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L,C_4H_4N_2O_2S)和相应的稀土硝酸盐Ln(NO_3)3·n H_2O(Ln=Tb,Dy,Ho,Yb)合成了4个一维稀土配位聚合物{[Ln(L)_3(H_2O)2]·H_2O}_n(Ln=Tb,1;Dy,2;Ho,3;Yb,4),均得到单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产物的组成和结构。结构分析表明:4种晶体属于异质同晶型,同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ī。每个中心金属离子Ln(III)与5个噻二唑甲酸根中的6个羧基氧原子和2个配位水分子上的两个O原子配位,配位数为8,形成一个三角十二面配位多面体。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两个新型配位聚合物[Cu_2(OH)(H_2O)(L)_3(bpp)]_n(1),[Zn(L)_2(H_2O)(bipy)]_n(2)(HL=C_4H_4N_2O_2S,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 bpp=1,3-双(4-吡啶基)-丙烷; bipy=4,4’-联吡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测定.配合物1是双核结构,中心金属离子Cu~(2+)的配位数均为五,构成略为变形的三角双锥体;配合物2的中心金属离子Zn~(2+)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三角双锥结构.配合物1通过氢键形成了二维结构,配合物2通过分子间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形成了三维结构.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MTC,C_4H_4N_2O_2S)分别和1,3-双(4-吡啶基)-丙烷(bpp)、菲咯啉(phen)合成了2个锌配合物[Zn(MTC)_2(bpp)]_n(1)和[Zn(MTC)(phen)(H_2O)_2](MTC)(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二维网状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_1/c空间群,中心金属锌(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四面体结构。配合物2是二维层状结构,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中心金属锌(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变形的三角双锥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对EB-DNA复合体系相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无论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发生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远大于配体。  相似文献   

4.
报道邻香草醛缩乙醇胺与氯化镉形成的配合物的合成,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IR等项表征,对配体与氯化镉形成的配合物进行了激光倍频效应的测试和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CdC_(20)H_(26)N_2O_6Cl_2]·(1/2)C_2H_6O,M_r=596.76,单斜晶系,空间群:C_c,a=1.5475(3),b=1.1661(2),c=1.7295(3)nm,β=116.50(3)°,Z=4.用直接法解得结构.R=0.043,R_w=0.052.结构分析表明,镉分别与两个配体中的四个氧原子及两个氯阴离子配位形成畸变的八面体构型,这种不对称结构导致了该配合物晶体具有非线性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_(10)H_(10)N_2O_4)作为配体与碳酸钙在水中反应, 在DMF(N,N'-二甲基甲酰胺)和DMSO(二甲基亚砚)的混合溶剂中培养了单晶,其组 成为 [Ca_2(C_(10)H_8N_2O_4)_2(DMSO)_2(H_2O)_4]·2DMSO [C_(10)H_8N_2O~2- _4为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负离子]。测字了单晶的结构,该单晶为黄色,属单斜晶 系,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0634(3)nm, b=1.7035(5)nm, c=1.2183(3) nm, β=106.180(5)°, V=2.1192(10)nm!, Dc=1.412Mg·m~(-3), Z=2, F(000) =944, μ=0.534m~(-1),GOF=0.867。