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9年9月18日,阳光灿烂,微风拂煦。北京,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乐奏声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这庄严雄伟的殿堂里,隆重举行表彰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自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功臣授功勋奖章。83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陈芳允,步履矫健地走上领奖台,从江泽民主席手中接过功勋奖章,江主席和他长时间地亲切握手。他神采奕奕,笑容可掏,两眼充盈着无比激动的泪花………是啊,这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卫星的“如来佛祖”,我国著名的航天电子测控技…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1998,(2)
萌芽与诞生哑铃形天象仪在1925年研制成功,作为独立的天文普及机构,天文馆开始在欧洲和北美出现。当时的中国也曾有过建立天文馆的念头。1929年中央研究院在国立天文陈列馆(即北京古现象台,1928年结束国家现象台的职能,改名为陈列馆)的发展报告中这样批道:"若论宣传天文起见,则德国蔡司厂之天象仪,美妙无比,但价值过昂,处现在状况之下尚谈不到。"嗣后,高鲁、张钰哲和陈遵妫等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先驱者纷纷撰文,介绍和宣传有关天文馆的知识,呼唤中国天文馆的诞生,但是天文馆能够筹建还是在解放以后。建国伊始,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把天文事业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1954年9月中央文委决定筹建北京天文馆,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办理,拨款200万元,根据陈毅副总理批示,基建工作由北京市承担。中国科学院由紫金山天文台调李元、全国科普协会由上海调卞德培、北京市文委调王国义,并请当时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研究员陈遵妫于1955年春来京担任馆长,主持筹建工作。  相似文献   

3.
孙宏金  范斌 《科技潮》2000,(11):50-53
今年3月2日上午9点,北京五洲大酒店。在国防科工委的主持下,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1号”卫星正式交付使用。中巴的这一合作,被江泽民主席誉为南南合作在高科技领域的典范,今天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不同肤色、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理位置的两个第三世界国家,终于迎来了使用自己的资源卫星的新时代。人类的“火眼金睛”地球资源卫星站得高、看得远,对地球大范围的情况能够一览无余,可以对资源进行宏观、综合、动态、快速的  相似文献   

4.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5):F002-F002
彭桓武 男.1915年10月生.湖北省麻城市人,我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相似文献   

5.
余玮 《今日科技》2004,(8):13-15
李方华。著名物理学家、电子显微学家。中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中国建立并发展高分辨电子显微学的代表人物。1932年1月出生于香港。1956年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国电子显微学会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6.
吴志菲 《今日科技》2004,(11):14-17
侯仁之,山东恩县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1911年出生于河北枣强,194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2年任教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历任系主任、城市和环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等职及北京市文物占迹保护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建  相似文献   

7.
在科技界历来有匠人和大师的说法。随着专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界的匠人越来越多,他们可以在前人思想的框架下把研究工作做得很好,但总给人以小家子气的感觉。而大师则不同,他的主要成就并不在于具体成果的艰深,而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世界顶级的大师有伽利略、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和玻尔等等。因工作关系,记者与世界著名数学家、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有着多年的交往。通过这些交往,记者对吴先生印象最深的就是“大师”二字。  相似文献   

8.
“如果海水变汽油的设想能够实现,人类社会获得取之不尽的能源。”  相似文献   

9.
余玮 《今日科技》2004,(9):17-19
2004年6月4日上午,第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在人民大会堂揭晓。一位老者缓步走上主席台,当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把获奖证书和标有奖金100万元的奖牌授予这位老人时,全场1200多名院士的掌声经久不息。在全场目光和  相似文献   

10.
孙儒泳, 1927年出生,浙江宁波人.1947-195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学习,1951年提前半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3年入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4年保送为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研究生,1958年获副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任教师.1978年任副教授,1983年任教授. 1984年任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相似文献   

11.
陈永庆 《今日科技》2003,(10):21-21
为了人们的健康,为了有效医治危害人们健康的疾患,半个世纪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药物学家池志强,敢立潮头,敢于原始性创新,敢于创造,敢于发明,呕心沥血,研究出了抗血吸虫病的药物和高强效镇痛剂,发明了高亲和力、高选择性阿片受体激动剂,得到了国际承认,攀登上了国际医药科学高峰,为解除人们的病患痛苦,维护身体健康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荣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科学院,有一位对我国植物生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他,就是全国知名的中科院院士、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浙江黄岩人罗宗洛罗宗洛院士通晓日、英、俄、德等国文字,一生主要从事植物生理学研究和教学,足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他在植物矿质营养、植物离体根尖培养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当原子能在农业和植物生物上应用以后,他又亲自开拓了辐射生理的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他还与童第周教授共同研究当今世界上的疑难课题——动物和植物体细胞杂交项目。他,不愧为我国植物生理学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3.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以此来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在战场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这句话因此成为世界名言,不管是士兵,还是平常百姓,都能信口拈来.近日笔者在厦门大学对几天前刚刚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林鹏教授的采访,也是从这句话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好男儿志在四方”。殷之文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古镇角直镇。此镇虽古,民风却新。当他还在镇上念小学的时候,镇上人已自集资金办工业,特别像发电厂、电话局、轮船公司等公益事业都兴办了起来。更有不少人在本镇念完了小学就去外地读中学、大学,也有出国留学的,这使他从孩童时候起就滋生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王梓坤.1929年4月生.江西占安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55年人苏联奠斯利大学数学力学系.师从数学大师A.N.Kolmogorov和R.L.Dobrushin.1958年获筇联副博士学位.1952-1984年先后任南开大学讲师、教授1984年以来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1-1989年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93-1998年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相似文献   

16.
因为校庆的缘故,这一段戴景瑞院士(下称戴院士)格外忙.见到戴院士的那天,他正在主持"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我们的专访只好安排在会议的间歇进行.  相似文献   

17.
记得两年前一位专家朋友和我谈起在英国政府门户网站上的“情景体验”:简洁明快的页面,清晰明了的板块。丰富详尽的信息,让不同目的浏览者在最多三五次的点击中,获取详尽的相关政策信息和背景知识,进而得到最满意的目标服务。而在这之前。他完全可以不知道是政府的什么部门在为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国际油菜组织回复华中农业大学,正式确认2007年在武汉举行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这是第一次在亚洲国家举行的国际油菜大会。名油菜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傅延栋十分激动:“这表明我们的科研实力强大了,我国的油菜事业有地位了。”这实力和地位,与傅延栋的努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在海内外各种媒体上,人们部能看到:中国高速公路的修建速度和总里程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人们却不知晓,在中国主持并从事这项“国路”工程的是谁?许多人根本想不到,在北京繁华的街市上,他是一个拎着人造革黑色小包的“小老头”:在极为简朴的二居室住宅里,他是个貌不出众的“老伴儿”。只有在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里,大家都认识这位已有40多年资历的、我国惟一研究公路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沙庆林。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在寒风呼啸树叶凋零的北方,还是在骄阳酷晒郁郁葱葱的南疆,亿万百姓四季餐桌上不乏清脆欲滴的黄瓜,让人们享受着美味与温馨。黄瓜,早已脱下“黄袍”,由细菜变成众人常年吃得起的大路菜,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被广大农民兄弟亲切称为“黄瓜王”的中国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