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1,6-醛酮化合物3的选择性保护方法。1,3-丙二硫醇可选择性地保护酮基得5,甲醇可选择性地保护醛基得7.5和7均可转变成2而2是合成青蒿素的关键中间体。  相似文献   

2.
β-大马烯酮和β-大马酮的光化学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国生  胡军  吴碧琪  陈兆斌  王银章 《化学学报》1990,48(11):1113-1119
从同一个中间体合成β-大马烯酮(1)和β大马酮(2), 烯丙基β-环香叶醇的光氧化得双环氧化合物3.3的羰基用邻硝基苯基乙二醇保护, 还原, 光化学去保护和脱水得2,3的酸催化开环, 保护选择还原和光化学去保护得1. 首次观察到末端双键在光氧化时的环氧化。  相似文献   

3.
以β,β-1,3-亚丙二硫基-α,β-不饱和芳酮2与烯丙基或等基Grfenard试剂可选择性地进行1,2-加成得醇3、4,在硅胶G的催化下,醇3、4可分解生成β,γ-不饱和芳酮5、6.并对该分解反应的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1-卤代-3-甲基-3-羟基辛烯-1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氯化铝存在下,将己酰溴与乙炔反应,得到了氯代反式辛烯-1-酮-3(Ⅰc),并推测了反应历程。氯代辛烯酮(Ⅰc)可在戊酮-2或甲基异丁基酮中与溴化锂发生交换反应,得溴代辛烯酮(Ⅰd),此物与甲基溴化镁进行格氏反应,再用二氢吡喃或三甲基氯硅烷保护羟基,得相应的四氢吡喃醚(Ⅱd)或硅醚(Ⅱe),并拟用1,4-加成方法将其引入取代的环戊烯酮中作为15-甲基前列腺素的侧链。  相似文献   

5.
3-(2-卓二唑啉基) - 色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报道了取代的邻羟基苯乙酮(1a~1e)经Vilsmeier-Haack反应一步制得3-醛基色酮(2a~2e),2a~2e与取代的芳酰肼(3a~3c)缩合制得15个酰腙类化合物(4a~4o),4a~4o在醋酸酐作用下关环得15个3-(2-卓二唑啉基)-色酮(5a~5o),并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和MS谱数据确证了上述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4-甲基-4-苯基-2,5-环己二烯酮(A)的固相光化学反应,得 到与液相光化学反应不同的重排产物A~1和A~2.A~1的结构已确证为3-甲基-2-苯基酚,A~2为2-甲基-3-苯基酚.对A的固相光化学机理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β,β-二氯丁烯酮甲基上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森泉 《化学学报》1987,45(3):295-297
通过4,4-二氯-3-丁烯-2-酮的氯甲基化,Mannich反应和醇醛缩合制备了1,1,5-三氯-p-戊烯-3-酮(2),1,1-二氯-9-二乙胺基-1-戊烯-3-酮盐酸盐(3)和1,1-二氯-1,4-己二烯-3-酮(4).氯甲基化产品(2)与三乙胺在醚反应生成1,1-二氯-1,4-戊二烯-3-酮(6),在醇中生成1,1-二氯-5-乙氧基-1-戊烯-3-酮(6).与容易在室温中聚合.(2)和氨在醇中反应可得到环化产品N-(4-酮基-5H,6H-2-吡啶基)-3H,4H,5H-吡啶-2,4-二酮.  相似文献   

8.
郑云红  夏奕  杨征宇  张倩  陈瑛  夏鹏 《有机化学》2001,21(3):231-234
报道了间氨基酚在PTS·H2O催化下,分别与不同结构的含α-位C-H的酮作用后,首先进行C环的环合,进而与乙酰乙酸乙酯反应,区域选择性地得到8,9-二氢-2H-吡喃并[5,6-g]喹啉-2-酮衍生物的新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9.
2-硫代-4-噻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硫代-4-噻唑啉酮(1)与醛反应, 再用甲醛和胺进行胺甲基化, 合成5-芳基亚甲基-3-确定胺甲基-2-硫代-4-噻唑啉酮.  相似文献   

10.
α,β-不饱和醛或酮与单取代肼反应生成Δ~2-吡唑啉的反应机理,一般认为是通过1,2加成脱水生成腙,然后闭环而得.分离得到的中间体腙在酸性溶液中加热亦可得到Δ~2-吡唑啉.等人曾报道烯键上无取代基的α,β-不饱和酮与单取代肼反应是经过1,4加成所生成的β-肼基取代的酮闭环而得Δ~2-吡唑啉.我们在研究苯丙烯酰苯和甲肼的反应中,发现用略微过量的甲肼与苯丙烯酰苯(摩尔比  相似文献   

11.
冯新培 《中国稀土学报》2002,20(Z3):170-173
研究了P204与P350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采用烧碱热水法分离获得成功, 该方法利用烧碱与P204皂化反应形成钠盐, 而P350不与烧碱反应. 用热水洗涤分离P204与P350, 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从混合有机相中回收了纯P204和P350, 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王炳祥  何婷  李邨  胡宏纹 《有机化学》2003,23(8):794-798
研究了3,5-二芳基-4,5-二氢异(口恶)唑化合物(1a~3c)和1,3,5-三苯 基-4,5-二氢吡唑化合物(5)分别在二铬酸氢四吡啶合镍(II)[(Py)_4Ni (HCrO_4)_2]氧化下脱氢反应的结果;研究了在[(Py)_4Ni(HCrO_4)_2]存在下,吡 啶叶立德、喹啉叶立德或异喹啉叶立德分别和缺电子烯烃反应,一步法合成中氮茚 衍生物 9a~9b,11a~11b,13的结果,发现金属配合物氧化剂二铬酸氢四吡啶合 镍(II)可用于多类杂环化合物的脱氢芳构化。  相似文献   

