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载气携带法,实现了四氰基乙烯(TCNE)分子在铜(110)c(2×1)-O重构表面的吸附,并利用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在原位室温下研究TCNE分子在该类重构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孤立的TCNE分子仅吸附在两条相邻的-O-Cu-O-链之间,呈"工"字形;吸附在缺陷处的TCNE分子,则TC-NE分子中的氮原子在氧原子缺失处变暗。岛状有序结构中的TCNE分子即可吸附在2条相邻的-O-Cu-O-链之间,也可吸附在单条-O-Cu-O-链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油相法合成了锰掺杂硫化锌(ZnS:Mn)半导体纳米晶,以水杨醛席夫碱与其进行配体交换,将席夫碱修饰于纳米晶表面。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铜离子的加入使ZnS:Mn荧光出现强烈的猝灭作用。体系荧光强度的降低与Cu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建立了测定Cu2+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2.50×10-7~6.25×10-5 mol.L-1,线性校正方程为1-F/F0=-9.21×10-3+1.60×105 C2Cu+,回归系数r=0.992,检测限为1.11×10-7 mol.L-1。本方法应用于自来水中Cu2+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采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小富勒烯C28在Si(001)-c(2×1)表面的化学吸附机理.分析了吸附前后基底和富勒烯构型的变化、吸附能、电荷转移以及电子态密度.结果表明C28与Si(001)表面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基底和富勒烯分子发生了晶格松弛和结构扭曲;C28位于Si(001)表面沟渠位置的吸附构型最稳定,吸附能达到5.00 eV;Si(001)表面沉积C28后表面导电性能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邻特丁基水杨醛亚胺(3)配体,并与trans-[NiCl(Ph)(PPh3)2]反应制得了邻叔丁基水杨醛亚胺镍配合物(4){[O-(t-Bu)C6H2-ortho-C(H)=N-2,6-C6H3(i-Pr)2]Ni(Ph3P)(Ph)},以质谱、1H NMR、元素分析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以Al(i-Bu)3为助催化剂,在铝比Al/(4)为2.5~40时,能有效地催化乙烯聚合.在8.4×105Pa的压力下,其最高活性可达4.05×105g PE/(molNi@h),所得聚乙烯粘均分子质量为0.34×104~3.68×104g/mol.与以Ni(COD)2为助催化剂相比较,Al(i-Bu)3/(4)是更为优良的乙烯聚合催化剂.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次报道N-氧化吡啶-2-甲醛希夫碱配体与贵金属Au(Ⅲ)和Pt(Ⅳ)的配盐[(C_7H_8N_4O_2)_2H][LAuCl_4](1)和[C_7H_8N_4O_2)_2H]_2[PtCl_6]·6H_2O)(2)的合成,并使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荧光光谱、摩尔电导的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并报道配盐1的晶体结构,配盐1的晶体学数据:C2/c,a=19.723(2)人,b=7.510(1)入, c=16.414(5)人,夕:=115.73(1)°,R=0.037.晶体结构研究表明:配盐是由阳、阴离子缔合而成的中心对称的配盐分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报道N-氧化毗咤-2一甲醛希夫碱配体与贵金属Au ( I)和Pt(N)的配盐[( C,HsN,Ox ) zH] [AuCI, ] ( In)和〔C,HgN,Oz)xH]z[PtCle] " 6Ha0)(2)的合成,并使用元素分析、红外、紫外、荧光光谱、摩尔电导的手段进行结构表征;并报道配盐1的晶体结构,配盐1的晶体学数据:C2/c,a=19. 223(2)人,b=7.510(1)人,c=16.414(5)人,夕=115.73(1)0,R=0. 037.晶休结构研究表明:配盐是由阳、阴离子缔合而成的中心对称的配盐分子。  相似文献   