所测单晶是以2-卷曲在丙酸水杨酰腙羧基上 的一个氧原子作为桥联的双核钙(II)配合物,两个Ca~(2+)均处于五角双锥的七 配位环境中,锥底为配体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中的三个配位原子,以及另一2-羰基 丙酸水杨酰腙羧基上的桥联氧原子和一个水分子的配位氧原子,锥顶为一配位水和 一想位的DMSO分子,即溶剂DMSO也参也了配位,从晶胞结构看,晶体中除配位的 DMSO分子外,还有自由的DMSO溶剂分子,它们与配位水以氢键连接存在于晶格之中 ,在空间形成的二维网状结构。通过TG-DTG还测定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以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C_4H_4N_2O_2S,HL)分别与硫酸钴(CoSO_4·7H_2O)、氯化铜(CuCl_2·2H_2O)、硝酸银(AgNO_3)反应合成了3个配合物[Co(L)_2(H_2O)_4]·2H_2O(1)、[CuNa(L)_3]_n(2)和[AgL]_n(3),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进行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产物的结构。配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Co~(2+)的配位数为6,形成一个略为拉长的CoN_2O_4八面体,与理想的正八面体非常接近。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Cu~(2+)离子的配位数为4,构成变形的平面四边形结构,Na~+离子的配位数为6,构成一个略微变形的八面体结构,最终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银离子为三配位,构成变形的平面三角形构型,具有二维网状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法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配体2,3-二氢-5,6-二苯基吡嗪(C_(16)H_(14)N_2)及其硝酸银配合物AgNO_3(C_(16)H_(14)N_2)_2, 并用CAD4衍射仪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晶体学数据为, 配体C_(16)H_(14)N_2: 单斜晶系, 空间群P2_1/n, a=0.5685(3),b=0.7928(1), c=2.7261(8) nm, β=95.02(6)°, V=1.2287 nm, z=4,D_c=1.27gcm~(-3),μ=0.81cm~(-1),R=0.031, R_w=0.033; 配合物AgNO3(C_(16)H_(14)N_2)_2:单斜晶系, 空间群A2, a=0.5655(3), b=0.7771(2), c=3.0.502(5) nm, β=94.90(2)°, V=1.3355 nm, z=2, D_c=1.59gcm~(-3),μ=7.87cm~(-1), R=0.033, R_2=0.028。测定结果表明, 在C_(16)H_(14)N_2分子中, 有关键长、键角均符合相应正常值。在AgNO3(C_(16)H_(14)N_2)_2晶体中NO_3~-为双齿配体; C_(16)H_(14)N_2则因吡嗪环上苯基的空间障碍而作为单齿配体出现; Ag原子处于二重轴上, 周围由四个氧和两个氮原子组成严重扭曲的配位八面体; Ag(1)—O(1)键长为2.828, Ag(1)—O(2)为2.520, Ag(1)—N(31)为0.2399 nm. Ag的配位八面体间借公用相对两个顶点氧原子而构成无限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8.
采用普通溶液法合成了锰配位聚合物[Mn(C_(10)H_8N_2)(CHO_2)_2]_n,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和电化学分析对其进行表征.晶体结构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n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28(6)nm,b=0.8650(6)nm,c=0.9021(7)nm,β=90.304(7)°,V=0.6108(8)nm3,Z=1.Mn(Ⅱ)离子的配位多面体呈变形的八面体几何结构.配合物由配体甲酸根离子和4,4'-联吡啶桥联为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9.
胡娟  汤桦  何水样  赵建社  孙杰  刘建宁 《化学学报》2001,59(7):1158-1163
合成了4,5-二氮芴-9-酮的Cu(Ⅱ)配合物。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分子中铜(Ⅱ)分别和来自两配体的四个氮原子及两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配位,处于六配位的配位环境中,两配体基本下于同一平面,两水分子垂直于两配体所在平面,铜(Ⅱ)处于畸变八面体中心。晶体学数据:三斜晶系,P1空间群,a=0.7987(2)nm,b=1.0543(1)nm,c=0.70403(5)nm,α=91.557(8)°,β=96.711(10)°,γ=94.45(1)°.研究了配合物的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对配体和配合物振动光谱用HyperChem5.11软件包进行理论计算并与实测光谱比较,初步结果帮助解析了过渡金属配合物振动光谱。  相似文献   

10.
