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叫做“举一反三”?有关词典上这样解释:“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能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辅导,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要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要下一番苦功夫,做法是多方面的。但教师在讲解有关范例、习题时,经常启发、诱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推广、引伸或发  相似文献   

2.
教材中许多极其有教学价值的题目,教师不能就题论题,而应认真挖掘题目中丰富的内涵,使学生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这不仅能不断地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颜秀  张松 《数学通报》2007,46(3):44-46
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受高考升学率的影响,有些教师盲目追求“题海战术”,用大量的练习来强化训练学生,忽视了数学理性思维的锤炼和深化.这样既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众所周知,学习数学的过程与数学解题紧密相关,而数学能力的提高在于解题的质量而非解题的数量,因而重在研究解题的方向和策略,要善于帮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解题的思维方法.因此,对于解决了的数学问题我们不要急于收工,苦能加以反思,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便可以举一反三,深化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李林书 《数学通报》2001,(3):14-15,7
把一个数学问题加以改造、延伸或推广 ,得到一些新的题目 ,称为问题变换 .这些新题目 (变换题 )立意新颖 ,富有生命力 ,对巩固基础知识 ,启迪学生思维 ,提高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问题变换不仅是命题者用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是否理解和能否举一反三的手段 ,也是教师培养学生能力 ,使学生脱离题海 ,克服贪多求全的一个好方法 .1 “一般化”变换 ,就是把一个具体“数学题目”通过延伸 ,推广到一般形式 .例 1 解不等式log13(x2 - 3x- 4) >log13(2x 1 0 )这是《代数》下册第 2 3页例 7,把它“一般化” ,即把数字底数改为字母底数 ,把对数…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的任务是向青少年传授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其中,技能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就是靠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习题及复习参考题(简称“四题”).翻开每一本中学数学课本都发现,“四题”所占篇幅差不多是全书的,可见“四题”的功能在课本中的重要性.下面结合自已的实践与研究,就如何运用课本“四题”进行教学谈点个人做法.1充分通用的题的牧学功能高中数学教材中例题的第一功能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的认识通过“从抽象到具体”而产生一次飞跃.第二…  相似文献   

6.
许冶 《中学数学》2023,(1):95-96
<正>在高中阶段,课堂时间有限,只有45分钟,除了要重视概念的讲解,还应该充分利用好每一个习题.素质教育下,数学学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学生的解题过程是综合运用核心素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因此,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然而,一题多解需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且能够融会贯通.在解题的时候对题目进行深层次分析,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全面发展.但很多学生对于一题多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依赖于教师引导.所以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对“一题多解”进行深入研究,该如何设计课题让学生体会到它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中学数学教学十分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遵循着教师给题、学生解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病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易造成学生缺乏自信与主见,人云亦云,盲从附和,循规蹈矩,尤其迷信“权威”.张奠宙教授就欧洲一则笑话“船上有72头牛,3...  相似文献   

8.
文体几何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是这一目标的实施多年来在全国并不理想.主要标志是,在多年来的“高考”题中,虽然立体几何大题的难度未超过中档题,但得分率却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关键是没有把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与现行教材中具体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领悟并逐渐掌握蕴含在知识发生过程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过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只是抽象单一地讲授有关数学思想方法,或用贴“标签”的方式去解决一两个数学问题.多年来已严重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培养.数学…  相似文献   

9.
谈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健 《数学通报》2003,(1):30-31
“引申”是探索引申 ,内化回味 ,构建新知 .主要是指对例题习题进行变通推广 ,重新认识 .恰当合理的引申能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 ,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活学生的情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并能使学生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笔者在教学视导中发现 ,有些教师对引申“度”的把握不准确 ,不能因材施教 ,单纯地为了引申而引申 ,给学生造成了过重的学习和心理负担 ,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高投入、低产出” ,事倍而功半 .下面就引申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下本人的看法 .1 引申要在原例题习题的基础上进行 ,要自然…  相似文献   

10.
由于解题后的反思要对解题过程进行回顾,对解题方法进行概括,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解题学习的强化过程,一个由简单模仿和机械操作上升到解题能力的过程.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为避免学生陷入“题海”,解题后的反思是对学生不可缺少的要求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解题后反思的能力,提高反思的质量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点看法.1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教学中对解题的要求首先是学生能按部就班地进行逻辑推理,寻求最常规的解题思路,以求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要求并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后立即进行反思(而不是急于做下…  相似文献   

11.
吴奇进 《数学之友》2023,(11):40-41+44
“双减”背景下,很多初中都有延时服务、晚自习作业辅导的习惯,这也使得作业讲评成为教师更需面对的一个“现实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误以为作业讲评就是订正结果、核对过程,这样的解题教学往往只是让学生学会了解一道题,若能在课前针对待讲评的习题问题进行变式改编、同类链接,则可以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帮助学生从会解一道题迈上会解一类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举一反三的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增教师解题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数学解题教学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和同一类型怎么做.遗憾的是,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往往过于重视“怎样做”,对于“为什么这样做”和“同一类型怎样做”却关注甚少,缺少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归纳,不利于分析问题能力和“以题会类”迁移能力的有效培养.笔者以各地中考平面几何最值问题为例,对习题教学的三个层次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中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主渠道之一.探究性问题缘何成为各省市高考命题的热点,原因在于这类题利于考察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地接近,发现和体现所学的内容,从而获得科学的体验.何为探究题,下定义难免以偏概全.但这类题独具特色,极具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如能做到抓住一个问题,并根据这个问题的特征,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进行类比、联想、推广,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问题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而且能养成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研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下面以初中《几何》第一份第205页第30题为例,加以说明。一、原题原题如图1在△ABC中,如果AB=30cm,BC=24Cm,CA=27cm,AE=EF=FB,  相似文献   

15.
古语云:“学起源思,思起源疑.”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学习的桥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道的理想氛围.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问题情境设计关注不够、认识模糊,认为只有生活实例才是情境,似乎每节课都要实际情境引入,因而频频出现低效、无效、多余,乃至干扰学习的“假情境”.  相似文献   

16.
提高学生的几何证明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善于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中为学生学好几何证明、解剖几何题构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借助一个个“学习支架”,逐步进阶,最终提高学生几何证明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对学生巩固理解与应用所学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素质,增加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极为重要.而在解题教学中,常规题与非常规题都有重要作用.本文拟在个人从事非常规题教学体验的基础上,探讨与这一课题有关的一些看法.毫无疑义,我们的教...  相似文献   

18.
范权彪 《数学通报》2005,44(8):60-6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数学地思考”.更为关注是否向学生提供了具有现实背景的数学,包括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所以,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9.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所以教育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落实核心素养,思维教学是首要问题.教师要运用自身的经验设计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搭建“思考的脚手架”,为学生提供反思归纳的时机,促进学生领悟“思考的关键”,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王勇 《数学通讯》2005,(24):1-3
纵观近年全国高考试题和各省市高考模拟试题,与“平面区域”有关的问题悄然兴起,客观题小巧玲珑。韵味十足;主观题则在知识的交汇和综合应用上大做文章,常处于“压轴题”的地位,充当“把关题”的重要角色.这类问题极富思考性和挑战性,是考查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极好素材,具有很好的区分和选拔功能.本文精选部分典型例题进行剖析,旨在探索题型规律,揭示解题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