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丁烷在VMgO和Ni-VMgO催化剂上氧化脱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睿  王新平  贾翠英  施维 《催化学报》2005,26(8):650-654
 采用4种方法制备了VMgO催化剂样品(w(V2O5)=30%,w(MgO)=70%),并将其用于正丁烷氧化脱氢气固相反应. 结果表明,MgO经蒸馏水回流和焙烧处理后再用NH4VO3溶液浸渍所制得的VMgO,对正丁烷氧化脱氢生成丁烯和丁二烯反应具有更好的催化性能. 这是由于用该法制备的VMgO催化剂中存在较多的Mg3V2O8物种. 通过添加Ni对VMgO催化剂进行了改性. 结果表明,适量添加Ni(n(Ni)/n(V)=0.3)有利于催化剂中Mg3V2O8的生成,而Ni以Ni3V2O8的形态存在. 由此明显改善了VMgO催化剂对正丁烷氧化脱氢生成丁烯和丁二烯反应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获得高级醇的途径主要有脂肪酸加氢法及高级酯类用金属钠还原法,因技术较复杂,所得产品的成本甚高.用羰基合成法制取高级醇的研究在国内、外曾经进行,尚不成熟.  相似文献   

3.
正丁烷氧化制顺酐流化床催化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丁烷氧化制顺丁烯二酸酐(以下简称顺酐)流化床催化剂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钒-磷-氧系催化剂制备过程及添加不同金属组份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小试最佳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经长期运转评选,表明F-Ⅳ-Z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用脉冲微反装置评价了正丁烷和异丁烷在氢型和锌改性的纳米ZSM-5催化剂上的反应活性和芳构化选择性.结果表明,在550℃下,异丁烷在氢型和不同锌负载量的纳米ZSM-5催化剂上的转化率都远高于正丁烷,但其芳构化选择性低于正丁烷.脱甲基活化是异丁烷和正丁烷的重要活化方式,也是影响其芳构化选择性的主要因素.锌改性在提高异丁烷和正丁烷转化率的同时,也促进了正丁烷和异丁烷的脱甲基活化.在混合丁烷进料反应的情况下,正丁烷和异丁烷的转化率与其单独进料时十分接近,这说明正丁烷和异丁烷共存时不会发生明显的竞争吸附和反应.纳米ZSM-5因晶粒度小,孔道短和微孔扩散阻力低而有利于异丁烷转化.  相似文献   

5.
李江  黄耀兵  郭庆祥  傅尧 《化学学报》2014,72(12):1223-1227
木质纤维基生物质是一类新的能够生产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可再生资源. 本文研究了木质纤维生物质在水热条件下, 以少量无机酸作为酸催化剂, 氧气作为氧化剂(2.0 MPa), 经过"一锅两步法"转化成乙酸的反应. 以玉米秸秆作为反应原料时, 最高可以获得21.3 wt%的乙酸, 占据整个液体产物质量比例的84.6% (选择性). 同时, 将反应推广到玉米芯, 甘蔗渣, 竹子, 杨木和松木等多种生物质原料的转化, 同样取得了较高的乙酸产率. 最后, 我们对木质纤维生物质转化到乙酸的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木质纤维生物质中的碳水化合物六碳糖是乙酸的主要来源, 六碳糖经过脱水和水解生成乙酰丙酸中间体, 乙酰丙酸在氧化条件下断裂C-C键生成乙酸.  相似文献   

6.
补朝阳 《化学研究》2013,(5):463-465
以乙酸和正丁醇为原料,在硫酸氢钾催化下合成了乙酸正丁酯;考察了反应时间、醇酸比、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对酯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正丁醇用量为0.1mol,乙酸用量为0.135mol,催化剂硫酸氢钾用量为0.8g,带水剂环己烷用量为8mL时,反应的酯化率达95.2%.  相似文献   

