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采用同步荧光光谱考察细胞色素C(CytC)在脂质体环境中分子内基团微环境的变化,推测分子的空间构象。结果表明:CytC结合到脂质体上引起分子内基团重新组装和排布,氨基酸残基所处的微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体现在荧光光谱上,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光活性增强,色氨酸在水溶液中的分子内电荷转移得到抑制,此过程不涉及化学键的断裂。在脂质体环境中,尿素引起的CytC解聚变性效应得到明显抑制,脂质体与尿素在促进CytC分子内氨基酸残基发光上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2.
食物和饮水是人体矿物元素的主要来源。在从猿到人的几百万年进化过程中,地球环境变化不大。在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近万年历史中,由于人类处于原始的农业耕种和自然放牧状态,只有小型的手工作坊,只能利用自然而无法改造和影响地球,所以外环境变化少,饮食单调、为“果腹”而奋争。人体的内环境已经形成了与这种外环境相适应的元素平衡状态。因此,古代人很少患高血压、脑栓塞、红斑狼疮……等慢性疾患。  相似文献   

3.
从协调人和自然关系及人民体质建设的宏观角度,探讨了环境元素与生命健康关系及其规律的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明确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内外环境元素的相关性,提出了生命元素周期变化节律及内、外环境元素整体动态的相对平衡和纵横向相对稳定的比例关系是保证生命健康的基础等概念。强调系统研究元素生物效应的重要性和人类活动在扩大元素三维分布不均匀性和增加元素与健康问题复杂性中的作用,由此提出了通过生物地球化学食物链系统研究和解决环境元素与生命健康关系问题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进行人民体质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双歧杆菌(BFB)是1899年由法国学者Tissier从母乳营养儿的粪便中分离出的一种厌氧的革兰氏阳性杆菌~([1]),该菌无芽胞、不运动、不抗酸、耐氧能力随种属而不同,因染色不规则、不同种或同种不同龄、不同生长环境而呈现多形态,如Y形、V形、L形、多分枝形等~([2])。长期的研究证明双歧杆菌是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肠道内的绝对优势菌群,随年龄的增长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双歧杆菌逐渐随粪便  相似文献   

5.
从协调人和自然关系及人民体质建设的宏观角度,探讨了环境元素与生命健康关系及其规律的方法论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明确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内外环境元素的相关性,提出了生命元素周期变化节律及内、外环境元素整体动态的相对平衡和纵横向相对的比例关系是保证生命基础等概念。  相似文献   

6.
关于地表水中丙烯腈测定的样品保存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种水质的水样,从采集到分析这段时间内,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的作用,样品中某些组分的浓度可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为了降低或减缓样品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保存措施,保证后续测定结果的可靠性[1]。样品的保存条件是影响水样在贮存期内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温度、pH、保存剂种  相似文献   

7.
细菌有限生长热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有限的生长空间内和营养条件下,细胞是无法实现无限生长的.细胞在发展初期,由于本身还不够强大,增大的速率比较低;而发展到后期,又由于衰老和环境的制约,增长速率降低,甚至停滞下来.只有在发展中期,才处于增殖高峰,增长速率较快.细胞群体增殖速率经历“慢一快一慢”的变化过程,导致了生长曲线是一条S型变化曲线[‘,’].对于细菌的生长,只有局部、短时间内符合指数生长特征*,对于整个生长过程中是不符合的,对干理论的有限生长曲线,可设计三种方程式*,以适合有限生长曲线的特征:单分子、自催化或简单逻辑、Gomner…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物与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中,生物从环境中吸收物质,服从于生物选择元素的丰度规则、效率规则和基本匹配规则。这就决定了生物体内元素的含量与环境中该元素的含量成正比。因此,作为生物环境的土壤、水和空气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必将引起食物链起始环节元素含量的变化,引起人体内必需、无害及有害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进而造成对健康的影响甚至形成疾病。现已知对植物生长最重要的20种元素是:碳、氧、氢、磷、钾、钙、镁、硫、氮、铁、锌、铜、锰、硼、钴、钒、氯、钠和硅等。前8种元素占植物质量的99·76%,其余的元素仅占0·24%。微量元素的含量不仅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就是在同一生物体内的不同组织部位和发育阶段也不相同。同时还与环境中该元素的含量及其易被吸收的程度等特性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有关。植物主要从土壤中吸收矿质营养,因而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高(特别是可溶性的有效成分),则该元素亦有较多的数量进入植物体内,同样,食物、空气及饮水中含量高的元素,动物体内该元素的含量也高。即环境中某元素的含量与生物体内该元素的含量成正相关关系。据此可知,受某些元素污染的土壤所生长的植物体内,该污染元素的含量亦高。当然,这种总体的一致...  相似文献   

