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邦芬 《物理》2006,35(5):349-351
1926年,清华学校改制设立大学部的第二年,清华物理系正式建立,至今已走过了80年. 在我国早期物理高等教育中,清华物理系不是最早建立的.1913年北京大学理科理论物理学门开始招生,稍后理论物理学门改名为物理学门,于1916年培养了首届毕业生,1919年北京大学设立物理系,我国物理学本科教育由此开始.继南京教会学校金陵大学成立物理系之后,在上海的私立大同大学,以及南京的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1920年开始办物理系.1923年北京师范大学设有物理系.  相似文献   

2.
缅怀敬爱的叶企孙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企孙教授是我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他从自然科学整体教育出发,对我国物理学的教育、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曾作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北京举行中国物理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之际,我们怀着无限深情,缅怀这位可敬的老前辈,他的品格、精神和业绩永远留在我国科学界、物理学界,鼓励着我们前进. 叶先生于1898年7月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家庭.他父亲叶景■是清朝举人,曾在清华学校讲授国学课程,对西方近代科学甚表赞成,阅读过李善兰译的《谈天》和严复译的《天演论》和《群学肆言》等书. 叶先生因家庭关系,国学基础较好.他1907年入敬业…  相似文献   

3.
 余瑞璜教授是我国老一辈著名物理学家,吉林大学物理系的创始人.他执著于科学和教育事业、赤诚报效于祖国,数十年如一日,在固体物理学的X光晶体结构和电子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就.热爱祖国 献身科学1929年,余瑞璜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同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在军阀混战、国无宁日的年代,余瑞璜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蹂躏.作为一个爱国热血青年,他于1935年毅然走上了出国留学、寻求中国强盛的“科学救国”道路,去英国曼澈斯特大学攻读物理学.1938年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英国伯明瀚大学冶金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导师布拉格教授曾建议他到其父老布拉格教授领导的英国皇家研究所去工作.这对余瑞璜来说,不仅意味着事业上有发展,而且生活上也有保障.  相似文献   

4.
《物理通报》创刊于1951年,到2021年已经走过了70年的历程.在旧中国,常年战乱,百业凋零,物理学界只有一本创刊于1933年的《中国物理学报》(1953年改称《物理学报》),仅限于发表高校物理学工作者的科学研究成果.新中国的建立,极大地焕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和创造热情.随着建设高潮的来临,急需团结全国的物理学工作者,加强物理学教育和广泛普及物理知识,把物理学这个所有理工学科的基础打得更加牢固.因此,中国物理学会通过广泛征求会员的意见,认为有再创办一个物理学刊物的必要,而这个刊物是建立中国物理学基础和推进中国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余瑞璜,1906年3月出生于江西省宜黄县.1929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并获学士学位,1935年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攻读物理学,在诺贝尔奖获得者、X光晶体结构创始人布拉格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于1937年获博士学位.1938年在英国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系进行科学研究.1939年,他携妻室儿女回国,先后在昆明清华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48年,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49年7月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学部委员.  相似文献   

6.
正为庆祝清华大学物理系成立90周年,2016年7月19日,清华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在科学馆举办了"物理教学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物理学专业教师以及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物理系系友应邀参加了会议,就物理学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运新首先代表清华大学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欢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物理系自1926年建系起就将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首要工作,以为国家乃至全世界培养一流物理学人才和各行各业栋梁为己任。本文从广揽名师、营造环境,因材施教、自由发展,体验探究、发掘兴趣三个方面梳理了20年来清华物理系在本科生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理念与实践成果。基于这些宝贵的经验,清华物理系将不遗余力地进一步加强学堂物理班建设,发挥"叶企孙班"的引领作用,力争提供全世界最好的物理学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物理学会五十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中国物理学会成立前 中国物理学工作者的活动 中国有物理学之称,始于十九世纪之末.由于列强欺压和政府的腐败,物理学和其它学科一样在艰难条件之下,经过当时物理学工作者的努力才获得缓慢的发展.到1930年左右,高等院校设物理系的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  相似文献   

9.
谢玉铭先生于1986年3月20日去世以来,已经整整一年了.谢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物理学家.他对早期燕京大学物理系的建设,对抗战时期厦门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的建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他为祖国培养了不少物理学人才.我们对他的去世表示深切的悼念. 谢先生是福建晋江人,1895年出生,1917年毕业于北平的协和大学(1918年和汇文大学合并,1919年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燕京大学).1917—1921年任教于福建泉州培元中学,1921—1923年任燕京大学助教,1923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他和C.H.Corbett(曾在燕京大学任教)合编的《物理学原…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大猷 《物理》2005,34(3):165-170
吴大猷(1907年9月29日—2000年3月4日),广东番禺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4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教授.1946年春受政府派遣赴美考察战后科学,先后任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教授.1949年秋,应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之邀,任该院理论物理组主任14年之久(1949-1963年),其间又曾分别短期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瑞士洛桑大学从事研究或任教.1963年后,到美国任纽约布鲁克林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63-1965年)、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物理学与天文学系主任、教授(1965-1978年).1978年退休.从1956年起,吴大猷常赴台北讲学,曾任中研院物理所代所长.1967年担负策划和推动台湾科学发展的重任.1968年后任台北“国科会”和“科导会”主任.在美国退休后迁居台北.1983-1994年任中研院院长.1994年在台北退休.吴大猷专长理论物理,在物理学上多有建树,在国内外培养了几代物理人才.他是中国近代物理学初创阶段重要人物之一.1997年,他在台湾大学作了《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的系列演讲,并在2001年吴大猷卒后整理成书于台北出版.本刊征得台北吴大猷学术基金会同意,由本刊编委戴念祖先生从该书中摘录部分文字,在本刊分四次连载发表,以飨物理学界同仁.感谢吴大猷学术基金会和李政道先生、沈君山先生、柳怀祖先生对本刊的支持.另外,主编阎守胜感谢林志忠教授赠吴大猷先生书《早期中国物理发展的回忆》,使他产生了在本刊上刊登部分内容的想法.  相似文献   

