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归多糖ASP3及其水解产物的NMR光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当归多糖ASP3的糖链结构进行分析. 分别采用0.2 mol/L三氟乙酸(Trifluoroacetic acid, TFA)和内切-α-(1→4)-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对ASP3进行部分酸水解和酶水解, 并对水解前后多糖组分的1D和2D NMR光谱特征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 ASP3是一种果胶多糖. GalpA和Rhap位于多糖分子的主链, 由1→4-D-GalpA相连形成的“光滑区”(半乳糖醛酸聚糖)是其主要组成部分; 由α-(1→4)-GalpA通过O4位与α-(1→2)-和α-(1→2,4)-Rhap的O2位交替连接所形成的重复单元[→4)-α-GalpA-(1→2)-α-Rhap-(1→]构成具有较高分支的“毛发区”(富含中性糖侧链的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 Galp和Araf是中性糖侧链的主要组成, 通过Rhap残基的O4位与主链相连. 非还原性末端T-β-Galp, β-(1→3)-, β-(1→3,6)-, β-(1→4)-, β-(1→4,6)-Galp聚合形成以β-(1→3,6)-Galp为分支点的β-(1→6)-半乳聚糖和以β-(1→4,6)-Galp为分支点的β-(1→4)-半乳聚糖. T-α-Araf, α-(1→5)-Araf和α-(1→3,5)-Araf聚合形成以α-(1→3,5)-Araf为分支点的α-(1→5)-阿拉伯聚糖. 此外, 由α-(1→5)-阿拉伯聚糖通过α-(1→3)连接与β-(1→6)-半乳聚糖末端聚合形成阿拉伯半乳聚糖.  相似文献   

2.
白术多糖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V, IR, NMR, GC-MS, 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等物理化学方法对从白术根茎提取的白术多糖的纯度、理化性质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以中药白术的根茎为原料, 通过热水(80 ℃)浸提和乙醇醇沉得到粗多糖, 再经DEAE-52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和Sephadex G-200凝胶柱层析纯化, 得到一种水溶性的白术多糖(WAM). 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多糖WAM是分子量约为3263的均一多糖. GC分析表明, WAM是由葡萄糖和半乳糖以摩尔比3.01:1构成的杂多糖. 甲基化分析、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部分酸水解、NMR和IR等分析结果表明, WAM具有多分支结构, 主链由β-D-1→3和β-D-1→3,6吡喃葡萄糖构成, 每个重复单元具有一个支链, 支链由β-D-半乳糖构成, 连接在主链葡萄糖的6位碳原子上.  相似文献   

3.
野菊花中性多糖CIP-C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菊花为原材料, 经热水提取、乙醇沉淀、DEAE-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cryl S-200 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得到1个水溶性的中性多糖CIP-C. 采用GC-MS、部分酸水解及甲基化分析等对该多糖的结构进行了解析. 结果表明, 该多糖主要由D-Man, D-Glc和D-Gal组成, 并含有少量的D-Fuc, L-Ara和D-Xyl, 其主链由β(或α)-D-1,4-Man, β-D-1,6-Glc和β-D-1,4-Gal组成, 而阿拉伯糖通过α-L-T-Araf和α-L-1,5-Araf连接形成阿拉伯聚糖支链或与β-D-1,4-Galp的O3位相连形成阿拉伯半乳聚糖支链.  相似文献   

4.
野生和人工栽培漆树液多糖的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湖北毛坝野生(大木)和人工栽培(小木)漆树液中分离纯化出酸性杂多糖D-LP和X-LP,化学降解和光谱分析表明两种多糖均含有D-Gal、D-GlcA、L-Ara和L-Rha,其摩尔比分别为77:18.3:3.7:1和63.7:13.3:3.9:1.两种漆多糖都是以β(1→3)D-Gal为主链的高度支化酸性杂多糖.D-LP支化度较高,分支点在Gal的C6和C4位;而X-LP仅有部分主链D-Gal的C6位发生支化.小鼠腹腔注射试验表明,两种漆多糖均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同时由野生漆树液提取的D-LP显示出比X-LP更高的免疫抑制功能和升白细胞活性功能.  相似文献   

