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毛细管电泳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技术,以其分辨率高、分离时间短及样品试剂用量小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环境、生物以及临床分析[1].基于三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结合了电化学检测的微型、原位和化学发光的高灵敏,可用于胺类、醇类、DNA以及免疫分析[2].毛细管电泳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的结合可以成为一种低费用、低成本及简便快速的分离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基于毛细管电泳芯片的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同时检测技术.在此芯片系统中,三联吡啶钌Ru(bpy)32+[Tris(2,2'-bypiridyl) ruthenium(Ⅱ)]既作为电化学发光(ECL)检测所需的发光试剂与被分析物反应,生成激发态的Ru(bpy)32+*,从而产生电化学发光信号;又具有催化作用参与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从而得到增强的电流响应.电化学信号与电化学发光信号同时产生并被分别纪录,从而实现了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的同时检测.这种芯片由两部分构成,分别是带有分离和进样通道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层和ITO(Indium tin oxide)工作电极底片.PDMS层与ITO电极底片采用可逆键合的方式组成芯片,该芯片大大简化了操作过程,提髙了发光信号的采集效率.在整个实验过程中,ITO电极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可长时间多次使用.选用山莨菪碱和氧氟沙星两种药物分子作为被分析物,对芯片系统性能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毛细管电泳-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法对血浆中丁卡因与普鲁卡因的同时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同时测定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新方法.考察了毛细管电泳流动相和检测池中磷酸盐缓冲液pH和浓度、进样时间和电压、分离电压和检测电位等对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分离以及联吡啶钌电致化学发光检测的影响.基于循环伏安法考察了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电化学行为与发光机理.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标准曲线分别在6.6 ~265.6 μmol/L和0.7 ~219.0 μ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检出限(S/N=3)分别为1.9 μmol/L和0.2 μmol/L.对23 μmol/L丁卡因和15 μmol/L普鲁卡因的标准溶液连续测定5次,迁移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13%、0.16%,电化学法发光强度的RSD分别为3.7%和4.9%.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血浆中丁卡因和普鲁卡因的同时检测,平均回收率均为94%,相对标准偏差低于4%.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以三联吡啶钌为发光体系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CE-ECL)检测系统,并应用于分离和测定西咪替丁片剂中西咪替丁的含量。考察了检测电位,三联吡啶钌(Ru(bpy)32+)的溶液浓度,缓冲液的pH和溶液浓度,分离电压、进样电压与进样时间等因素对分离检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检测电位1.18V,Ru(bpy)32+溶液浓度为5 m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25 mmol/L(pH 7.8),进样时间10 s,进样电位10 kV,运行电位15 kV下,测得西咪替丁线性范围为2.8×10-6~4.0×10-4mol/L,检出限为1.2×10-7mol/L(S/N=3)。对1.0×10-5mol/L的西咪替丁标准溶液连续测定5次,电化学发光强度和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3.9%和1.5%。方法已应用于西咪替丁片剂中西咪替丁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帕罗西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发现盐酸帕罗西汀能增强钌联吡啶的电化学发光信号,据此建立了一种盐酸帕罗西汀的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测定新方法。在实验中,分别对毛细管电泳分离条件和电化学发光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盐酸帕罗西汀检出限为3.45×10^-8g/mL(S/N=3),线性范围为3.0×10^-7-1.0×10^-4g/mL。通过对1.0×10^-5g/mL的盐酸帕罗西汀进行11次平行测定,峰高的RSD为2.5%。已用于盐酸帕罗西汀片剂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采用毛细管电泳结合柱末电化学发光检测器提出了测定盐酸曲马多制剂及血浆中曲马多含量的方法。检测的原理系基于曲马多分子中的叔氨基对在pH9的磷酸盐缓冲介质中钌联吡啶络离子[Ru(Bpy)23+]与溶解氧在铂盘工作电极上反应的电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对毛细管电泳及电化学发光检测的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制剂中曲马多在1.0×10-8~7.0×10-6mol.L-1,血浆中曲马多在2.0×10-7~6.0×10-6mol.L-1范围内呈线性,检出限(3S/N)分别为7.0×10-9mol.L-1和1.0×10-7mol.L-1。采用该方法对盐酸曲马多制剂和血浆中曲马多的浓度分别进行了测定,所得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和89.9%。 相似文献
8.