11.
我并非叶先生的学生,没有听过他的课,也没有和他一起工作过.我是1930年秋开始认识叶先生的,当时我正在沈阳东北大学物理系工作.我们实验室的门上有室内工作人员的名牌.一天,有位来宾来参观我们的实验室,他看见名牌上我的名字,就说知道这个人,要见一见我,这时我才知道来访者就是我慕名已久的叶企孙教授.叶先生怎么知道我呢,因为我于1929年大学毕业之后曾和叶先生通过一次信.这是一次偶然的通信,但在一年之后偶然的见面之中他却记起了我.我第一次和他见面的印象是他在参观中说话不多,微有口吃,似乎很严肃,然而声调温文,态度和蔼,提问有深度,富…  相似文献   

12.
著名物理学家施汝为教授,1901年11月19日生于上海市崇明县.1925年毕业于南京东吴大学后被聘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并开始研究磁学.1930年赴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学位,1932年获物理学硕士学位.后来转入耶鲁大学继续深造,曾受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迈吉尔教授指导.1934年完成毕业论  相似文献   

13.
清华物理8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邦芬  王青 《物理》2006,35(5):352-358
清华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26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先生带领下,迅速成为国内最好的物理系;抗战期间,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艰苦的战乱环境中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创造了奇迹.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清华物理系被并到北京大学.经过不懈的努力,清华物理系于1982年恢复建制,得以复兴.目前正在努力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4.
1982年中国物理学会成立五十周年之际,《物理》杂志1982年第8期和第11期登载了一批纪念我国物理学界前辈的文章.《燕京大学物理系的变迁》一文第11期中,提及谢玉铭先生在抗日战争前在燕京大学担任物理系主任培育青年的事迹.1982年谢先生还健在台湾.不意不久前从海峡对岸传来噩耗,谢先生于1986年3月20日辞世.感伤之余,不禁回忆起我和谢先生昔年的交往陈迹,以及三十年代北京(当时称北平)物理学界的一些情况. 1931年,我初到北平,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当时北平远离政治中心的南京,地处宁静,不少大学和研究所都设在这里,它是学术界人士汇…  相似文献   

15.
冯端,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1923年4月27日生于江苏省苏州市。1946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并在该校任教。1949年起,一直在南京大学物理系从事物理学教学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固体物理所所长、研究生院院长、江苏省科协主席、国家重点固体微结构物理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1979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91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  相似文献   

16.
追思八十年来的清华物理,其经过、其进步是无法用三言两语描述的:可以说西方三四百年的进步压缩了为八十年.这反映了中华民族整体大环境的历史性进步,也反映了几代清华物理人的艰辛努力,值得我们回忆,值得我们深思.至于我个人,清华物理系成立三年后我就来清华了.清华物理系与数  相似文献   

17.
 葛庭燧,1913年5月3日生于山东蓬莱.1927年到北京求学,先后就读于京师大学理预科,北京师范大学理预科,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受聘于燕京大学物理系,同时攻读硕士,1940年获得理硕士学位.后应吴有训、叶企孙教授邀请,赴昆明西南联大物理系任教.  相似文献   

18.
吴有训教授事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有训教授字正之,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是中国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897年4月2日吴有训教授诞生于江西省高安县黄沙岗公社石溪村.1977年11月30日病逝于北京.1916年吴有训教授毕业于南昌二中,同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毕业.其后曾在南昌二中、上海中国公学任教.1921年末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并随康普顿(A.H.Compton,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教授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后筹办江西大学.1927年8月任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副教授、系主任.1928年8月起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理…  相似文献   

19.
《物理》2003,32(11):756-756
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是中国物理学会的系列学术会议 .它起始于 1999年 ,到 2 0 0 3年已成功地举办了四届 .中国物理学会举办该系列会议的目的是增进国内物理学界的学术交流 ,提高学术交流水平 ,促进物理学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 ,逐步将该系列会议办成像美国物理学会春季会议一样的中国物理学界的品牌学术会议 .中国物理学会 2 0 0 3年秋季学术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 ,于 2 0 0 3年 9月 18— 2 0日在安徽省合肥市举行 ,是历届中规模最宏大的一次 ,与会代表近 70 0人 ,其中参会院士2 0余人 .会议由半天的大会…  相似文献   

20.
吴有训(1897~1977)中国物理学家、教育家.1897年4月2日生于江西省高安县.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随A.H.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研究,1926年获博士学位.1926年秋回国,先后在江西大学和中央大学任教,1928年秋起任清华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包括1938年以后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1948年底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49年任校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夏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