(pc)=-1.43V(vs.饱和Ag/AgCl电极)。该峰具有明显的吸附性.当FDB浓度较小,扫描较快,搅拌富集时间较长时,电极反应完全为吸附态的FDB的还原所控制。吸附粒子为FDB中性分子.测得FDB在汞电极上的饱和吸附量为7.04×10~(-11)mol/cm~2。每个FDB分子所占电极面积为2.34 nm~2,不可逆吸附的转移系数α为0.64.并建立了吸附伏安法测定FDB的最佳条件.当富集时间为300s时,最低检测限可达5.0×10~(-10)mol/L.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一个非典型两亲性分子,2-(1-萘基偶氮)-咪唑(2-NDIM),对它在气/液界面上的组装和LB膜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NDIM不能在水相表面形成Langmuir膜,在Ag NO3水溶液亚相中能形成稳定、均匀的配位聚合物单分子膜,组装的LB膜为J-聚集体,最大吸收波长为403nm,归属于反式-N=N-双键的π-π*电子跃迁,光激发LB膜中偶氮基团的反-顺异构化作用不明显,具有较低的反-顺光异构化量子产率。  相似文献   

10.
偶联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区域形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偶联表面活性剂propilidene-1,3-bis(dimethyloctadecylammonium bromide) (PBDOAB)在0.005 mol•L-1 NaBr溶液气/液界面上的分子面积和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用自制的Brewster角显微镜观察了PBDOAB在该溶液的气/液界面上的区域结构.结果表明, PBDOAB在0.005 mol•L-1 NaBr溶液的气/液界面上生成了凝聚态的单分子膜;观察到在界面上形成了环形的区域结构;在环形结构内的分子取向呈中心对称.  相似文献   

11.
以超分子化学基本原理为指导, 系统研究了对叔丁基硫杂杯[4]芳烃(简称TCA)作为受体对Cu2+(底物)的分子识别作用. 结果表明, TCA对Cu2+具有优异的识别能力, 且识别能力不受大量K+, Na+和Ca2+等共存离子的影响. TCA对Cu2+的识别作用优于驱铜药物2,3-二巯基丁二酸(DMSA). TCA对Cu2+的作用受竞争配体氨基酸的影响, 在血铜含量超标时, 人体正常浓度的氨基酸对TCA与Cu2+作用的影响很小; 而当Cu2+浓度降到正常血铜值时, 体内氨基酸的存在可使TCA的排铜效率降低, 避免发生铜的过多流失. TCA对Cu2+的作用优于对Zn2+的作用, 但共存离子Zn2+与Cu2+产生协同作用, 使TCA对Cu2+和Zn2+的萃取率均增加. 可通过降低萃取剂的浓度来减弱TCA与Zn2+的结合, 达到驱铜保锌的最佳效果. TCA有望发展为取代DMSA的更有效的驱铜药物.  相似文献   

12.
L-天冬氨酸在H2O/三乙胺混合溶剂中直接均相开环聚(L-天冬酰亚胺)(PSI), 合成α,β-聚[N-(丁二酸基)-L-天冬酰胺](PSAA). 研究了H2O和三乙胺的混合体积比对反应物溶解性能的影响, 并用FTIR和1H NMR表征了PSAA的结构. 以PSAA和α,β-聚(L-天冬氨酸)(PAsp)为载体, 与顺式二氯二氨合铂(Ⅱ)(CDDP)络合, 合成了PSAA-CDDP和PAsp-CDDP大分子药物. 结果表明, 载体PSAA和PAsp对Bel7402细胞的毒性均低于同浓度的聚赖氨酸; PSAA-CDDP的水溶性良好, 载药量较高, 达到了14.6%, 其药物控制释放性能较好; PSAA-CDDP和PAsp-CDDP的细胞毒性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且细胞毒性PAsp-CDDP相似文献   

