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图1 是中师物理教材中关于“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装置,该实验做法有几点缺陷: 1.因事先不知道小球所到达的位置,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一次、两次、甚至好几次也难让小球与铅笔尖相碰. 2.既是用有孔的纸卡片代替铅笔尖,除位置不好确定外,纸卡片上的小孔边缘很难保证  相似文献   

2.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一节课,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带电粒子,教师常常只讲一讲实验原理与结论,学生很难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过程,这与新课程强调“过程与方法”背道而驰.“安培力、磁感应强度”一节课,将一根直导线悬挂在磁铁的两极间,改变导线长度和电流强度,通过观察导线在空间偏转角度的大小来研究影响安培力大小的两个因素,由于铜导线较重,偏角较小,且导线很难静止在空间某一位置,因此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显然,理想的带电粒子和理想的通电直导线是做好实验的关键.笔者巧用铝箔纸,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取香烟盒中的铝箔,用软纸将铝箔表面轻轻擦平,取一个乒乓球,用铝箔包住乒乓球,并用塑料胶带粘住接口,这就是一个质量小且能带较多电量的理想“带电粒子”.再取一支铅笔(或其他粗细合适的圆柱体),将铝箔卷在铅笔上,先卷紧后松开,退出铅笔即成一圆管(也可在退出铅笔前在圆管的两端和中间用塑料胶带各粘一圈).这一铝箔圆管就是一根非常轻的理想“直导线”.下面简要说明文献中两个实验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林 《广西物理》2014,(3):22-25
针对在"落球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实验中,小球在液体中开始匀速运动的时间和位置很难判定,我们使用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的虚拟现实(VR)工具箱制作了"落球法测量液体粘滞系数"的演示实验,对蓖麻油中小球的运动规律进行了动态的仿真,并将仿真结果与真实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实验结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4.
王干 《物理通报》2004,(11):34-34
贵刊在2004年第2期的“实验改进与创新”栏目中刊有《改进用斜槽做的两个力学实验》一文,笔者读罢,深受启发,很是赞同吴文炎老师利用这一装置研究平抛物体运动的实验.但就这一装置中利用带孔的硬纸片来确定小球通过的任何位置的设计,笔者做些改进.因为利用带孔的硬纸片确定小球通过的任意位置,不仅需要反复多次的移动硬纸片来寻找落点,而且小球落到硬纸片上常常反弹不能落入设计的槽中,从而导致实验者满地找球,既费时又费事.笔者现将自己在实际教学中设计的简易装置介绍如下,希望能和贵刊的广大读者共同切  相似文献   

5.
有的物理实验教材中,“粘滞系数测定”实验是用不同直径的小球进行测量,并由测量结果求平均.这种实验方法常会带来数据处理上的问题.例如,在文献[1]中列有关于液体粘滞系数测定的数据表格,现将其中小球直径测量数据表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物理实验在讲解物理问题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一些很难理解的问题用实验演示一下,马上就能让学生明白.在中专物理“机械能守恒”部分中有一类(思考)间题,如:“一个小球从同一个高度沿着光滑斜面下滑后,分别沿着几种不同的轨道(运动)上升,如图1所示,问小球所能上升的  相似文献   

7.
静电天平     
陈寿忠 《物理通报》2004,(11):32-34
高中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电场的库仑定律”一节中,有一个演示实验,要求定性地演示静电力大小随两个电荷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少;随两个电荷的电荷量乘积的增大而增大(教科书上图14—2).该实验是个定性实验,看似简单,但很难演示成功.因为要使悬挂电荷的丝线偏离竖直方向有明显的偏角,小球必须带有足够大的电荷量,这点很难实现.  相似文献   

8.
江小东 《物理通报》2013,(10):69-70
向心力大小演示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在人教版物理教材中,采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该实验是利用铁架台、小球、细线、秒表、天平、刻度尺等器材完成的.实验时,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用刻度尺测量出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r和小球距悬点的竖直高度h,利用天平、秒表分别测量出小球的质量m和运动n圈的时间t,得出指向圆心的合力为  相似文献   

9.
让我们看一看下面两种实验:1.标准的抛物体运动实验。学生在桌面上方某一高度安装小球发射器。发射小球几次.在小球击中桌面的地方做上标记,升高发射器,测量发射器的高度,再次发射小球,在几个不同的高度反复做这种实验,做完实验后,学生带着做实验得到的数字记录表离开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初二物理教材在演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实验中采用了一对共振音叉装置(图1).“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实践表明效果不是很理想,因为共振音叉发生共振时振幅甚微,即便是第一排的学生也很难明显听到左边音叉的声音和清楚地看到小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