9.
巯基乙胺自组装膜表面润湿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报道了巯基乙胺自组装膜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内表面润湿性的特征变化.利用接触角滴定方法对其表面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表明,自组装膜由固/液界面转移至固/气界面后,接触角在短时间内经历了一个快速升高过程和一个相对较慢的变化过程.从表面自由能的角度,讨论了该现象的机理.采用不同pH值的缓冲溶液进行接触角滴定,得到了巯基乙胺自组装膜的滴定曲线,从而确定表面pKb值为1.7±0.2.从接触角滴定曲线在长时间内的变化趋势中发现,pKb值无显著变化,但曲线整体向上平移,并且滴定曲线中上下平台的差值随时间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10.
廖质彬 《大学化学》1991,6(4):52-54
在反应过程中,如果某种物质发生了相变化,必然会引起体系的体积改变,但这并不是普通的变容体系,而是一类特殊的非恒容体系。例如反应: C_2H_6(g)+2Br_2(g)→C_2H_4Br_2(g.l)+2HBr(g)生成的C_2H_4Br_2,当其在体系内的分压达到它的饱和蒸汽压时,它将部分地从体系中析出,因为液体的密度远大于气体的密度,体系的体积随之而变。在这样一类反应体系中,体积变化或体积流率的改变,必须以不  相似文献   