9.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蜂蜜中土霉素残留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土霉素对联吡啶钌(Ru(bpy)2+3)的电化学发光(ECL)信号的增强效应,建立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CE-ECL)测定土霉素的新方法。利用场放大效应将检测灵敏度提高了3.5倍,最佳检测电位为1.22 V,运行缓冲液为8 mmol·L-1硼砂溶液(p H 8.0),进样时间及电压分别为6 s和10 k V。在优化条件下,土霉素可在9 min内检出,其线性范围为20~200μg·L-1,相关系数为0.995 3,仪器检出限(S/N=3)为5μg·L-1;5次测定100μg·L-1土霉素溶液的ECL信号和迁移时间的日内重现性分别为2.4%和2.1%,日间重现性分别为3.6%和2.8%。方法用于市售蜂蜜中土霉素残留的测定,在200,1 000,2 000μg·kg-1加标浓度下的回收率为91.5%~105.2%。方法检出限(LOD,S/N=3)为10μg·kg-1,低于食品中土霉素的最大残留限值(MRL)。结果表明该方法在食品分析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器(包括电导、电势和安培检测)的研究现状,重点是检测器的研制及接口的制作技术。对各种电化学检测器的应用情况也进行了总结。展望了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甲氧氯普胺对钌联吡啶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增敏作用, 建立了检测甲氧氯普胺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新方法. 最佳实验条件为: 检测电位1.18 V, 钌联吡啶浓度5 mmol/L, 检测池磷酸缓冲溶液40 mmol/L (pH 7.2), 分离磷酸缓冲溶液20 mmol/L (pH 6.1), 进样电压12 kV, 进样时间10 s, 分离电压14 kV. 方法的检测限(3σ)为5.0×10-3 mg/L, 线性范围为 0.03~9.52 mg/L, 相关系数为0.9990, 回收率为98.0%~101.7%. 对家犬体内甲氧氯普胺血药浓度的监测发现, 给药1.5 h血药浓度达到最大值, 血药浓度的半衰期约为4 h. 本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进样量少等特点, 可用于甲氧氯普胺血药浓度监控和药物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以PB-Eu化学修饰电极为工作电极,对乙烯基苄基三乙基氯化铵离子液体为拆分添加剂,首次采用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对麻黄碱、伪麻黄碱和甲基麻黄碱进行了分离和检测。考察了检测电位、分离缓冲液的种类和酸度、添加剂用量等条件对电泳分离效果及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3种混合药物可在8 min内达到基线分离,甲基麻黄碱、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的质量浓度分别在0.025~10、0.025~25、0.05~10 mg/L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但斜率略不同的两区段型线性关系,总的线性响应范围可达3个数量级。以质量浓度均为1.00 mg/L的3种混合药物合成样品进行6次平行测试,其峰面积和迁移时间的RSD分别小于4.5%和0.95%。该方法成功用于商品麻黄碱类药物制剂及中药麻黄原药中3种生物碱含量的测定,加标回收率为101%~111%。 相似文献
14.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间接测定人血浆中盐酸甲氯芬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间接测定人血浆中盐酸甲氯芬酯(MFX)的新方法.在碱性条件下,三联吡啶钌在铂电极上的弱电化学发光信号可以被MFX增敏,且MFX水解后灵敏度比未水解的灵敏度提高了6倍.研究了工作电极电位、磷酸盐缓冲溶液浓度及其pH值、分离电压、进样电压和进样时间等实验参数对MFX水解产物N,N-二甲氨基乙醇测定的影响.在优化实验条件下,其浓度线性范围为0.020~50 μg/mL,检出限(3σ)为6.3 ng/mL,峰高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1%(10 μg/mL MFX,n=11).利用该法间接地测定了人血浆中MFX的含量,回收率为95.9%~96.9%. 相似文献
15.