7.
基于嵌段共聚物共混自组装方法, 将聚苯乙烯-b-聚环氧乙烷(PS-PEO)与聚苯乙烯-b-聚-2-乙烯基吡啶(PS-P2VP)在乙醇-氯仿混合溶剂中进行混合, 并诱导其自组装, 在改变PS-P2VP中各链段长度、分子量以及链段比例的情况下, 得到了一系列形貌和尺寸不同的自组装纳米结构, 并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PS-PEO与PS-P2VP的混合比例对自组装纳米结构的影响. 结果表明, PS-P2VP的加入改善了PS-PEO在乙醇-氯仿混合溶剂中的溶解性, 其本质是通过PS-PEO与PS-P2VP的共同自组装, 形成了可在溶液中稳定分散的纳米自组装结构, 改变PS-P2VP的分子量和嵌段比例, 进而对纳米自组装胶束尺寸和结构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8.
通过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在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不同相互作用强度、不同高分子链刚性,且在同时考虑单分散和双分散共混高分子链条件下,研究了高分子链在纳米棒界面区域的吸附行为。对于柔性环形高分子链,增强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纳米棒对高分子链的吸附。当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较弱时,增强高分子链刚性会诱导高分子链套在纳米棒上形成规则的自组装结构。对环/线高分子链共混情况,当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相互作用较弱时,随着链刚性的增强,环形高分子链优先占据纳米棒界面区域;当高分子链与纳米棒间的相互作用较强时,随着链刚性的增强,纳米棒界面区域由优先吸附环形高分子链转为优先吸附线形高分子链。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高分子链与纳米棒的复合材料,为改善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染料分子印迹聚硅氧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以分散蓝和分散红两种染料为模板分子,3种硅烷偶联剂为功能单体,二氧化硅微球为载体,应用自组织法,制备了两种染料分子印迹的微球形聚硅氧烷.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分子印迹聚硅氧烷对各自模板分子的吸附性能及选择性识别性能.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硅氧烷相比,染料分子印迹的聚硅氧烷对其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分子印迹聚硅氧烷的吸附速率也被讨论.  相似文献   

10.
在固/液界面上,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原位研究了客体分子对苯二甲酸(TPA)和晕苯(COR)分子对1,3-间苯二甲酸(IPA)自组装主体网络结构的诱导转变。扫描结果表明,IPA在室温高定向热解石墨烯表面会形成大面积有序的zigzag氢键网络结构。在IPA氢键主体网络结构中加入TPA客体分子,TPA羧基形成的直链式氢键结构会夹在IPA之字形结构中。同样,COR分子会破坏IPA形成的zigzag结构吸附进入IPA网络的六角形纳米孔中。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多体摄动理论研究CO:LiCl(001)-(1X1)表面的激发态性质、CO分子激子态随时演化及其寿命. 首先用局域密度近似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CO分子吸附在LiCl(001)-(1X1)表面的几何结构; 随后运用GW近似研究LiCl块体、LiCl(001)-(1X1)干净表面以及CO:LiCl(001)-(1X1)表面的准粒子能带结构, 引入电子-空穴相互作用, 求解二粒子格林函数的Bethe-Salpeter方程(BS方程), 并得出其电子-空穴激发态及光学吸收谱, 将计算得到的光吸收谱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 最后基于吸附系统CO:LiCl(001)-(1X1)的BS方程的解, 求解含时薛定谔方程得出的分子激发态的随时演化. 因衬底和吸附分子之间的耦合作用, CO分子激子态在随时演化的初始阶段呈现非常快的衰减, 其寿命仅为0.75fs. CO分子激子态的空穴大幅度地向衬底转移, 而激子态的电子仍然滞留在CO分子上.  相似文献   

12.
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模板分子,合成了 PVP稳定的铜纳米簇(PVP-CuNCs).利用谷胱甘肽(GSH)对PVP-CuNCs荧光信号的增强作用,建立了非标记检测GSH的新方法.该方法对GSH检测的线性范围为30~800μmol/L,检出限为1.2μmol/L,具有较好的选择性.PVP-Cu N...  相似文献   

13.
以现场制备的两个Schiff碱(HL1:1-(2-羟基苯甲叉)-1,4,7-三氮杂庚烷,HL2:2-[(2-羟基苯甲叉)氨乙基]-吡啶)为配体,合成了两个Cu(Ⅱ)配合物[Cu(Ⅱ)(L1)(H2O)]BF4(1)和[Cu(Ⅱ)2(L2)2(Cl)2](2),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两个化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和P21/c空间群.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a=0.9759(2)nm,b=1.4448(1)nm,c=1.0979(1)nm,β=101.09(1)°,V=1.5191(9)nm3,Z=4,d=1.642g.cm-3.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a=0.9130(7)nm,b=0.9128(5)nm,c=1.6359(4)nm;β=104.704(3)°;V=1.318885(5)nm3;Z=4;d=1.633g.cm-3.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 (2 6± 0 .2 )℃、以含微量水的 DMF为溶剂、离子强度 0 .1(Na Cl O4)条件下 ,氯化四 (邻 -硝基苯基 )四苯并卟啉合铁 ( ) (Fe( ) [TP(o- NO2 ) TBP]Cl)与抗坏血酸 (H2 A)的电子转移反应动力学 ,提出了反应的机理 ,推导了反应的动力学方程为 :d[Fe( ) [TP(o- NO2 ) TBP]Cl]/ dt=k Ka1 Ka2 / ([H ]2 Ka1 [H ] Ka1 Ka2 )·[H2 A]T· [Fe( ) [TP(o- NO2 ) TBP]Cl],其中 ,k=1.90 3× 10 2 mol- 1 · L· s- 1 ,Ka1 =5 .137× 10 - 6 ,Ka2 =1.5 92× 10 - 1 2 .Ka1 、Ka2 可视为用动力学方法测出的抗坏血酸在 DMF溶液中的离解常数 .  相似文献   