11.
液相色谱梯度淋洗过程中溶剂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液相色谱梯度淋洗过程中,由于柱外过程和流动相在柱内的输运过程中的延迟作用和扩散的影响,使得溶剂浓度梯度变化时,在柱内特定位置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符合相应的分布规律.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个方面对这一规律加以探讨,并讨论了仪器条件对该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苯胺是常用于染料制造、印染、橡胶、制药、塑料和油漆等的原料,其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摄入人体,亦可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苯胺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主要是因为苯胺可使氧和血红蛋白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影响组织细胞供氧而造成内窒息。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和血象的变化,某些苯胺类化合物还具有致癌性[1]。苯胺类化合物一般在环境中有残留,因此分析环境样品中的苯胺类化合物十分重要。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一般是提取与古气候相关的代用指标进行研究。从湖泊沉积物、树木年轮、冰芯、石笋、孢粉、海洋沉积物、珊瑚等方面,研究了国内近年来对过去近2000年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证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敏感性高分子功能膜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某些高分子凝胶膜、膜表面或微孔内接枝改性膜、液晶膜具有化学阀的功能,其膜的通透性随外界环境条件变化而改变。详细介绍了PH、温度、电场等外界环境条件变化对此三类膜的敏感性及通透性的影响,以及敏感性功能膜在物质的分析与检测,混合物的分离与纯化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细胞体系中内噪声对弱信号检测的积极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小尺度的生物化学反应体系中内噪声是普遍存在的,本文采用化学Langevin方程研究了细胞体系中内噪声对弱信号检测的作用. 研究发现, 在Hopf分岔点附近, 当弱信号非常小以至于不能独立地激发细胞内的钙尖峰振荡时, 内噪声能够帮助细胞内的钙振荡信号越过一个域值, 并且在一个最佳的内噪声强度下, 内噪声、内噪声诱导的钙振荡和弱信号之间会产生共振现象, 由此极大地增强了细胞体系对弱信号的检测能力. 由于内噪声是通过细胞尺度变化而改变的, 因此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在对弱信号检测行为中最佳细胞尺度的存在. 研究还发现最佳的细胞尺度与真正的细胞体积是相吻合的, 并且基本不随外界刺激的改变而改变, 这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黄大一 《化学进展》2022,34(7):1626-1641
研究古生物学,必须从古生物变“化”之学的方向着手,深入化石骨头和细胞里面,探讨在漫长时间内、该古生物的化学组成、细微构造等起了什么变化?化成了什么?如今保留的是什么?保存这些有机残留物的化学机制 (Mechanism) 是什么?凝聚态化学在此又扮演了什么关键角色?在此我以个人所知一点点从凝聚态化学的角度,来探讨古生物领域诸多古化学相关的最基本底层奥秘,本文举三个实例说明可能的凝聚态化学反应,肯定在古生物化学中扮演了关键的基本机制,等着我们去揭发;如:一般认为化石就是古代生物变化成为石头,从有机体变成无机的矿物质,有机体不可能保存成千万上亿年;然而,我们团队却在 1.95 亿年前的禄丰龙胚胎骨头内,发现了被保存下来的原生 I 型胶原蛋白 (Native Collagen I);又在 22 亿年前化石内发现多种氨基酸,和证明为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的甾烷;这是地球生命演化重大的发现;从这些古生物化石的实例来说,可以看出凝聚态化学绝非仅是个理论化学的旁观者,而是关键角色,它的重要性,非常值得我们投入去深入探讨,揭开从古代生物到你我手中化石无数化学反应最底层化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化学与地理学的边缘学科大家知道,由于环境中缺乏碘,会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氟过多或缺少,会分别引起氟骨症和斑釉病,龋齿病等。为什么环境中某种元素成分的缺少或过多会使人生病呢?恩格斯指出:“地球表面和一切生活条件的渐次改变,直接导致有机体的渐次改变和它们对变化着的环境的适应,导致物种的变异性。”人和环境的关系正是如此。人与环境处于对立的统一之中。人体从环境中获得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化学元素,而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组成和含量就是长期在地理环境影响作用下进化、遗传变异的结果,并与地理环境之间建立了一  相似文献   

18.
甲醛不仅用作工业化学品,也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必要代谢产物。但是,人体从外环境过量的摄入甲醛或者内环境甲醛代谢的不平衡,会造成器官癌变和老年痴呆等重大疾病。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可视化和原位检测等特点,使其在生物体内外甲醛检测和生物成像领域具有应用优势,同时也为实际产品中甲醛的痕量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近五年来,甲醛荧光探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甲醛荧光探针的反应类型、生物体中甲醛的荧光成像以及在实际样品(商品)检测应用三个方面,介绍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对甲醛的识别和应用。最后总结指出,不同类型的有机小分子荧光探针在不断开发、结构优化和光学性能提升及满足辅助生物医学方向长期性研究的同时,也能拓展应用范围,达到短期内对实际产品中甲醛快速(原位)检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期间核查是指为保持测量仪器校准/检定状态的可信度,而对仪器示值(或其修正因子或修正值)在规定时间间隔内是否保持其在规定最大允许误差或扩展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内的核查。其目的就是在一个检定/校准周期内,防止使用不符合技术规范要求的仪器设备[1]。期间核查是实验室确保检测结果的行之有效的内部质量控制活动。环境监测中所用测量仪器种类多、数量大,部分测量仪器使用频率高、使用环境条件恶劣,测量仪器性能直接影响测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ESCA)方法探讨了聚氯乙烯(PVC)在不同环境下紫外光辐照所引起表面组成的变化。从所得结果推断:常温下PVC在大气环境中的光分解主要是光氧化反应,而在惰性气氛中主要是碳-氯键断裂释出氯化氢。由此可见,PVC的光分解反应,实际上与样品所处气氛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