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PDGF-B基因启动子与蛋白质的复合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1.0 %T ,0 %C的线性聚丙烯酰胺 (即丙烯酰胺和双丙烯酰胺的总质量分数是 1.0 % ,交联度为 0 % )作为筛分介质 ,对人体血小板长生因子 (PDGF) B基因启动子与核蛋白形成的复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主要有两种核蛋白与PDGF B基因启动子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能形成DNA蛋白质复合物。所得结论与传统凝胶电泳相似。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离度和良好的重现性 ,整个分析可在 5 0min内完成。该方法不失为一种基于PDGF为研究目标、用于PDGF与蛋白质复合物形成及抑制行为分析的快速、准确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芯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快速测定盐酸普鲁卡因含量的新方法。采用三联吡啶钌(Ru(bpy)2+3)为电化学发光试剂,三电极体系(直径300μm的铂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集成在铂圆盘工作电极外的钛管为对电极,Ag/AgCl丝为参比电极)进行检测。分别考察了运行缓冲溶液pH值、检测缓冲溶液pH值、检测电位以及分离电压对分离和检测性能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即运行缓冲溶液为10mmol/L磷酸盐溶液(pH4.0),检测池缓冲溶液为含5mmol/LRu(bpy)2+3的50m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H7.0),检测电位为1.25V,分离电压为300V/cm时,盐酸普鲁卡因可在40s内实现较好的分离与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0~2000μg/mL(r2=0.9991),检出限(S/N=3)为3.0μg/mL,加标回收率为97%~99%,相对标准偏差为1.8%~2.2%。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7.
毛细管电泳间接电致化学发光灵敏检测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在尿样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3种肾上腺素对三联吡啶钌-三丙胺发光体系具有强烈抑制的特性, 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分离-间接电致化学发光(CE-IECL)灵敏检测NE、脱氧肾上腺素和异丙肾上腺素的新方法, 并将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人尿样分析. 结果表明, 糖尿病肾病患者尿样中的NE含量显著比健康人的高. 相似文献
18.
《Analytical letters》2012,45(18):3457-3471
Abstract Induced peak phenomenon in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with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for chiral separation of racemic phenylalanine mixture employing sulfated‐β‐cyclodextrin as chiral selector and acetonitrile as organic additive in the separation buffer was observed. Various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influencing the intensity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induced peak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o find out the truth of the induced peak.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evidence, a reasonable mechanism involved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induced peak was proposed. We found out the induced peak resulted from phys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components in the separation buffer and the injected sample during the electromigration process rather than chemical complexation interactions. Furthermore, suggestions to avoid the appearance of induced peak in capillary zone electrophoresis with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tection for chiral separations we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法测定甲磺酸帕珠沙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在碱性介质中,甲磺酸帕珠沙星(PM)对钌联吡啶的电致化学发光信号有增敏作用,建立了检测PM的毛细管电泳-电致化学发光新方法。研究了检测电位、钌联吡啶浓度、磷酸盐缓冲液浓度和pH、进样高压、进样时间、运行高压等实验参数对PM检测的影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检测电位1.15V;钌联吡啶浓度7mmol/L;检测池缓冲溶液36mmol/L(pH8.0);流动缓冲液20mmol/L(pH8.0);进样高压10kV;进样时间14s;运行高压15kV,在3min内可实现PM的分离检测,线性范围为0.02~10mg/L,相关系数r=0.9968,检出限(S/N=3)为4.0×10-3mg/L,对2.0mg/LPM进行测定,峰高和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4.28%和1.89%(n=11)。本法具有简便、快速、灵敏、进样量少等特点,并且能有效避免干扰物质的影响,已成功用于实际样品(注射液、尿液)中PM含量的测定,并初步探讨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