5.
鬼臼葡聚糖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志孝  刘方明  孟延发  陈耀祖 《化学学报》1996,54(10):1037-1040
从植物鬼臼根的沸水提取液中分离出一个水溶性多糖EPS。它是由单一葡萄糖残基构成的葡萄糖, 分子量约为1.6×10^4。经酸全水解, 甲基化反应, 高碘酸氧化, Smith降解, KI-I~2反应, IR, ^1H NMR和^1^3C NMR分析, 证明其化学结构为1,4-葡萄糖残基为主链, 并在6-O位有侧链的葡聚糖。  相似文献   

6.
刘娜女  张静  孙润广  徐平平  杜柯  窦佩娟 《化学学报》2011,69(15):1824-1832
超声提取技术对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研究了超声对鸡腿菇多糖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影响机理. 通过HPLC, GC, GC-MS等技术鉴定了热水提取鸡腿菇多糖(WCP3a)和超声波提取鸡腿菇多糖(UCP3a)的一级结构, 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检测了二者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并对两者一级结构及生物活性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 (1) WCP3a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三种, 而UCP3a的单糖组成为甘露糖和葡萄糖两种|(2) WCP3a的糖苷键型为1→4,6甘露糖、1→甘露糖、1→3葡萄糖和1→2,6半乳糖|UCP3a的糖苷键型为1→4,6甘露糖、1→甘露糖、1→3葡萄糖和1→4葡萄糖|(3) WCP3a和UCP3a均能有效清除超氧阴离子, 并且UCP3a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效果更显著|(4)首次发现超声波可引起化学断键及原子重排, 导致多糖的组成单位单糖结构发生变化--半乳糖转化为葡萄糖, 其转化率随超声功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超声时间的延长, 转化率同样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芦荟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库拉索芦荟(Aloebarbadensismiller)为材料,经热水抽提,乙醇分级沉淀得2种酸性多糖PSA1和PSA2,用酶法和Seveg法去除蛋白质.经纸层析和Sephadex凝胶柱层析,证实均为单一组分.经薄层层析和乙酰化GC/MS分析表明,多糖PSA1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为1:1.3.多糖PSA2主要由甘露糖组成,经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证明了PSA2为部分乙酰化的甘露聚糖.经过改良的Hakomori甲基化,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表明均为1→4连接,有少量的1→6连接,是分支较少的直链多糖.  相似文献   

8.
黄芪葡聚多糖的化学结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方积年  WAGNER  H 《化学学报》1988,46(11):1101-1104
从植物黄芪(Astragalus mongholicus Bunges)根的碱性水提取液中得到一水溶性多糖黄芪葡聚糖. 它由单一葡萄糖残基构成, 分子量为5x10^4. 甲基化、过碘酸盐氧化、Smith降解和部分水解后, 揭示了它是以1,4-葡萄糖残基为主链, 并在6-O有分枝、重复单元为10个葡萄糖残基的葡聚糖(结构如3所示).  相似文献   

9.
牛蒡寡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以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lappaL.)的等外根为材料,经热水浸提、木瓜蛋白酶-Sevag法脱蛋白、乙醇沉淀和SephadexG-50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得到水溶性的牛蒡寡糖(BOS2).采用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BOS2的理化性质,并通过TLC,GC-MS,HP-GPC,UV,IR,1HNMR及13CNMR等对BOS2的纯度、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BOS2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摩尔比约为12∶1,纯度较高,为均一性组分;由12个呋喃型的果糖以β(2→1)糖苷键相连,1个吡喃型的葡萄糖以α(1→2)糖苷键连接在果糖末端的线性直链结构,是一种菊糖构型的低聚果糖.  相似文献   

10.
宽叶秦岭藤根部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正相和反相硅胶柱层析从宽叶秦岭藤根部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9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并结合化学方法鉴定了其结构,其中4个为新化合物,它们分别是3,5-二羟基二十烷酸羽扇豆醇酯(3),2-羟甲基-5-甲氧基苯基-O-β-D-吡喃葡萄糖甙(11),Δ5-孕甾烯-3β,20(S)-二醇-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18,秦岭藤甙C)和Δ5-孕甾烯-3β,20(S)-二醇-3-O-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19,秦岭藤甙D).  相似文献   