由联苯-2,4,4′,6-四甲酸(H_4BPTC,C_(16)H_(10)O_8)和2-4-(1H-咪唑-2-[4,5-f][1,10]菲啰啉基)苯氧乙酸(HPIMPHC,C_(21)H_(14)N_4O_3),水热合成了2种新型配位聚合物[Ag_4(BPTC)]_n(1),[Cd(PIMPHC)_2]_n(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Ag(Ⅰ)的配位数分别为4、3、2,配位构型为变形四面体、平面三角形和V型。配合物2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n;Cd(Ⅱ)的配位数为6,配位构型为变形的八面体,Cd(Ⅱ)离子间通过三齿配体PIMPHC-桥连,形成2D网状结构。用EtBr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将配体Ll(2,5-二-(3,5-二甲基吡唑-4-巯基)-1,3,4-噻二唑)和L2(3,5-二甲基吡唑)同时与Cd(NO_3)_2·4H_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配合物[Cd(L1)_2(L2)(NO_3)_2(H_2O)],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_1/m空间群,每个Cd(Ⅱ)的配位环境为扭曲的五角双锥,分别与来自配体L1和L2的一个氮原子、两个硝酸根的三个氧原子、和一个水分子配位,配体L1只用一端的氮原子和Cd(Ⅱ)离子配位,配合物形成"E"字型结构。初步研究了配合物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合成了2个新的苯并咪唑修饰的Keggin型多酸基化合物[(C_7H_6N_2)_3(H_3PMo_(12)O_(40))]·H_2O(1)和[KNa_2(C_7H_5N_2)_2(H_(2.5)Si W_(12)O_(40))_2]·6(C_7H_6N_2)(2)(C_7H_6N_2=苯并咪唑).化合物1为超分子结构,化合物2为2种碱金属钾和钠与多酸配位形成链状多酸基化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2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580(7)nm,b=1.3159(8)nm,c=1.8254(12)nm,α=84.418(10)°,β=88.958(10)°,γ=65.852(10)°,V=2.5255(3)nm3,Z=2;化合物2也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3586(9)nm,b=1.4403(10)nm,c=1.8365(13)nm,α=109.509(10)°,β=90.755(10)°,γ=114.864(10)°,V=3.0236(4)nm3,Z=1.  相似文献   

13.
Eu(DBM)_3(2,2′-bipy)的晶体结构和荧光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u(C_(15)H_(12)O_2)3(C_(10)H_3N_2).分子量M=1103.03.空间群P2_1/c,a=1.3309(4)nm.b=2.2473(5)nm,c=1.6231(1)nm,β=109.68(1)°,V=4.571(2)nm~3,Z=4,D_x=1.43 g·cm~(-3).用5590个可观察衍射点对64个非氢原子坐标和各向异性温度因子进行全矩阵最小二乘法精修。最终的偏离因子R=0.046.中心离子Eu(Ⅲ)由DBM配体的6个氧原子和2,2′-bipy的2个氮原子螫合配位,配位多面体为畸变的四方反棱柱体.利用标题化合物能发生较强荧光的特性,以Eu(Ⅲ)离子为荧光探针,77K下测定了配合物的高分辨激光激发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中Eu(Ⅲ)离子仅有一种晶格格位,~5Do→~7F_j(J=0~2)跃迁光谱和晶体结构表明中心离子具有C_1格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4.
在水-乙醇混合体系中,以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C_(10)H_(10)N_2O_4)、2,2-联吡啶(C_(10)H_8N_2,简写bipy)与Eu(NO_3)_3·4H_2O反应,首次培养出黄色单晶[Eu(C_(10)H_9N_2O_4)(C_(10)H_8N_2O_4)(H_2O)_3]·0.5bipy·3H_2O.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a=0.93392(16)nm,b=1.3100(2)nm,c=1.3895(2)nm,α=97.205(3)°,β=105.411(2)°,γ=106.364(2)°,V=15.35(2)nm~3,Z=2,μ=2.118mm~(-1),Dc=1.686Mg/m~3,F(000)=786,R=0.0116,wR=0.0507,GOF=0.995.晶体测试结果表明,该单晶结构为铕的9配位配合物,两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分别以负一价和负二价酮式和三个水分子同时参与配位;每个2-羰基丙酸水杨酰腙中的羧基氧、酰胺基中的羰基氧和C=N中的氮与Eu~(3+)配位,形成两个共边的稳定五元环,另三个配位原子则分别来自三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该配合物在空间呈扭曲的单帽四方反棱柱,而在不对称单位中还有游离的一个2,2-联吡啶分子和三个水分子,这些游离分子与配位分子之间存在大量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整个分子在空间呈三维网状结构.发光性能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5.