7.
液相沉淀法在有机溶剂中制备ZrO2超细粒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丛昱 《燃料化学学报》1998,26(3):230-233
以氧氯化锆(ZrOCl2·8H2O)为原料在有机溶剂中用液相沉淀法制备了ZrO2超细粒子,运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差热热重(DTATG)等分析手段对粉体ZrO2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rO2粒子颗粒均匀、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为25nm。实验还发现,制备过程在有机溶剂中进行,并采用低温热处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排除溶胶中水的影响,从而消除了合成粉体中硬团聚体生成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正丁烷在金属钼酸盐催化剂上的氧化脱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柠檬酸盐法合成了第一系列过渡金属(Cr,Mn,Fe,Co,Ni,Cu和Zn)及Mg的钼酸盐催化剂,研究 了它们对正丁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催化作用. 结果表明,这些钼酸盐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受阳离子的影响较大. CoMoO4催化剂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和较高的选择性,其催化性能与文献报道的对正丁烷氧化脱氢反应催化性能最好的ZrP2O7和Mg3V2O8催化剂大致相当; MgMoO4催化剂虽然选择性较高,但活性较低; Cr2(MoO4)3上基本没有C4烯烃生成; 其它钼酸盐催化剂对正丁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催化活性和对烯烃的选择性都较低. XRD,NH3-TPD和H2-TPR的研究结果表明,催化剂为单一的钼酸盐晶相,催化剂的性能由其氧化还原性决定而与其表面酸量没有直接关系. 通过对产物分布的分析,提出了正丁烷在CoMoO4催化剂上的氧化脱氢反应途径. 在558 ℃,正丁烷发生氧化脱氢生成正丁烯和丁二烯以及氧化燃烧生成CO2三个平行竞争反应的竞争分率分别约为75%,10%和15%. 在正丁烷转化率较高的条件下,产物中的CO2主要来自C4烯烃的再氧化反应,而CO则完全来自C4烯烃的再氧化.  相似文献   

9.
正癸烷与二甲苯在超临界压力下的热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流动装置对正癸烷和二甲苯在超临界压力下的热裂解对比研究. 用气相色谱和色质联用仪对其气相产物和液相产物进行分析, 计算气相产物产率和裂解转化率, 并运用计算化学方法获得正癸烷和二甲苯不同化学键的键能, 从实验和理论上分析其裂解反应的难易程度和裂解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 在4 MPa和650、700、750 ℃条件下, 正癸烷比二甲苯更容易裂解, 正癸烷裂解产物以C1-C3小分子的烃类和氢气为主, 而二甲苯裂解产物主要为乙苯、甲苯和其它芳香类化合物; 键能计算结果表明, 正癸烷碳链骨架的C-C键能和C-H键能均较小, 裂解反应的诱发步骤应该是C-C键断裂, 而二甲苯苯环上C-C和C-H键能均较大, 裂解诱发步骤应该是侧链甲基脱氢反应. 因此正癸烷裂解反应以C-C键断裂和脱氢反应为主, 二甲苯裂解主要发生侧链甲基C-C键断裂和脱氢反应, 而芳环则比较稳定, 理论计算键能分析与裂解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同时检测胍基乙酸(GAA)、氨基乙酸(GLY)和单氰胺(AN)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样品经ODS(C18)柱分离,流动相0.04 mol/L KH2PO4/乙腈=95/5(V/V)洗脱,208 nm检测,在柱温30℃、流速0.6 m L/min时,12 min内完成检测。在考察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72~0.9998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为0.93%~1.2%,回收率在97.9%~101%之间,GAA,GLY和AN的检出限分别为20.8,314,9.50 ng/m L。方法可满足胍基乙酸的产品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监控以及其它用途的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11.
正丁烷氧化制顺酐流化床催化剂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文  薛常海 《催化学报》2002,23(3):199-202
 考察了前驱体制备过程中水合肼/五氧化二钒摩尔比(以下简记\r\n为n(N2H4)/n(V2O5))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由较高的n(N2H4)\r\n/n(V2O5)比制得的催化剂,其(VO)2P2O7相含量较多,正丁烷转化\r\n率较高.随着n(N2H4)/n(V2O5)比的减小,δ-VOPO4相的含量逐\r\n渐增多,正丁烷转化率随之升高;而顺酐选择性开始时升高,达到最大\r\n值后逐渐降低.在n(N2H4)/n(V2O5)=0.34时制备的催化剂最佳\r\n,在丁烷浓度为4.0%、空速为500h-1及反应温度为420℃的反应条件\r\n下,顺酐收率可达49.74%.本文中细粒床催化剂有较大的操作弹性.  相似文献   

