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取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数字滤波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汪健生  张金钟  舒玮 《力学学报》1995,27(4):398-405
以三丝热线探头测得平板湍流边界层的数据为对象,提出用数字滤波技术将湍流信号分解为接近各向同性的小尺度涡和非各向同性的大尺度涡的方法。并用条件采样技术从大涡信号中提取相干结构。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检测壁湍流相干结构的uv象限分裂法。  相似文献   

3.
湍流边界层外区相干结构的三维波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利蓬  罗纪生 《力学学报》2000,32(6):744-749
根据流动稳定性理论,提出了一种三维波模型来描述湍流边界层外区大尺度相干结构。计算所得流线图和等涡量线图较罗纪生,周恒(1993)的二维波模型更符合实验结果。说明该三维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湍流边界层外区大尺度相干结构的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湍流边界层大尺度相干结构(large-scale coherent structure,LSCS)是目前湍流边界层研究的热点之一.湍流边界层中存在大尺度相干结构均是通过各种谱的低波数峰值证实的,而对大尺度相干结构各种物理量的空间拓扑形态及其发展演化规律还缺乏研究.应用高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多相机阵列系统,测量湍流边界层...  相似文献   

5.
苏锋  张涛  姜楠 《实验力学》2005,20(1):83-89
通过在平板湍流边界层沿流向固壁表面平行放置若干条通电加热的金属细丝,在平板表面形成沿展向周期性分布的温度场,利用该温度场引起的空气热对流,在湍流边界层近壁区域产生一组沿湍流边界层展向周期分布的大尺度流向涡结构,改变了平板湍流边界层中不同尺度结构及其能量分布。采用对壁湍流多尺度结构的子波分析表明,在湍流边界层近壁区域产生规则的流向涡结构将壁湍流各种尺度湍涡结构不规则的脉动有序地组织起来,抑制了壁湍流各种尺度湍涡结构脉动,特别抑制了能量最大尺度湍涡结构的脉动,减小由于湍流脉动引起的在湍流边界层法向和展向的动量和能量损耗,从而减小了湍流的阻力。  相似文献   

6.
壁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复涡黏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湍流相干结构动力学方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的模型为涡黏性模型,即涡黏性系数乘以相干结构平均速度变形率的形式.基于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与相干结构速度变形率之间存在相位差的事实,在理论上提出了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复涡黏性模型的假设.应用热线测速技术,在低速风洞中对湍流边界层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与相干结构法向速度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关系进行了实验测量.通过分析湍流相干结构猝发过程中非相干结构成分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与相干结构速度变形率之间的相位关系,研究了相干结构雷诺应力分量与流向速度法向梯度之间的相位差沿湍流边界层法向的变化规律,肯定了湍流相干结构复涡黏性系数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剪切湍流大尺度相干结构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了一种计算剪切湍流大尺度相干结构的新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认为大尺度相干结构为湍流场中流体脉动能量增长最快的那部分,且包含大部分的湍流脉动能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湍流相干能量方程的推演。建立了描述大尺度相干结构的特征控制方程,并应用Chebyshev多项式方法求得湍流相干能量的最大增长率在波数空间的分布,从而获得对应的大尺度相干结构.应用该模式研究了槽流和一自然对流中的大尺度相干结构,得到的近壁区流动结构与实验现象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8.
壁湍流相干结构和减阻控制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春晓 《力学进展》2015,45(1):201504
剪切湍流中相干结构的发现是上世纪湍流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这些大尺度的相干运动在湍流的动力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湍流的控制指出了新的方向.壁湍流高摩擦阻力的产生与近壁区流动结构密切相关,基于近壁区湍流动力学过程的减阻控制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湍流的摩擦阻力,但是随着雷诺数的升高, 这些控制方案的有效性逐渐降低.近年来研究发现, 在高雷诺数情况下外区存在大尺度的相干运动,这种大尺度运动对近壁区湍流和壁面摩擦阻力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为高雷诺数湍流减阻控制策略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将对壁湍流相干结构的研究历史加以简单的回顾,重点介绍近壁区相干结构及其控制机理、近年来高雷诺数外区大尺度运动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高雷诺数减阻控制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
Gappy POD 是一种基于本征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 POD)的数据重构方法. 本文研究了gappy POD在湍流数据重构中的应用, 主要关注了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 数据本身的复杂程度, 即构成流场的POD模态数量; 第二, 破损区域的面积大小和几何形状. 考虑到上述因素, 本文重新严格地表述了gappy POD的重构过程, 并推导出gappy POD重构误差的公式. 论文选取旋转湍流数据为案例进行了gappy POD重构的研究, 并解释了构成gappy POD重构误差的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来自流场POD展开的截断误差, 该截断误差会被POD基函数在已知点上的值组成的矩阵的最小特征值放大. 这部分误差主要取决于流场的复杂程度, 当流场复杂程度较低时, 相应误差随采用的POD模态数目增大而减小. 当流场复杂程度较高时, 很小的POD截断误差也会导致很大的重构误差, 此时需要采用流场所有的POD模态进行重构以消除截断误差. 重构误差的第二部分来自POD基函数在已知点上的值组成的矩阵的非列满秩性, 它主要取决于破损区域的面积大小和几何形状. 破损区域的面积越大, 或者破损面积相同时, 破损区域内信息所包含的相关性越大, 第二部分的重构误差越大.   相似文献   

