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低温下小尺度钝感炸药非理想爆轰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钝感炸药爆轰波法向速度Dn与当地曲率密切相关,为研究这种非理想行为,测量了-30 ℃下直径为10、12.5、15、30 mm的钝感炸药的定态爆轰速度和爆轰波形,并与24 ℃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低温下爆速随药柱直径的增加而增加;直径相同时,温度越高,爆轰波形越平坦;温度相同时,直径越大,爆轰波形越平坦;直径较小时,低温下的爆速小于常温下的爆速,相应的法向爆速与当地曲率的关系曲线Dn()位于常温下曲线的下方;直径较大时,低温下的爆速大于常温下的爆速,相应的Dn()关系曲线位于常温下曲线的上方。  相似文献   

2.
常温下JBO-9021高能钝感炸药直径效应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光电联合测试方法,测量了常温下直径为10、15和30mm 高能钝感炸药柱JBO-9021炸药的 定态爆速和波形,根据拟合的爆轰波阵面形状,分析了波阵面法向速度Dn与当地曲率 之间的关系。研究结 果表明,JBO-9021炸药的定态爆速随药柱直径的增大而增大,JBO-9021(w(HMX)=15%)相对JB-9014炸 药(w(TATB)=95%),爆轰波形更平坦,爆轰波非理想传播行为得到一定改进。  相似文献   

3.
钝感炸药直径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钝感炸药爆轰波的传播与波阵面曲率密切相关 ,为研究这种非理想行为 ,通过光电联合测试方法测量了常温下直径为 10、12 .5、15、30mm的钝感药柱的定态爆速和波形 ,根据拟合的爆轰波形 ,分析了波阵面法向速度Dn与当地曲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定态爆速随药柱直径的增大而增大 ,当较小时 ,Dn只与有关 ,当较大时 ,Dn不仅与有关 ,而且还与药柱直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钝感炸药点火增长模型的欧拉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主研发的二维多介质欧拉弹塑性流体力学程序中,通过引入点火增长的反应率模型以及炸药 减敏模型,借助网格自适应技术,研究钝感炸药的冲击点火、直径效应以及死区形成等爆轰现象。数值模拟结 果表明,该程序能够正确模拟平面爆轰波的爆速、CJ状态、vonNeumann尖点等爆轰参数;并能够较好模拟炸 药的直径效应。另外,通过引入考虑减敏效应的反应率模型,能较好地模拟钝感炸药的死区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冲击波作用下引信传爆装置的响应规律,进行了以主发炸药为RDX-8701、被发装置为聚奥-9C(JO-9C)装药的传爆管(含导爆药柱)的殉爆实验。通过观测残留传爆药、壳体和见证块变形,判断传爆管的爆炸程度,分析了殉爆过程中JO-9C爆轰波的成长历程及传播规律。采用AUTODYN软件建立了殉爆实验有限元模型,计算模型中主要考虑了主发炸药产生的爆炸冲击波对传爆管的冲击响应。基于流固耦合方法,通过调整距离模拟计算得到了传爆管的临界殉爆距离和殉爆安全距离。结果表明,传爆管上端的侧角受到爆炸冲击后产生的爆轰波沿斜下方传播,使传爆药柱完全爆轰,并引起导爆药柱发生殉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JO-9C装药的传爆管临界殉爆距离为5.7 mm,殉爆安全距离为8.8 mm。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爆轰反应区中铝粉压力、温度弛豫时间的计算,发现爆轰产物压力是平衡的,温度是不平衡 的。对传统CJ模型进行了改进,考虑爆轰产物的多相性和产物温度间的非平衡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含 铝炸药爆速的模型。采用该模型对几种含铝炸药的爆速进行了计算,并与已有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计算 结果优于传统CJ模型,与实验的误差在2%以内。  相似文献   

7.
在圆筒试验中利用光光源药柱激发氩气发光所用时间与圆筒装药中爆轰波传到摄像位的时间之差来估算圆筒中炸药的爆速 ,并计算了两发TNT炸药圆筒中的爆速。结果表明 ,该方法准确程度较高 ,而且测试简便 ,能够应用于实际。  相似文献   

8.
导爆管传爆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导爆管的传爆机理。利用两组实验:爆前抽真空测爆速实验及爆前、爆后对导爆管纵横断面显微观察。分析了影响传爆特性的一些因素。结果表明,管内薄层炸药在空气冲击波和管道效应作用下形成了一种特殊结构的低能低速的稳定爆轰波。  相似文献   

9.
贾祥瑞  浣石 《爆炸与冲击》1996,16(4):312-316
建立了推进剂燃烧转爆轰(DDT)弱约束实验系统,利用探针和X光实验测量系统,研究了NEPE推进剂DDT过程。实验发现,由燃烧到爆轰的转变过程中存在一未燃未爆区,该区域将DDT流场分隔为爆燃区和冲击转爆轰(SDT)区。分析了该高能推进剂的DDT机理。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推进剂燃烧转爆轰(DDT)弱约束实验系统,利用探针和X光实验测量系统,研究了NEPE推进剂DDT过程。实验发现,由燃烧到爆轰的转变过程中存在一未燃未爆区,该区域将DDT流场分隔为爆燃区和冲击转爆轰(SDT)区。分析了该高能推进剂的DDT机理。  相似文献   