12.
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1-丁烯和正丁烷在MCM-22型分子筛(ITQ-1)中的扩散行为. 得到了两种物质在ITQ-1分子筛两个独立孔道中的均方位移曲线、自扩散系数和扩散轨迹. 计算结果表明, 在温度为400 K时, 1-丁烯或正丁烷在十元环孔道中的扩散明显低于在超笼中的扩散, 吸附质在超笼的底部和顶部的扩散明显低于在超笼中心的扩散; 1-丁烯和正丁烷在ITQ-1分子筛的超笼中两者扩散速率较为相似, 而在十元环中, 两者的扩散速率差别较大.可以推测, 选择性催化主要发生在十元环中.  相似文献   

13.
工业氯乙酸样品经体积比为95∶5的0.05%(体积分数)磷酸溶液-甲醇(流动相)溶解后,用0.45μm滤膜过滤,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滤液中氯乙酸、二氯乙酸与乙酸的含量。选用Inert Sustain AQ-C18色谱柱为固定相,用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在检测波长215nm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3种目标化合物均达到了基线分离;氯乙酸、二氯乙酸、乙酸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 5;氯乙酸、二氯乙酸和乙酸检出限(3S/N)分别为0.19,0.08,0.12mg·L~(-1)。方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平行测定6次,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11%,6.6%,5.1%,极差分别为0.32%,0.03%,0.03%,满足HG/T 3271-2000对两次测定值差值的规定。对实际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分别为99.8%~100%,97.5%~101%,96.7%~102%。与标准方法(HG/T 3271-2000)相比,本方法测定值的极差更小。  相似文献   

14.
用XRD、IR、XPS和ESR等方法,考察了以草酸、盐酸羟氨、盐酸联氨和异丁醇分别作还原剂制备的磷-钒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活化及用于正丁烷氧化制顺酐反应后的相组成和催化剂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影响顺酐收率的主要因素是催化剂的相组成及钒的氧化态,而不是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所用还原剂的种类以及活化条件对催化剂的性能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阮曼  赵艳霞  何圣贵 《化学学报》2021,79(4):490-499
在单一原子量分辨水平上研究纳米尺寸过渡金属氧化物团簇(MxOyq)与小分子的反应不仅能够获得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反应性随原子组成和尺寸连续变化的演变规律, 而且对认识其结构特征以及表面活性氧物种(如O-•自由基)的产生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本工作分别采用耦合快速流动反应管和耦合四极质量过滤器-线形离子阱的两套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研究了不同“氧缺陷指数”(Δ)的氧化钇团簇YxOy- (x≤50,y≤76; Δ≡2y–1–3x, Δ=0~5)和掺杂氟(F)原子团簇Y xOyF- [x≤49,y≤74; Δ≡(2y+1)–1–3x, Δ=1]与 n-C4H10分子的反应. 实验观测到Δ=1系列团簇(Y2O3)NO- (N=1~25)、(Y2O3)NYO2F- (N=1~24)及Δ=4系列团簇(Y2O3)NYO4- (N=1, 3~24)具有氢抽取反应活性, N≥2时其它Δ系列团簇(Δ=0, 2, 3, 5)在相同实验条件下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反应性.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Δ=1或4系列小尺寸团簇(Y2O3)NYxOyF0,1- (N≤4;x=0, 1)的结构揭示O-•自由基是氢抽取反应的活性位点, 结合实验可推测Δ=1或4系列纳米尺寸团簇(Y2O3)NYxOyF0,1- (x=0, 1)结构中也含有O-•自由基. 这些结果表明Δ=0系列惰性纳米尺寸团簇(Y2O3)NYO2-可以通过吸附一个O2分子发生电子转移生成O-•自由基(O2-+O2→O-•+O2-•), 也可以通过掺入F原子的方式生成O-•自由基(O2-+F→O-•+F-).  相似文献   

