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问题的提出现行高二化学课本(人教版)中苯与溴反应的演示实验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时由于溴易挥发,有剧毒,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师生健康。(2)反应不易控制。由于反应物和催化剂一次加入,反应比较剧烈,不易控制反应速率。(3)产品不易检验。生成的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溴蒸气,造成对HBr检验的干扰。鉴于此,笔者从师生身体健康和教学效果出发,对本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2实验用品2mL液溴,4mL苯,CCl4液体,AgNO3溶液,10%NaOH溶液,提拉式铁丝网,脱脂棉,20×200mm、18×180mm具支试管各1支,U型管,试管,橡皮塞等。3实验装置1苯和… 相似文献
3.
4.
对钠与乙醇反应装置进行了改进,省略验纯气体的步骤,实现对生成氢气的快速检验。实验现象明显,装置简易,操作方便,实验时间短。此装置也同样适用于钠与水的反应。 相似文献
5.
1 实验操作 将约0.5 g的高锰酸钾晶体装入一支U型管中,U型管的一口塞上带胶头滴管的胶塞,胶头滴管吸入浓盐酸.U型管的另一口,塞上带干燥管的胶塞,干燥管底部垫上一层石棉绒或玻璃纤维,干燥管口盖上一张硬纸片.用铁夹把U型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相似文献
6.
乙醇与钠反应并检验其生成的气体的实验,通常是在图1所示装置中进行。其缺点是在点燃前必须先验纯,否则有爆炸的危险。在人教版新教材《化学2(必修)》的实验设计中,用注射器的针头代替尖嘴玻璃管插入单孔塞中做该实验,火焰难以呈淡蓝色(因为未经洗涤的气体中必然含有生成物乙醇钠);从操作上考虑,由于针头很短,使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的操作难度较大。笔者对此实验的设计和改进如下。 相似文献
7.
8.
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化学》在许多实验上都做了大胆有益地改进,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但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中,设计的“检验钠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演示实验,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要求对该实验反复操作,效果均不理想。原因有二,一是钠的用量不好控制。若用钠较多则产生较多的气体会使瓶塞冲出,瓶内的液体四处飞溅;若用钠较少,产生的气体又过少,当取下瓶塞时会有部分空气混进产生的气体中,使气体不纯。二是我国生产的矿泉水瓶,因瓶口较大,难以用拇指堵住。气体检验时,现象不…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子放大镜对钠在空气中的切片实验进行观察,发现钠表面变白的同时也变湿润,且有大量气泡产生,由此引入钠与水的反应并进行实验改进.
1 钠切片实验的设计与新发现
选择小型电子放大镜(Digital Microscope HJ-1000X)进行观察并用电脑中配套软件(HiView)接收数据.实验发现,直接暴露在空气中的钠... 相似文献
10.
高中化学(人教版)中“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用闻气味的方法,来证明乙醛的生成。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乙醇较多,而闻不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相似文献
11.
12.
13.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 ,从 1 980年到现在 ,虽经多次变动 ,但在讲强弱电解质时 ,都采用几乎同一个实验 (个别文字略有不同 )。 2 0 0 1年版实验教材中是这样表述的 :按图 1所示的装置把仪器连接好 ,然后把相同条件下的HCl、CH3 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别倒入 5个烧杯中 ,接通电源 ,观察灯泡发光的明亮程度。图 1实验结果表明 ,连接插入CH3 COOH溶液和氨水的电极上的灯泡比其他 3个灯泡暗。该实验存在以下 4点不足 :(1 )实验装置图有误。即从插头看 ,并没有接通电源 ,从灯泡看 ,灯泡已亮 ,说明已经接通电源 ,前后… 相似文献
14.
高一化学新教材和旧教材相比 ,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实验资料和好经验 ,加强了实验教学 ,补充了好几个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注意使实验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充分发挥了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益。不过“碱金属”这一章的几个演示实验本人认为仍有诸多方面值得研讨。教材P2 9页 [实验 2 - 4],本人认为图 2 - 4的第四张图有欠妥之处 ,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 ,大头针上的钠一旦与水接触 ,就会马上窜到瓶底浮于水面反应。如果说课本上的第四张图表示的是把塑料瓶倒置的一瞬间 ,那么最好再补充一个图示说明一下反应情况。实验改进见图 1:教材P32页 [实… 相似文献
15.
1 问题提出 高中化学新课程苏教版<实验化学>(2006年2月第1版)第25页课题"乙醇和苯酚的性质"中"实验一乙醇、苯酚与金属钠的反应"内容为:"在2支干燥的试管里各加入2 mL乙醚,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 mL乙醇,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约1.5 g苯酚,振荡. 相似文献
16.
通常人们一提起气体的燃烧就自然会想到纯净的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笔者为此设计了一套简易装置,则可用于演示“助燃性”气体在“可燃性”气体中燃烧的实验,它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习兴趣,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燃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选修)第二册第12页,铜与稀、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硝酸后再用无色塑料袋将试管口罩上并系紧。这期间时间间隙短,气体易外泄而引起污染教室空气,且实验完成后处理袋内的气体过程中仍会造成污染,为此,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以下改进。仪器:A、B为相同型号的具支试管和普通试管,C为2 0mL塑料注射器,内装10mL饱和氢氧化钠溶液,D为2 0mL玻璃注射器,内装10mL空气。操作及实验现象:向具支试管中加入1mL~2mL浓硝酸,当红棕色二氧化氮升至将近支管口2cm处时向上将铜丝刚好提离浓硝酸液面,此时,铜… 相似文献
18.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异常现象分析、反应物的最佳用量、最佳合理装置3个方面对新教材中有关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并对教材中演示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苯酚与钠反应的实验方案,验证“酚羟基活泼性大于醇羟基”。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持续明显,适用于课堂演示,有利于教学。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