11.
榆耳水溶性多糖GIA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6%尿素从榆耳(Gloeostereuminsarnatum)子实体中提取出水溶性粗多糖,经乙醇分级及SeoharoseCL-6B制备柱收集得到组分GIA.经SephadexG-75、DEAE-阴离子交换纤维素和HPLC验证,GIA分子量及极性为均一组分.气相色谱(GC)分析表明,其单糖组成为Xyl,Gal和Glc.HPLC测得平均分子量为18000.经IR、GC、部分酸水解、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13CNMR、甲基化分析及其产物的GC-MS联机分析表明,GIA为少分支结构,主要由α型糖苷键构成,少部分由β型糖苷键构成;主体结构由Gal和Glc组成,其中主要为Gal1→6,还有Glc1→6;Gal1→6和Glc1→6在3-O处有分支;平均每10个己糖残基有2个分支;GIA的支链部分由Gal1→3和Glc1→3构成;末端残基为Xyl,Gal,Glc.  相似文献   

12.
两个非对映异构三萜皂甙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合欢皮95%乙醇提取物中分得2个新三糖链九糖皂甙(1,2),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3-O-[β-D-吡喃木糖基-(1→2)-β-D-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葡萄糖基]-21-O-(6S)-2-反式-2,6-二甲基-6-O-[4-O-((6R)-2-反式-2,6-二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基)-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基金合欢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酯(1)和3-O-[β-D-吡喃阿拉伯糖基-(1→2)-β-D-吡喃呋糖基-(1→6)-β-D-葡萄糖基]-21-O-(6S)-2-反式-2,6-二甲基-6-O-[4-O-((6S)-2-反式-2,6-二甲基-6-O-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基)-β-D-吡喃鸡纳糖基]-2,7-辛二烯酸基金合欢酸28-O-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呋喃阿拉伯糖基-(1→4)]-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酯(2),分别命名为合欢皂甙J14(JulibrosideJ14)和合欢皂甙J15(JulibrosideJ15)  相似文献   

13.
采用热水浸提法从杏鲍菇中提取粗多糖, 经纯化得到一种新的多糖WPP2.通过紫外光谱、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WPP2结构进行了表征, 并对其体外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WPP2的平均分子量为4.499×105, 主要由Glc组成, 每个重复单元存在2条支链,→1,2,3)-β-D-Manp和→1,2,6)-β-D-Manp位于支链位点, 支链由→1,6)-β-D-Glcp和→1,6)-β-D-Galp构成, 非还原末端基为→1)-β-D-Glcp, 主链主要由→1,3)-β-D-Glcp,→1,6)-β-D-Galp和→1,3)-β-D-Manp糖残基组成.刚果红实验结果表明其具有三螺旋结构; 用ESEM和AFM首次在纳米尺度观察到WPP2具有多分枝结构; 活性实验结果表明WPP2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和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4.
稻秆木素侧链13C同位素示踪及固体13CNMR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水稻(Oryza sativa L.)生长过程中,向其茎秆部节间的空腔分别注入在侧链α,β,γ位带有13C标记的松柏醇葡萄糖甙,得到13C标记的稻秆木素,用高分辨率固体核磁13CNMR对其组织进行分析,发现外源性的松柏醇葡萄糖甙并不影响水稻中木素的正常合成.证明了β-O-4,β-β,β-5和β-1结构是稻秆原本木素中的主要结构,另外还有少量的松柏醇和阿魏酸类结构,并证实木素在α位与糖类等组分有共价键形成.  相似文献   

15.
珠子参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珠子参根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 利用核磁共振、 质谱和红外等手段, 并结合其理化性质, 鉴定了其结构, 它们分别是24(R)-珠子参苷R1, 6-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20(S)-原人参三醇、 6″-乙酰基-人参皂苷Rd、 人参皂苷Rf、 竹节参皂苷Ⅳa、 人参皂苷Rd和竹节参皂苷Ⅴ. 其中, 24(R)-珠子参苷R1和6-O-[β-D-吡喃葡萄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基]-20(S)-原人参三醇为2个新化合物, 6″-乙酰基-人参皂苷Rd 和人参皂苷Rf为首次从珠子参根茎中得到.  相似文献   

