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清除DPPH·的构效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DPPH^*分光光度测定法研究了11种高纯度的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清除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这11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都能有效地清除DPPH^*,其清除DPPH^*作用大小顺序依次为:槲皮素〉泽漆新苷〉儿茶素〉金丝桃苷〉芸香苷〉山奈素〉桑色素〉异槲皮苷〉黄芩苷〉石吊兰素〉金雀异黄素。发现这11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有如下构效关系:1.B环上和/或A环上具有邻位羟基可大大增强清除DPPH^*作用;2.B环上4’位羟基和A环上6位羟基清除DPPH^*的活性都很强;3.异黄酮清除DPPH^*的活性弱于相应的黄酮;4.黄酮醇清除DPPH^*的活性强于相应的双氢黄酮醇,提示C环具有C2-C3双键结构可增强清除DPPH^*作用;5.黄酮类化合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与其酚羟基位置密切相关;6.C环3位上羟基被糖基化时,其清除DPPH^*的作用减弱。所得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4种有机溶剂冷浸提取,分别得到了甲醇提取物(ME)、乙醇提取物(EE)、丙酮提取物(AE)和乙酸乙酯(EAE).然后采用二苯代苦味酰肼自由基(DPPH)法对不同质量浓度的各提取物进行了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表明,4种溶剂提取得到的桑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不同溶剂所得提取物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有差别,其中以丙酮提取物的效果最佳.桑叶可作为抗氧化物质资源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方法以半数清除浓度EC50为评价指标,但EC50随DPPH初始加入量增加而增加,随分析体积增加而减小,因此,不同条件EC50值不具有可比性。提出以DPPH与抗氧化剂相互反应的化学计量数比(R)作为评价DPPH清除活性的指标,该指标只与DPPH与抗氧化剂相互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有关,与DPPH初始加入量和分析体积等因素无关,解决了EC50可比性差的问题。提出了测定化学计量数比(R)的光度微量滴定法,建立了利用滴定过程吸光度差(ΔA)与抗氧化剂加入量之间的滴定方程计算R值、以R计算EC50的光度微量滴定模型,并利用芦丁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芦丁与DPPH反应R值在1.817~1.846之间,当DPPH加入量为1.12×10-7,2.24×10-7,4.48×10-7和6.72×10-7 mol时,分别计算得EC50值分别为1.196×10-3,2.392×10-3,4.819×10-3和7.292×10-3 mg·mL-1。在此基础上,基于文献报道的芦丁清除DPPH条件,利用得到的芦丁R值计算出相应EC50,结果与文献报道EC50值相当。方法可比性好,样品消耗量明显降低,简单、成本低,结果可靠,为自由基清除活性评价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评价竹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溶液吸收光谱、DPPH溶液反应体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分光光度法测定DPPH溶液反应体系的测定波长为518.4 nm,反应体系为4.00 mL 257.7 mg·L-1的DPPH溶液中加1 mL不同浓度的抗氧化剂,反应体系加入抗氧化剂后反应时间为40 min;用上述方法研究评价合成抗氧化剂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浓度的关系,以IC50值(清除率为50%时,抗氧化剂的浓度值)作为评价指标,测得合成抗氧化剂和效果最好竹叶提取物样品IC50值分别为,TBHQ(21.14 mg·L-1),BHT(42.09 mg·L-1),M40(108.40 mg·L-1),M40等竹叶提取物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5.
6.
7.
合成了稀土镧-芦丁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配合物清除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活性,初探了芦丁及其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较配体具有更强的清除自由基活性以及抑菌活性,在抑制剂浓度为3.0×10-5-2.0×10-4mol/L时,镧-芦丁配合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抑制率达到98%以上,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则不断呈梯度递增;在清除剂浓度为2.0×10-6-2.0×10-5mol/L时,稀土镧-芦丁配合物对于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呈梯度增长,当清除剂浓度达到1.0×10-5mol/L时,清除率最高为90.41%. 相似文献
8.
9.
观察白簕叶中总黄酮的抑菌作用。采用微波辅助法从白簕叶中提取黄酮化合物,经HPD-600型树脂纯化,通过圆形滤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分别对黄酮提取液进行了抑菌试验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HPD-600型树脂纯化后的黄酮纯度达到21.3%,对3种供试菌的抑菌作用为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随着总黄酮浓度的增加,其抑菌作用也增强。白簕叶总黄酮对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和芽孢杆菌的MIC分别为原液的1/4、1/2倍和1倍。本方法为白簕的药用价值开发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根据溶液自由基电子自旋共振(ESR)原理,用高级BASIC语言编写了溶液自由基谱的模拟程序。自由基的ESR能级用一级近似求解,谱线的线型采用洛仑兹和高斯型的混合线型函数,程序规定体系中核自旋量子数可从1/2到7/2,不等性核的数目最多可达10组,每组中等性核的数目原则上不受限制。通过二萘嵌苯阳离子自由基和硝基苯负离子自由基谱模拟二个例子加以说明,模拟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1.
12.
