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超声速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童福林  李欣  于长  李新 《力学学报》2018,50(2):197-208
高超声速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会导致飞行器表面出现局部热流峰值,严重影响飞行器气动性能和飞行安全. 针对高马赫数激波干扰问题,以往数值研究多采用雷诺平均方法,而在直接数值模拟方面的相关工作较为少见. 开展高超声速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对其复杂流动机理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将为现有湍流模型和亚格子应力模型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来流马赫数6.0,34°压缩拐角内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的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 基于雷诺应力各向异性张量,分析了高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在压缩拐角内的演化特性. 通过对湍动能输运方程的逐项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可压缩效应对湍动能及其输运的影响机制. 采用动态模态分解方法,探讨了干扰流场的非定常运动历程.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湍流边界层往下游发展,近壁湍流的雷诺应力状态由两组元轴对称状态逐渐演化为两组元状态,外层区域则由轴对称膨胀趋近于各向同性. 干扰流场内存在强内在压缩性效应(声效应),其对湍动能输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压力--膨胀项,而对膨胀--耗散项影响较小. 高超声速下压缩拐角内的非定常运动仍存在以分离泡膨胀/收缩为特征的低频振荡特性,其物理机制与分离泡剪切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非定常特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波与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问题是高速飞行器气动设计中基础研究内容之一.以往研究主要针对层流和湍流干扰,在分离激波低频振荡及其内在机理方面存在着上游机制和下游机制两类截然不同的理论解释.分析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下非定常运动现象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边界层状态以及分离泡结构对低频振荡特性的影响规律,为揭示其产生机理指出新的方向.采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来流马赫数2.9,24?压缩拐角内激波与转捩边界层干扰下激波的非定常运动特性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在拐角上游平板特定的流向位置添加吹吸扰动激发流动转捩,使得进入拐角的边界层处于转捩初期阶段.在验证了计算程序可靠性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转捩干扰下激波运动的间歇性和振荡特征,着重研究了分离泡展向三维结构对激波振荡特性的影响规律,最后还初步探索了转捩干扰下激波低频振荡产生的物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分离激波的非定常运动仍存在强间歇性和低频振荡特征,其时间尺度约为上游无干扰区内脉动信号特征尺度的10倍量级;分离泡展向三维结构不会对分离激波的低频振荡特征产生实质影响.依据瞬态脉动流场的低通滤波结果,转捩干扰下激波低频振荡的诱因来源于拐角干扰区下游,与流场中分离泡的收缩/膨胀运动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在激波区使用自适应壁对跨音速翼型的激波/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干扰)进行控制,可改变机翼的气动性能,这种被动控制可通过在翼型的激波区开一凹腔,其上覆盖一弹性橡胶膜柔壁来,本文给出用Navier-Stoker方程数值模拟这一自适应控制翼型的跨音速粘性绕流,提出了一个适应于本特殊情况(物面边界局部地区在求解过程中有变化)的处理办法。并探讨了自适应柔壁对当代跨音速翼绕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的激波-非定常边界层相互干扰现象,这种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既不同于定常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又不同于激波在端面反射后与该激波所诱导的边界层之间的干扰现象,而是运动激波与稀疏波和第一激波所诱导的非这常边界层之间的干扰现象,本文对这种现象用微波动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并把这种干扰现象看成激波的绕射现象,同时在稀疏波破膜的双驱动激波管中进行实验观察,最后把理论分析与实验观察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激波与物面边界层的干扰涉及可压缩流动的稳定性、转捩、分离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阻力、表面热防护和飞行性能等工程技术问题。首先总结了前人对于激波与边界层的干扰所做的工作,之后重点研究和对比分析了超声速与跨声速流动中,正激波、斜激波以及头部激波对于飞行器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干扰影响。激波强度的不同对边界层干扰作用不同,在强干扰情况下将会引起边界层分离和翼型失速。  相似文献   

6.
激波诱导的燃烧粉尘云边界层的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足够强的激波扫过铺有可燃粉尘的界面时,波后形成燃烧的粉尘云边界层。为揭示其内部结构,本文对该现象进行了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的研究。理论计算表明燃烧粉云边界层可分为三个区域:诱导区、反应区和扩散区,诱导区的粉尘浓度最高,计算获得的粉尘云轮廓和点火延迟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采用基于部分平均的湍流方程组,模拟了管道凸起流动中两种不同强度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现象,对流场的时均参数与实验值进行了比较,计算得到的壁面压力分布、摩阻系数分布、边界层厚度和速度型与实验值比较吻合很好.结果表明基于部分平均的湍流方程组既能够准确模拟小分离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又能够准确模拟大分离的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动,较好地预测了典型的λ激波结构.  相似文献   