11.
12.
悬浮RDX炸药和铝颗粒混合粉尘爆轰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两相流方法对炸药颗粒直径为20.0 m时与铝颗粒混合物的爆轰波的发展与传播过程及爆轰波参数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炸药粉尘中加入铝颗粒,可以大大提高爆轰波参数。当铝颗粒直径为3.4 m时,尽管铝颗粒的直径较炸药颗粒直径小,但由于炸药颗粒的点火温度低,二者的点火时间相差不多。如果铝颗粒的直径为7.0 m,由于铝颗粒的点火滞后于炸药颗粒的点火,混合颗粒粉尘中可能形成双波阵面的爆轰波。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煤油液滴不同初始直径对气液两相旋转爆轰发动机流场的影响,假设初始注入的煤油液滴具有均匀直径,考虑雾化破碎、蒸发等过程,建立了非定常两相爆轰的Eulerian-Lagrangian模型,进行了液态煤油/高温空气爆轰的非预混二维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初始液滴直径为1~70μm的工况范围,燃烧室内均形成了单个稳定传播的旋转爆轰波;全局当量比为1时,爆轰波前的空气区域大于液滴煤油的蒸气区域,导致波前燃料空气混合不均匀,波前均存在富油区和贫油区,两相速度差导致分离出的空气形成低温条带;当煤油液滴的初始直径较小时,波前的反应物混合过程主要受蒸发的影响,爆轰波可稳定传播;当直径减小至1μm时,煤油液滴在入口处即蒸发,旋转爆轰波表现为气相传播的特性,爆轰波结构平整;当煤油液滴的初始直径较大时,波前的反应物混合过程主要受液滴破碎的影响;对于相同的燃料质量流量,在不同初始煤油液滴直径工况下,煤油液滴最大的停留时间均占爆轰波传播时间尺度的80%以上;爆轰波前燃料预蒸发为气相的占比越高,爆轰波的传播速度越高;初始液滴直径为10~70μm的工况范围内,爆轰波的速度随初始直径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  相似文献   

14.
段继 《爆炸与冲击》2021,41(9):13-23
针对含铝炸药爆轰的非理想特性,提出了含铝炸药爆轰产物膨胀的局部等熵假设,建立含铝炸药爆轰驱动的非线性特征线模型,为研究含铝炸药爆轰产物的非等熵流动和膨胀做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方法。设计了5、50 μm含铝炸药和含LiF炸药驱动0.5、1 mm厚金属板实验,通过激光位移干涉仪测试金属板运动的速度历程,再通过实验结果计算得到铝粉在爆轰产物中的反应度变化规律,结合含铝炸药爆轰产物的非线性特征线模型,理论计算了含铝炸药驱动金属板的速度历程。对比理论与实验结果,理论方法能够很好地描述铝粉二次反应对炸药做功能力的贡献,同时验证了含铝炸药爆轰驱动的非线性特征线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张志刚 《爆炸与冲击》1992,12(3):228-232
爆轰波推动金属介质是经常涉及到的工程问题。本文应用极曲线方法,分析了爆轰波作用下金属球壳初始运动状态,依赖于爆轰波速度和爆轰波与金属界面夹角。并与Freund,H.U.等所做的实验结果相比较。同时讨论了单层介质和复合层介质初始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The effect of inhomogeneities in an explosive on the critical detonation diameter is theoretically analyz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inhomogeneities are centers of the reaction behind the detonation front, a formula is obtained for determining the critical diameter as a func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 and size of the inhomogeneities. It is shown that when the inhomogeneities are particles of an inert substance added to the explosive, the dependence of the critical diameter on the mass fraction and size of the inert particles may have a minimum. The results of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re in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In conclusion the author thanks R. Kh. Kurbangalina for formulating and discussing'the problem and L. N. Stesik for his useful remarks.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粉状乳化炸药中添加不同比例的密度调节剂,配制了爆速范围为1 450~2 550 m/s的低爆速炸药;采用该爆速炸药进行了铝/不锈钢复合管爆炸焊接实验,结合最小碰撞速度理论,对实验结果及其界面微观结构和结合强度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确定该复合管爆炸焊接的合适爆速约为1 950~2 150 m/s,其结合质量能够满足后续加工要求;同时发现界面由介于直线与波形之间的波状形态组成,且呈现不太规则的扁平波状结合,经分析,炸药爆速、复合管的爆炸焊接环境和爆炸产物飞散条件对界面结合波形及熔化层厚度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凝聚炸药的短脉冲冲击起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利用电炮研究两种凝聚炸药(TNT/RDX=35/65和PBH-9)的短脉冲冲击起爆的实验结果。炸药样品为直径20mm,长度分别为3.0、5.0、10.0mm的圆柱及楔形药块。在所研究的实验条件下,当药柱长度大于5.0mm时,两种炸药的起爆判据可用p?=常数描述。当药柱长度小于3.0mm时,撞击飞片的阈值速度明显增加。我们还观测了飞片直径对起爆阈值速度的影响,用楔形药块观测了不同加载条件下的到爆轰时间和距离。  相似文献   

20.
杨慕天  郑波 《爆炸与冲击》2018,38(1):191-196
基于理想混合炸药模型的概念,提出一种计算混合炸药爆速的新方法,并构造空气和铝粉与炸药组分相关的特征爆速关系式。对装药密度大于最大理论密度85%的26种CHNO类混合炸药、13种CNNO类单质炸药、25种含铝炸药进行计算,爆速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为0.01%,相关系数为0.961 5。通过数据分析,新方法优于Urizar方法和Kamlet方法。新方法是一种计算CHNO类和CHNOAl炸药爆速的可靠方法,对新型混合炸药的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