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正>问题(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92页,第11题)3个朋友在一起,每两个人握一次手,他们一共握了几次手?4个朋友在一起呢?n个朋友在一起呢?解法一3个人(假设为甲、乙、丙)在一起,则甲要跟乙和丙握一次手,共握手2次,乙只需要跟丙握手1次,所以,握手次数一共是2+1=3次;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一个专心的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据此笔者认为:解决数学例题教学中存在的“懂而不会”现象,构建例题教学高效课堂,首先要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题目,其次是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到解题方法与规律,更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对问题进行反思,掌握探究变式拓展的方法,以达到解一题,通一类,带一串的目的.本文结合笔者执教的高三数学复习课“解析几何中的定点定值问题”,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5.
7.
8.
9.
下面发表的清华附中孔令颐老师、浙江宁海中学杨象富老师的文章,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即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是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数学能力。这两篇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培养能力首先要从考试的束缚下解脱出来;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善于抓住存在于学生中的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密切与正课内容结合等等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至于培养方式除采用写小论文的方式外还可有其它方式。文章还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只要我们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能力,那么学生必然会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相反若教学摆脱不了考试的束缚,实践证明,必将作茧自缚。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能力问题已提出数年了,但到底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哪些能力?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传统的提法有哪些不合适等问题都还没有彻底解决,而这又关系到教学的科学化,进而关系到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大问题,本刊热切希望读者就此多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0.
11.
12.
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除要求学生审题时要抓住题中的重点字、词、句外,还要培养学生“再审题”的良好习惯.对于试题,学生拿到后,往往没审清题目的题设和结论及其内在联系,就凭直觉按某一思路做下去,有时做得很繁琐,有时甚至做不出.若学生有了再审题的习惯后,当题目做不下去时, 相似文献
13.
认识高等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要性、激发大学生对高数学阅读的兴趣、提供数学阅读的具体方法是培养高等数学阅读能力的措施.其中,数学阅读的具体方法有:带有问题阅读、督促学生作读书笔记、个别指导、组织课堂讨论和经验交流、及时小结、合理评价等.高等数学教师应该努力探寻提高大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从建国初期到现在,对数学教学目的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开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来,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只有知识是不够的,于是在目的中提出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必须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探索,能动地掌握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智能和技能。我在教学中始终把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探索求知规律,将唯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成大事立大业者,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科学家,一次他询问一位朋友的电话号码,那位朋友说:“我家的电话不好记,是24361”,爱因斯坦说:“这很好记嘛,两打(12×2)19的平方”;高斯是一位卓越的数学家,八岁在小学读书,老师出了一道题:“1+2+3+…+99+100”,很多学生从1加2,加3,…挨个的加起来进行计算,惟独高斯观察出:1+100=101,2+99=101,…,50+51=101,∴1+2+3+…+99+100=101×50=5050。我们的学生,将来都是参加祖国四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8.
在提倡教师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努力成为一个研究型学者的今天,教师作为反思的主体,通过教学反思,使自身得到了提高.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否也应该积极反思,成为反思型学习者呢?笔者曾被这样的问题困扰过: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强调过N次了,可还是有不少学生出错,或者听学生诉苦:"老师,你课堂上讲的我都听懂了,作业也会做,怎么考试时就不会了呢?"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反思,原因可能是:(1)学生没有反思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以致很多学生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反思;(3)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忽视了学生反 相似文献
19.
空间想象能力是教学大纲中确定的三大基础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应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下面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谈谈如何培养空间想象力.1形成阶段,借助直观立体几何入门阶段,教师运用教具助教,学生制作模型助学,可促使图形在学生头脑中“竖”起来.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