16.
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空气氧化青霉素衍生物反应的转化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空气氧化青霉素衍生物合成亚砜的反应中 ,用溶胶 凝胶法包容催化剂乙酰丙酮钴 (Ⅲ ) ,使反应在非均相条件下进行。采用反相高效液相法测定了该反应的转化率。采用的柱为C1 8反相柱 (4 6mmi d × 1 50mm ,1 0 μm) ,流动相为甲醇 水 (体积比为 85∶1 5)溶液。在 2 70nm检测波长下 ,青霉素G 对甲氧基苄基酯亚砜(PGPMBO)检测量在 0 0 5g·L- 1 ~ 0 40g·L- 1 时 ,与其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线性相关系数为 0 9992。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反应的最高转化率为 98 8%。该方法可直接对反应体系进行测定 ,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出反应的转化率 。  相似文献   

17.
王敏  宋志国  赵爽  万鑫 《大学化学》2010,25(6):58-61
对乙酸正丁酯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用甲基磺酸钙作催化剂,环己烷作共沸溶剂,在回流分水条件下进行反应。对正丁醇、乙酸、环己烷和催化剂的用量进行了优化,得出较佳反应条件,在该反应条件下,酯化率可达93%。反应结束后,催化剂经简单的相分离就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丁烷选择氧化过程中VPO体系的表面物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漫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VPO催化剂上正丁烷选择氧化制顺酐的表面物种及催化反应过程。催化剂暴露在1.5%n-C4 21%02+N2的流动混合气中,流量为50mL/min,温度100-400℃,在催化剂表面上未观察到吸附的正丁烷,但发现了吸附的顺酐和COx。同时,检测到吸附的马来酸和高活性的烯烃物种。  相似文献   

19.
乙酰乙酸乙酯经Claisen缩合反应得到脱氢乙酸是目前工业生产脱氢乙酸的一种主要方法。由于乙酰乙酸乙酯存在酮-烯醇式互变异构体,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时,存在吸光值和最大吸收波长的差异问题,并且容易引起色谱峰分裂和拖尾。通过优化色谱条件,将烯醇式乙酰乙酸乙酯转化为酮式异构体,避开烯醇式异构体的干扰,使乙酰乙酸乙酯的峰形更好,定量更准确,从而以酮式乙酰乙酸乙酯的定性、定量分析替代乙酰乙酸乙酯的定性、定量分析,进而建立一种同时检测乙酰乙酸乙酯法制备脱氢乙酸反应液中脱氢乙酸和乙酰乙酸乙酯的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Agilent HC-C18色谱柱(250 mm×4.6 mm, 5 μm)分离,紫外检测波长为290 nm,柱温为35 ℃,流动相为甲醇-0.3%醋酸铵缓冲溶液(5:95, v/v,醋酸调节pH 6.0),流速为0.6 mL/min。在线性范围内,脱氢乙酸和乙酰乙酸乙酯的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95和0.99992;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8.5%和101.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可简便、快速地同时对反应液中的脱氢乙酸和乙酰乙酸乙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为乙酰乙酸乙酯法制备脱氢乙酸反应进程的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正丁烷/氢气/空气混合物在Pt 催化表面的详细反应机理分析, 研究了氢气添加对正丁烷/空气混合物催化着火过程的影响. 研究发现, 在正丁烷/空气混合中添加氢气有助于正丁烷在更低的温度下实现催化着火, 而且不同的氢气添加量对混合物的着火温度和着火过程呈现不同的影响: 当氢气添加量较小时, 氢气的作用主要呈现为热影响; 而当氢气添加量较大时, 氢气的作用主要呈现为化学影响. 这些结果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本文进一步确定了发挥不同作用的氢气添加量的范围, 并分别对热作用和化学作用情况下的着火启动反应进行了动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