8.
窦华书  邓学蓥 《力学学报》1995,27(Z1):98-102
利用壁面压力测量和表面油流显示技术对后掠压缩角产生的激波与湍流边界层干扰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研究了来流马赫数对干扰分离特性和起始分离条件的影响,实验的马赫数为1.79,2.04和2.50,相应的雷诺数为2.42—2.47×10 ̄7/m.实验模型共15个,其后掠角变化范围是0°—60°,流向压缩角变化范围是10°—30°,实验结果表明,与二维干扰不同,对于大后掠角的三维干扰来说,分离线上的压比和起始分离时的无粘激波压比近似相等,且是一个与马赫数无关的常数。  相似文献   

9.
李进平  冯珩  姜宗林 《力学学报》2008,40(3):289-296
应用多组分NS方程和频散可控耗散格式(DCD)计算了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中反射激波/ 边界层/接触面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了驱动气体与试验气体在壁面射流作用下的掺混机制及 其对风洞试验时间的影响. 为了延长风洞的试验时间,提出在风洞贮室内增设环形隔板, 以隔离壁面射流,延长风洞试验时间的方法. 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隔板确实可以限制驱动气 体与试验气体的过早掺混,显著增加激波风洞的有效试验时间.  相似文献   

10.
可压缩流向涡与激波轴对称干扰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NS方程数值模拟了可压缩流向涡和激波轴对称相互作用现象.数值模拟包括定常和非定常两种情况,计算结果分别与相应的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成功地捕捉到了激波和旋涡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激波波面变形,激波振荡,涡核变大以及激波波后出现驻点、回流区等流场特征.提出了判断流向涡与运动激波相互作用中旋涡破碎的准则  相似文献   

11.
数值研究平板方舵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邓小刚  张涵信 《力学学报》1993,25(6):651-657
数值研究了平板方舵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场。模拟出了分离激波与弓型激波砬撞后形成的“λ”激波结构;消晰地显示了分离区中的旋涡结构,发现流场中会出现二次分离涡,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流场对称面涡心形态与非定常的关系,得到了涡心为不稳定螺旋点或出现极限环是非定常流动特征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12.
张瑜  李静美  秦俭 《力学学报》1995,27(5):523-535
运用激波管风洞在R_(e∞/m=3×10 ̄7,M_∞=0.732-0.817范围内,在厚度比为12%的圆弧翼型半模型和厚度比为14%的超临界翼型半模型上,对被动控制现象及其若干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空腔深度的开孔壁和导管连通壁均可对壁面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实现被动控制,使得沿以上两种模型表面的马赫数峰值、逆压力梯度和激波强度明显减小。这对于飞行器将起到减阻作用,如将这一原理和方法用于超、跨声速压气机内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控制,将提高压气机的效率和工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运用激波管风洞在R_(e∞/m=3×10 ̄7,M_∞=0.732-0.817范围内,在厚度比为12%的圆弧翼型半模型和厚度比为14%的超临界翼型半模型上,对被动控制现象及其若干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空腔深度的开孔壁和导管连通壁均可对壁面激波与边界层的相互作用实现被动控制,使得沿以上两种模型表面的马赫数峰值、逆压力梯度和激波强度明显减小。这对于飞行器将起到减阻作用,如将这一原理和方法用于超、跨声速压气机内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控制,将提高压气机的效率和工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运动激波扫过平板边界层后边界层随时间的演化。首先将霍华斯变换推广到非定常情形并引入相似参数将非定常问题化为有两个前缘的边界层问题。这时抛物型方程是奇异的。在激波附近用奇异摄动法求出级数解,然后用逆风格式数值积分将解延拓到平板前缘。  相似文献   

15.
激波与物面边界层的干扰涉及可压缩流动的稳定性、转捩、分离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飞行器的阻力、表面热防护和飞行性能等工程技术问题。首先总结了前人对于激波与边界层的干扰所做的工作,之后重点研究和对比分析了超声速与跨声速流动中,正激波、斜激波以及头部激波对于飞行器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干扰影响。激波强度的不同对边界层干扰作用不同,在强干扰情况下将会引起边界层分离和翼型失速。  相似文献   

16.
激波卷扬的气体粉尘边界层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瞬态阴影技术和激光消光技术对激波卷扬粉尘的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研究采用PSIC(ParticleSourceinCell)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湍流效应及气固两相间的输运效应。结果表明,激波卷扬的粉尘颗粒在壁面附近湍流区内先被加速,一定高度后减速,从而在边界层内形成一个高颗粒浓度的区域。数值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