13.
螯形二羟基主体分子的包结性能与其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螯形主体分子,反式-9,10-二-1'-萘基-9,10-菲二醇(1), 能与多种含氮有机化合物,诸如喹啉、异喹啉、哌啶、二环已胺等形成包化合物; 而反式-9,10-二苄基-9,10-菲二醇(2)则不具有包结性能。还报道了这些 包结化合物的IR,粉末XRD的表征,用~1H NMR谱测定了它们的分子摩尔比,分别为 (1)/喹啉(1:2), (1)/异喹啉(1:2),(1)/哌啶(1:2)和(1)/二环忆胺 (1:2)。用单晶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1)与二环忆胺包结物以及(2)的结构,结果 表明前者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nca(标准型Pbca),晶胞参数: a = 1.6714(3) nm, b = 1.6875(3) nm, c = 1.7224(3) nm, V = 4.858 nm~3, Z = 8,形成了隧 道型配位笼状包合物。后者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bar,晶胞参数: a = 0. 8058(2) nm , b = 0.9715 (2) nm, c = 1.4437(3) nm, α = 109.59(3)°, β = 95.96(3)°, γ = 96.03(2)°, V = 1.0471 nm~3, Z = 2, 还比较了(1)和(2) 的结构差异,分析了(1)的结构和包结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普善  叶秀林  张滂 《化学学报》1984,42(7):722-726
近十年来,呋喃和嘧啶的并合体系之一的呋喃并[2,3-d]嘧啶的合成受到了一定的注意.对其衍生物的肌肉松弛、利尿、抗敏、镇静等作用及抗癌作用曾进行了研究.两个主要的合成途径是由取代4-羟基嘧啶与a-卤代羰基化合物缩合,或从2-氨基呋喃-3-甲腈或酮与胺或甲酰胺环化.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载于交联聚苯乙烯和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的共聚物的苯并噻唑盐, 并研究了用这些高分子载体苯并噻唑盐催化的醛对α,β-不饱和化合物的Michael加成反应.  相似文献   

16.
α-酮酸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前文报道了以Grignard试剂与草酸二乙酯反应,合成一系列脂肪族α-酮酸酯的方法。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这一方法,我们研究了合成4-二甲胺基苯酰甲酸乙酯(1)的反应。1的收率随反应温度、溶剂及原料配比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别。在本文报道的条件下,收率高达90%。此外,从反应混合物中还分得了2-羟基-2,2-双(对-二甲胺基苯基)乙酸乙酯(2),4,4’-双(二甲胺基)-二苯基乙二酮(3),2-羟基-1,2,2-三(对-二甲胺基苯基)乙酮(4)及4,4’-双(二甲胺基)联苯(5)等副产  相似文献   

17.
18.
尾式卟啉铁配合物与有机碱的加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锡章  修正坤  牟西海  赵东源 《化学学报》1985,43(11):1043-1047
本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一种新的尾式卟啉铁氯化meso-[邻-(4-二乙氨基丁酰氨基)苯基]三苯基卟啉合铁(III)[PFe(III)Cl与咪唑、苯骈咪唑、吡啶、3,5-二甲基吡啶、三乙胺、二乙胺、正丁胺的加合作用,测定了这些有机碱同卟啉铁的加合平衡常数,实验结果表明:咪唑类与卟啉铁作用一步生成2:1的加合物;吡啶类与卟啉铁作用分步生成1:1和2:1的加合物;胺类与卟啉铁作用只生成1:1的加合物,同时还发现胺类的平衡常数K与BH[+]的酸常数K之间的关系式为logK=6.45Pk-66.87。  相似文献   

19.
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最新成就与机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年来在有机光致变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螺恶嗪类化合物、吡喃类化合物、俘精酸酐及其衍生物、新型二芳基乙烯和质子转移体系共五大类光致变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几个烯胺的邻硝基苯甲酰化和在酸水解中发生的重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宏  马振坤  李良助  张滂 《化学学报》1990,48(7):720-725
为了了解芳酰基化的效率和双酰基衍生物的形成, 对几个典型醛和酮的吗啉烯胺进行了邻硝基苯甲酰化的探索。丁醛和异丁醛吗啉烯胺的酰化正常, 水解分别生成55%的2-(邻硝基苯甲酰基)丁醛(2)和40%的2-(邻硝基苯甲酰基)异丁醛(3)。3-戊酮和1, 3-二甲氧基丙酮的吗啉烯胺在酰化和水解时分别生成37%和14.8%相应的β-二酮的烯醇邻硝基苯甲酸酯(4)和(5)。4和5的酸水解发生意外的1, 5-和1,3-酰基转位, 分别生成3, 5-二甲基-2, 6-双(邻硝基苯基)吡喃-4-酮(6)和2-甲氧基-2-甲氧乙酰基-1, 3-双(邻硝基苯基)-1, 3-丙二酮(7)。环戊酮和环已酮吗啉烯胺的酰化分别产生9%和34%的双酰基烯胺(9a)和(9b),逐次酸水解得到2-(邻硝基苯甲酰基)环戊酮(11a)和-环已酮(11b)。在总酰化产物的直接水解中, 11a的产率可以达到81%, 而11b只有35%。对双酰化进行了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