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常丽艳 《数学通报》2006,45(6):60-64
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推动和促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获得和保持,应具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潜性.本文无意讨论同一个教学事件———双曲线定义的两种教法的优劣,而专心于分析两个案例中学生接受不同信息与使用相应技术之间的关联,从而表达一种务实的观点:信息技术的使用应是使用者与其接  相似文献   

2.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勇兵 《数学通报》2005,44(12):11-13
1问题的提出 我国数学教育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上教师注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重有限知识的“学会”,轻无限知识的“会学”,教师仍然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征,这显然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家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能够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进行研究,提出六环活动学习方式:由阅读自学到学生述说讲解,再到教师讲授,变式练习检测,让学生归纳总结提出问题,课后在常规作业布置的基础上,尝试着让学生进行数学写作,写作的过程中又需要阅读自学查阅资料,形成一个回环,每个环节都以数学活动作为载体.本文以阅读自学、问题提出为例,阐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表现在另一方面 ,就是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 ,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探讨的焦点 :“学生的数学能力 ,到底是教师教出来的 ,还是学生练出来的 ?”客观地说 ,知识是教师教的 ,能力是学生练的 .那么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方式到底会有什么改变 ?是一个值得探讨也很有潜力可挖的课题 .我们认为在当前条件下 ,除了保持在常规教学中一些好的学习方式外 ,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改进传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质量 .在网络环境下 ,可提倡以下几种新型的学习模式 :1 知识…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刻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语言和有效工具.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并在经济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新教材的编写特点及宗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一人准备全班等候,一人板书全班笔记的授课方式改为全班积极准备,踊跃参与教学的形式,改用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主动一些,让教学效果有利一些,下面就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6.
数学探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和现实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7.
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提倡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但在实际教学中做到这一点的学校比较少.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个是现行高考的模式,至今绝大多数省市在高考中仍然不许使用计算器;另一个原因是现在新大纲下教材的必修内容,大部分都是过去的传统教学内容,在不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年代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8.
郑日锋 《数学通报》2007,46(4):15-17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只需模仿课堂上学过的方法就能解决.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对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但长此以往也会带来弊端:学生沉湎于题海,提出问题能力逐渐减弱,呈现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地接受.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坚持在周末布置长作业,下面是一个案例.在学完圆锥曲线后的一个周末,我布置了如下的长作业:1提供原问题(2004年全国高考天津卷压轴题最后一问)如图1,椭圆x62 y22=1的右准线l与x轴交于点A,右焦点为F,过点A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P,Q两点,作P关于x轴的对称点M,AP=λAQ(λ>1),…  相似文献   

9.
数学的解题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是“会”数学知识的表现.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追求浅层次的“懂操作”,或是深层次的“是什么”与“为什么”,长期这样,就会造成解题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运算求解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学生对算理和算法的认识,就会消除解题教学中的“懂而不会”现象.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投入的热情正在日益减退,一方面是因为随着数学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变得复杂和抽象,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是被动地听讲、练习、记忆和考试,多数学生把上数学课作为一种精神负担,小是“我要学”而是“要我学”.  相似文献   

11.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等基本特征.从培养学生“欣赏”、“感受”、“质疑”、“探索”、“自学”和“创新”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彬 《数学通报》2004,(11):44-46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指出:没有任何教学目标比“使学生成为独立地、自主地高效地学习者”更重要.事实上,只有教师真正成为“行动研究者”,才能使数学教学产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刘春艳 《数学通报》2004,(10):12-13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还应包括其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切实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与习惯,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有着深厚教学理论支撑的“小组合作”教学策略,也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总是被教师在自觉或不自觉中经常应用.  相似文献   

15.
伍春兰 《数学通报》2012,51(3):1-5,9
1 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1世纪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已成为一种现实.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17.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伴随新课改措施的逐步落实,学生除了要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解题能力,如何正确将数学题目的解题思路、想法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表达也成为现在考查学生数学综合学习素养的重点内容.而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讲,教师要锻炼学生这种口头说题能力,不仅要为学生讲明其重要意义和给学生现实生活带来的好处,还需要突破已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强化数学课堂交流,以此让学生参与到数学说题中来,真正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对此,本文中,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重点围绕微视频教学媒介,就如何突破传统说题形式提出几点有益构想.  相似文献   

18.
19.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做(实验)中学习数学(简称“做数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顺应着时代发展的步伐,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而近年来高考数学中出现的“操作型”问题,以新颖的视角诠释着新课标、新理念,成为具有一定深度和明确导向的创新题型,使高考试题充满了活力.例1(2005年上海春季高考数学试题)(1)求右焦点坐标是(2,0),且经过点(-2,-2)的椭圆的标准方程;(2)已知椭圆C的方程是xa22+by22=1(a>b>0),设…  相似文献   

20.
我历来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一定要彻底摆脱机械记忆.要努力让学生学习有兴趣.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是很重要的.下面随意举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