13.
依据邻羟基二苯醚及芳香肼类化合物的抗菌特性, 以邻羟苯基为分子核心, 酰肼键为桥基, 设计合成了7种未见报道的N-(取代苯基)乙基-2-羟基苯甲酰肼类化合物. 以水杨酸甲酯为原料, 经肼解反应后与取代苯乙酮缩合, 再与硼氢化钠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 化合物结构经IR, 1H NMR和元素分析等证实. 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该类化合物对不同菌株的抑菌活性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特异性. 当质量浓度为1×10-4 g/mL时, 化合物3b和3e对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高达100%, 有极强的抑菌活性; 所有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均大于70%, 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 苯基中引入Cl或Br等卤原子能显著增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而引入-NO2及-CH3基团则会降低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正壬烷、 十一烷、 十二烷、 十三烷和十四烷5种正构烷烃与挂式四氢双环戊二烯(C10H16, JP-10)组成的二元体系在293.15, 298.15, 303.15和313.15 K下的黏度和密度. 利用所得实验数据分别计算了各个二元体系的体积性质, 从分子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角度讨论了二元体系体积性质的变化规律. 根据Eyring液体黏性流动理论, 关联了二元体系的黏滞性活化参数. 结果表明, 焓驱动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了气/液界面上β-环糊精(β-CD)与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包结物的形成. 对β-CD与CTAB摩尔比分别为1∶1和2∶1的两个体系进行了模拟研究, 体系的能量、径向分布函数和均方根位移变化的结果表明, β-CD与CTAB分子可以在气/液界面上形成包结物, 相对而言, 更易形成1∶1型包结物.  相似文献   

16.
聚谷氨酸苄酯脱保护制备聚L-谷氨酸的正交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L-谷氨酸苄酯(PBLG)用体积分数为33%的HBr-醋酸溶液脱保护得到聚L-谷氨酸(PLGA). 采用正交实验研究了温度、时间、溶剂及33%HBr-醋酸溶液用量在脱保护过程中对聚L-谷氨酸分子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反应温度越高, 时间越长, 溶剂二氯乙酸用量越大, PBLG降解越快, 得到的PLGA分子量越小; 33%HBr-醋酸溶液的影响则相反, 随着33%HBr-醋酸溶液用量的增加, 反应体系酸性减弱, PBLG溶解度降低, 肽键断裂减缓, PLGA分子量也就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7.
用丁二酸酐(SA)和顺式乌头酸酐(CA)分别对阿霉素(DOX)进行修饰, 得到非酸响应的SA-DOX(SAD)和酸响应的CA-DOX(CAD). 通过SAD或CAD、端羧基化的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COOH)与聚(L-赖氨酸)(PLL)的缩合反应, 制得非酸响应的PLL-g-mPEG/SAD和酸响应的PLL-g-mPEG/CAD键合药. 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红外光谱表征键合药的化学结构, 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药物键合量. 动态激光光散射研究结果表明, 两亲性的PLL-DOX键合药可以在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稳定的纳米微粒. 体外释放实验及噻唑蓝检测结果表明, PLL-g-mPEG/SAD在实验pH范围和时间段内只释放出少量DOX, 不具有酸响应特性, 且对HeLa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小. 而PLL-g-mPEG/CAD在生理条件(pH=7.4)下相对稳定, 在弱酸性条件(pH=5.3, 6.8)下, CAD中酸响应的酰胺键能快速水解并释放出DOX, 表现出较强的HeLa细胞增殖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采用4种杯芳烃衍生物为吸附涂膜材料, 考察了涂膜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传感器对环境大气中微量乙醇气体的识别性能, 发现C-乙基杯[4]连苯三酚芳烃(3)是识别乙醇气体最有效的活性涂膜材料. 制备了C-乙基杯[4]连苯三酚芳烃·2CH3CH2OH(5)单晶体并进行X射线衍射结构解析, 发现其识别机制是基于超分子主体3与客体乙醇分子之间形成的C-H…π, O-H…π及O-H…O氢键作用. 当涂膜质量为24.70 μg 时, 涂膜QCM传感器对乙醇的响应最灵敏, 达到10.53 Hz/(mg·L-1). 分析了乙醇气体的吸附和解吸附动力学过程, 得到传感器对乙醇气体吸附和解吸附的初速度分别为-0.04600 Hz/s和0.03896 Hz/s. 该方法响应快, 具有选择性、 可逆性、 重现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对乙醇样品测定的回收率为94.8% ~105.2%, 与气相色谱法的测定结果一致, 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生活环境中乙醇气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