10.
姜楠  王昕 《力学与实践》2000,22(3):57-60
通过用三丝热膜探针测量湍流边界层的三个速度分量对壁端相干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介绍了检测壁湍流相干结构的数字滤波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湍流拟序结构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兆顺 《力学进展》1992,22(3):289-309
本文在简要地回顾了30多年来湍流拟序结构研究的进展之后,评述了目前拟序结构研究的动态。笔者强调准确的湍流场数据库建立的重要性,它是定量描述和研究拟序结构的基础。笔者评述了关于拟序结构目前流行的几种观点和方法,认为应当把研究拟序结构的动力学作为我们研究的目标。笔者深信准确掌握拟序结构的动力学规律,对于预测和控制湍流将有极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12.
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连祺祥 《力学进展》2006,36(3):373-388
20世纪60年代后, 先后从流动显示发现了快慢斑、猝发、上升流、下扫流和多种涡结构等湍流边界层的拟序结构. 它们对湍流边界层的摩阻、传热传质和湍动能的产生等特性有重要影响. 涡结构是上述拟序结构的核心, 它影响其它拟序结构的发展和演变. 发卡涡通常被认为是基本涡结构. 发卡涡等涡结构的再生, 是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能够自持续的必要的因素.壁面低速流上升产生猝发, 是湍流边界层湍能的主要来源; 条件采样是测量猝发频率和其它拟序结构出现频率的重要手段. 流动显示对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作了大量定性观察, 有许多减阻和增加传热率等应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80年代后, 出现了测量湍流边界层的瞬时流速矢量场的多热线法和PIV技术, 三维PIV技术可望将来为湍流边界层的实验研究带来重大进展. 本文评述了流动显示法、多热线法和PIV技术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以及它们在对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研究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有序波状扰动对壁湍流相干结构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么胜洪  舒玮 《力学学报》1991,23(4):385-392
本文在湍流边界层外层引入了正弦波状扰动;实验结果表明扰动波波幅沿流向是衰减的,衰减率与 Landahl(1967)的线性理论结果定性一致。本文发现在扰动波沿流向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以扰动波频率为基频的高次谐波。外层单一频率的扰动会减小内层的猝发平均周期,影响内层的流动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刚杆状聚合物和混合层中拟序结构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钊圣  林建忠 《力学学报》1998,30(6):743-747
用港方法(即Galerkin方法)求解多球刚杆模型位型空间分布函数的扩散方程,用拟谱方法求解物理空间的N-S方程,同时得到了加入刚杆状聚合物分子的二维混合层中拟序结构的演变过程和聚合物分子的最可几取向.计算结果较为合理地描述了聚合物分子和拟序结构的相互影响.||关键词##4多球刚杆分子模型;;混合层;;拟序结构;;谱方法  相似文献   

15.
A mechanism for generation of near wall quasi-streamwise hairpin-like vortex (QHV) and secondary quasi-streamwise vortices (SQV) is presented.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resonant triad in the theory of hydrodynamic instability and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were applied to reveal the formation of QHV and SQV. The generation procedur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ortex structures are obtained, which share some similarities with previous numerical simulations. The research using resonant triad conceptual model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provides a possibility for investigating and controling the vortex structures, which play a domin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coherent structures in the near-wall region.  相似文献   

16.
固壁温度对壁湍流相干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建军  舒玮 《力学学报》1997,29(1):17-23
用半导体元件对平板进行加热,用VITA法和mu-level法两种条件采样技术研究了固壁温度对湍流相干结构的影响,改进了Tiederman等人提出的“归组”方法,并且用“归组”的VI-TA法和mu-level法研究了固壁加热对湍流猝发平均周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壁加热使得湍流脉动速度均方根值变大,条件采样检测到的事件数量增多,但猝发周期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17.
竖直平板间自然对流大尺度相干结构的POD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江  符松 《力学学报》2003,35(4):385-392
POD方法是研究湍流相干结构的有效手段.将该方法应用于竖直平板间自然对流的问题,考虑到流场的热耦合性,采取了速度场与温度场相关联的POD分析.研究表明,该流场具有显著的结构性,流场中的主要含能流动形态为大尺度螺旋涡与纵向涡结构.用POD分析方法,得到广义“能量”在各模态问的分布,发现其分布有比较明显的收敛性.通过POD方法重构流场,可以用较少的模态捕捉到该流场的主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The near-wall behavior of turbulence is re-examined in a way different from that proposed by Hanjalic and Launder1 and followers2,3,4,5. It is shown that at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the wall, all energetic large eddies will reduce to Kolmogorov eddies (the smallest eddies in turbulence). All the important wall parameters, such as friction velocity, viscous length scale, and mean strain rate at the wall, are characterised by Kolmogorov microscales. According t o this Kolmogorov behavior of near-wall turbulence, the turbulence quantities, such as turbulent kinetic energy, dissipation rate, etc. at the location where the large eddies become “Kolmogorov” eddies, can be estimated by using both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 data and asymptotic analysis of near-wall turbulence. This information will provide useful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turbulent transport equations. As a n example, the concept is incorporated in the standard κ - εmodel which is then applied t o channel and boundary layer flows. Using appropriate boundary conditions (based on Kolmogorov behaviour of near-wall turbulence), there is no need for any wall-modification to the κ - ε equations (including model constants). Results compare very well with the DNS and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