16.
刘灯峰  陈朗秋  李宏伟  曾森  旷娜  田静 《应用化学》2013,30(10):1120-1126
以葡萄糖为原料,经乙酰化、选择性脱C1位乙酰基、转化成三氯乙酰亚胺酯、与受体醇偶联和脱保护5步反应合成了11种不同碳链长度的烷基β-D-吡喃葡萄糖苷。 利用核磁共振、偏光显微镜和热失重分析法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 结果表明,当烷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疏水烷基链长n为 6~10时,均具有发泡和乳化性能,特别是正壬基β-D-吡喃葡萄糖苷(n=9)具有更加优异的发泡和乳化性能;当烷基β-D-吡喃葡萄糖苷疏水链的长度n≥7时,均具有热致液晶行为,特别是正十二烷基β-D-吡喃葡萄糖苷(n=12)和十四烷基β-D-吡喃葡萄糖苷(n=14)能够形成更加稳定的液晶态。  相似文献   

17.
杂合褐藻糖胶寡糖的制备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水提取法从海蒿子(Sargassum pallidum)中得到一个杂合的褐藻糖胶(SPF); 采用稀酸水解和低压凝胶渗透色谱(LPGPC)分离得到一系列杂合硫酸寡糖. 结合单糖组成、 甲基化和电喷雾碰撞诱导串联质谱(ES-CID-MS/MS)分析表明, 所得21个寡糖属于杂化岩藻寡糖硫酸酯, 主要由α1→3连接的Fuc及少量β1→4连接的Xyl和β1→6连接的Gal组成; 硫酸基取代位点主要存在于Fuc的C4或C2位、 Xyl的C2位和Gal的C4位; Fuc主要存在于寡糖的非还原端. 实验结果表明, ES-CID-MS/MS 技术可用于各种杂合褐藻糖胶寡糖的结构序列分析. 这些结构多样的硫酸寡糖可进一步点印到糖芯片上, 研究其与蛋白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灵芝多糖的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沸水回流法从灵芝子实体中提取多糖,经Sevage法除蛋白,乙醇沉淀,离心、透析、膜分离,浓缩、冻干后得灵芝多糖。经HIO4氧化、Smith降解及甲基化反应,并利用多糖及刚果红混合液在碱性溶液中的波长的红移变化,通过UV-VIS,IR,GC,GC-MS,NMR对灵芝水提多糖的结构特征及三螺旋体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灵芝多糖含有三螺旋体构型,GC-MS分析灵芝多糖的主要单糖组分为葡萄糖,还有少量的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和艾杜糖,IR及1HNMR分析多糖为β-构型,HIO4氧化、Smith降解和甲基化分析表明:多糖主要为(1→3)糖苷键连接构型,并伴有少量的1→6位支链键连接的结构,灵芝多糖是由D-葡萄糖单元通过β-(1→3)糖苷键连接葡聚多糖,其主要构型特征为(1→3)β-D-线性连接的骨架结构。  相似文献   

19.
许子竞  林翠梧 《化学学报》2011,69(9):1101-1106
以滇桂艾纳香为原料, 经热水抽提、Sevag法除蛋白、醇沉、DEAE-纤维素柱层析、Sephadex G-200、Sepharose 6 F.F.凝胶色谱纯化得到纯品BRP|经HPGPC检测分析表明, BRP为均一多糖, 分子量为3.3×104 Da|用UV、IR、HPLC、HPGPC、GC-MS、甲基化、NMR (1H NMR、13C NMR、HMQC、HMBC)等方法对BRP结构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BRP仅由呋喃果糖残基组成, 以→2)Fruf (1→ (或→1)Fruf (→2)方式链接, 推导其结构式为: β-D-Fruf-{2[→1)- β-D-Fruf(2→]n-1}-β-D-Fruf .  相似文献   

20.
LaNi4M(Ni,Cu,Fe)-H2体系的量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量热法测定了氢在LaNi5,LaNi4Cu,LaNi4Fe中溶解的相对偏摩尔焓△HHα→β和偏摩尔自由能△GHα→β,并计算了偏摩尔熵△SHα→β。用X光衍射分析计算了LaNi5,LaNi4Cu,LaNi4Fe的晶胞体积V,发现了△HHα→β和△GHα→β)与V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