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二氢杨梅素与Co(Ⅱ)反应的配比和条件稳定常数,结果表明,pH=7.4的NaH2PO4-Na2HPO4缓冲溶液中,二氢杨梅素与Co(Ⅱ)配位,采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得二氢杨梅素-Co(Ⅱ)配合物的配位比为2∶1,计算得到该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为6.47×1013L2·mol-2;清除自由基试验结果表明,二氢杨梅素-钴(Ⅱ)配合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强于配体二氢杨梅素. 相似文献
13.
14.
西番莲果皮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抑制亚硝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探讨了西番莲果皮总黄酮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条件,并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提取液对合成亚硝胺的抑制能力和清除亚硝酸盐的能力.结果表明,西番莲果皮总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乙醇体积分数60%、料液比1∶40(g/mL)、微波辐射时间15min、微波炉功率400W,在此条件下总黄酮的提取率为57.03mg/g.对西番莲果皮总黄酮提取液的抑制亚硝化反应研究表明,提取液对亚硝胺合成的最大阻断率为80.8%,对亚硝酸钠的最大清除率为73%. 相似文献
15.
N-取代酰胺-二苯酮体系光化夺氢反应活泼自由基的ESR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用自由基捕捉剂2,3,5,6-四甲基亚硝基苯(ND)及苯亚甲基叔丁基氮氧化物(PBN)与ESR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十二种取代酰胺RC6H4NHC(0)CH3(R-CH3、Cl、Br、H、NO2)、C6H5N(R)C(0)CH3(R=CH3、C2H5)及HC(0)NR2(R-CH3、C2H5)与二苯酮光化夺氢反应中的活泼自由基。结果表明:
1.对于RC6H4NHC(0)CH3,二苯酮夺取氮上H形成R-C6H4NC(0)CH3自由基。
2.对C6H5N(R)C(0)CH3及HC(O)NR2,二苯酮夺取与羰基相连的甲基氢、羰基上氢及与N相连碳上的氢分别形成
C6H5N(R)C(0)CH2、C(0)NR2、C6H5N(CHR')C(0)CH3及。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用化学发光体系检测白桦液及其复方的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功能。用羟胺法测实验动物化及脑组织的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MDA含量,细胞化学发光法测PMN细胞的免疫功能,化学发光法测脑组织的自发发光,直接法检测GSH-PX活性,氰高铁Hb法测Hb浓度,放免法测血浆TXB2的含量。结果表明,白桦液及其复方在离体体系中有清除O2-、OH-、H2O2的作用,在沙土鼠胞缺点再灌注模型中,可提高血和脑组织的SOD、GSH-PX活性,增强PMN细胞的免疫功能,降低血浆和脑组织LPO,TXB2及Hb浓度。本研究首次发现白桦液及其复方有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18.
构建激发态取代基参数与1,4-二取代苯的紫外吸收波数之间的模型,成功地关联80个1,4-二取代苯的紫外吸收波数,其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805,标准偏差仅为672.27 cm-1.结果表明激发态取代基参数适用于1,4-二取代苯紫外吸收能量的研究.同时提供了研究芳香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新方法,并有利于深入理解多取代共轭化合物的激发态物理化学性质中的取代基效应 相似文献
19.
报道2-(咪唑[1,2-a]吡啶-2-基)-2-氧代乙酸自由基及其高氯酸盐的晶体结构,探索了晶体堆积结构或超分子相互作用与磁性能的关系.在两个晶体结构中,超分子相互作用(氢键、原子间密接触、负离子-π电子或孤对-π)使2-(咪唑[1,2-a]吡啶-2-基)-2-氧代乙酸自由基主要以抗磁性的二聚体存在并导致了低的磁化率.该自由基晶体展示了准一维的柱状堆积链和弱的反铁磁性,而氢键和负离子-π作用则诱导高氯酸晶体呈一维双股链结构并显示了弱的铁磁性.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水热反应合成了两种超分子化合物1,2-二(2-苯并咪唑基)乙烷硫酸盐[(C16H16N4).(HSO4)2.(H2O)2](1)和5-(2-苯并咪唑基)-1,3-苯二甲酸[C15H10N2O4](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紫外光谱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其晶体结构。两个化合物均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超分子化合物(1)的晶格参数:Mr=494.48,a=0.7089(2)nm,b=1.7922(5)nm,c=0.8584(2)nm,β=106.250(4)°,V=1.0471(5)nm3,Z=2,Dc=1.562g/cm3,F(000)=512,μ=0.318mm-1,GOF=1.046,R1=0.0518,wR2=0.1710;超分子化合物(2)的晶格参数:Mr=282.23,a=1.4345(3)nm,b=1.6748(4)nm,c=1.0628(2)nm,β=93.364(4)°,V=2.5490(10)nm3,Z=8,Dc=1.460g/cm3,F(000)=1152,μ=0.109mm-1,GOF=1.098,R1=0.0473,wR2=0.1341。两个化合物分子间通过氢键及π-π堆积作用相互形成三维网状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