15.
我们已在前文中根据文献[2]所提供的数据,经过计算和反复实验证明Hg(Ⅱ)—XO—HMTA三元络合物显色体系的摩尔吸光系数达不到10~5数量级(在文[2]由ε_(590)=2.2×10~5l·mol~(-1)·cm~(-1)),而应该是10~4数量级(ε_(590)=1.8×10~4l·mol~(-1)·cm~(-1))。本文根据有关理论和通过反复实验证明文[2]中得出的Hg(Ⅱ)—XO显色体系的摩尔吸光系数ε_(590)=1.7×10~5l·mol~(-1)·cm~(-1)是不成立的,在文献[2]所采用的实验条件下Hg(Ⅱ)和XO不能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关于Hg(Ⅱ)—XO显色体系灵敏度问题我们进行了以下研讨。众所周知,二甲酚橙(XO)并非是“超灵敏显色剂”,从XO与四十余种金属离子的显  相似文献   

16.
<正>形置换在密码体制中应用广泛.基于GF(2n)m上的线性正形置换可用来设计分组密码的重要线性部件P置换.本文将GF(2)m上正形置换以及GF(2)m上完全平衡的概念推广到了GF(2n)m上,证明了GF(2n)m上的正形置换具有推广后的完全平衡性,证明了多项式环GF(q)[x]上的一个新结论,分析了GF(2n)m上线性正形置换的结构特点和计数,利用多项式环GF(q)[x]上的新结论给出了计数公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研究了层状二嵌段共聚物与纳米棒共混体系的自组装行为.系统地考虑了棒的粒子数比、长度及棒与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对混合体系自组装的影响.一系列的构型及相转变都是在共聚物的相分离与纳米棒的聚集相行为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当把纳米棒掺入到高分子体系时,从熵和焓的角度可以更本质地理解共混体系的自组装,尤其是棒的相行为.从焓方面,纳米棒与各高分子链段间相互作用决定了棒的分布;从熵方面,棒的各向异性、相区域的空间约束及高分子链的构象熵共同决定了棒的取向.  相似文献   

18.
荧光法研究羟基葫芦[6]脲与铽离子(Ⅲ)的分子识别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荧光光谱法首次研究羟基葫芦[6]脲(HOCB6)与铽离子(Ⅲ)之间的包结络合作用。实验发现主客体之间通过离子-偶极和配位等多种超分子作用形成1:1型的HOCB6-Tb3+络合物,测得其络合常数为5.40×104Lmol-1。考察了酸的浓度对该络合物的形成及荧光强度的影响。同时采用葫芦[6]脲(CB6)、β-环糊精和对-二甲氨甲基杯[8]芳烃进行比较研究,发现Tb3+与β-环糊精无作用,而能与葫芦[6]脲和杯[8]胺形成1:1型的络合物,络合常数分别为5.84×102Lmol-1和1.87×104Lmol-1,其原因可能与主体分子的腔体大小和配位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H_2O对Cl在Fe表面吸附的影响机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_2O分子影响前后Cl在Fe(111)表面吸附的稳定构型、吸附性质以及电子特性.研究表明:Cl能够稳定吸附在Fe(111)面的Top位(T位)和HCP Hollow位(H位),且H位的吸附能高于T位;由于H位吸附构型具有特殊的成键结构,引入H_2O分子后,Cl在H位的吸附构型会发生改变;Cl能促进Fe(111)面氧化,H_2O分子能促使Fe(111)面解离,Cl-H_2O的协同作用能降低Fe(111)面的化学稳定性;Cl的3p轨道与Fe的3d轨道杂化耦合形成Cl-Fe键,H_2O分子引入后能改变H位吸附Cl-Fe键的成键性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连续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途径制备了两亲性三嵌段聚合物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聚甲基丙烯酸正丁酯(PEG-PDMAEMA-PBMA),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物结构及分子量进行了表征.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镜(TEM)结果证实该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具有pH敏感性.通过改变水溶液的pH值可以精确地调控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从而获得胶束、纳米球、大囊泡和小囊泡等多种自组装结构.这些自组装结构的形成与PDMAEMA链段的质子化程度和聚合物的亲疏水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