利用5-甲基-3-吡唑甲酸、咪唑和相应醋酸盐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中反应,得到了配合物[M(MPA)2(Im)2].2H2O(1:M=Co;2:M=Ni)(HMPA=5-甲基-3-吡唑甲酸,Im=咪唑)。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X-单晶衍射结构分析、热重分析、循环伏安等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参数如下:配合物1和2的晶体都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配合物1的晶胞参数为a=0.847 02(16)nm,b=1.461 5(3)nm,c=0.899 67(17)nm,β=101.759(6)°,V=1.090 3(4)nm3,Z=2;配合物2的晶胞参数为a=0.853 59(6)nm,b=1.451 77(9)nm,c=0.889 83(6)nm,β=102.382 0(10)°,V=1.077 04(12)nm3,Z=2。金属离子与来自2个5-甲基-3-吡唑甲酸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及2个氧原子,2个咪唑分子中的2个氮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构型。配合物中的独立结构单元[M(MPA)2(Im)2].2H2O通过2种分子间氢键(N-H…O和C-H…O)形成三维超分子。循环伏安性质测试表明配合物1和2的电解过程均为准可逆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由4-甲基-1,2,3-噻二唑-5-甲酸(HMTC,C4H4N2O2S)和菲咯啉(Phen)合成了2个铜配合物[Cu(MTC)2(H_2O)2]n(1),[Cu2(MTC)2(Phen)2(H_2O)4](MTC)2(2)。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进行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1是一维链状结构,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铜(Ⅱ)离子的配位构型是一个畸变的四方锥结构。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是一个双核结构,由2个配位水分子上的氧桥连2个铜(Ⅱ)离子形成六配位的扭曲八面体结构。用溴化乙锭荧光探针测定了配体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无论是配体还是配合物均能使EB-DNA复合体系的荧光发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且配合物的作用强度大于配体,具有刚性平面辅助配体的配合物2的作用强度又大于不加辅助配体的配合物1。  相似文献   

17.
在溶剂热条件下,由2-(4′-羧基苯基)咪唑-4,5-二羧酸(H_4L,C_(12)H_8N_2O_6),合成了4个配位聚合物{[M(H_3L)_2]·2H_2O}_n(M=Zn(1),Cd(2),Co(3)),[Cd(H_2L)(H_2O)]_n(4)。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3是异质同晶。配体失去1个质子以H_3L~-的形式通过单齿和N,O-双齿螯合的配位模式与中心金属离子配位,构成一个略有变形的八面体结构。对于配合物4来说,配体失去2个质子以H_2L~(2-)的形式分别通过单齿和N,O-双齿螯合的配位方式与Cd~(2+)配位,中心离子采取扭曲的七配位五角双锥配位模式,并且通过配体苯环上羧基氧原子的双齿桥联作用连接2个中心离子,形成四元环的双核结构;同时呈现双节点(3,6)-连接的二维拓扑网络(4.4.4)(4.4.4.4.4.4.5.6.6.6.6.6)。测定了产物的固体荧光光谱;用EtBr荧光探针法研究了配体及配合物与ct-DN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设计合成了半刚性四足配体H4L(H4L=1,1,1,1-(间羟基苯甲酸-氧甲基)甲烷),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其Cu(Ⅱ)配位聚合物[Cu(H2L)(Py)2]n(Py=吡啶),并进行了常规表征,用单晶X射线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此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943 0(7)nm,b=0.926 4(3)nm,c=2.784 9(9)nm,β=96.763(3)°,V=4.978(3)nm3,Z=4,F(000)=1 724。配合物中的金属铜离子与2个相邻1,1,1,1-(间羟基苯甲酸-羟甲基)甲烷上的羧基及2个吡啶四配位而堆积成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配体中另外两臂未参与有效配位。Platon计算表明每个晶胞的溶剂可及体积约为1.397 nm3(扣除表面原子的范德华半径),占晶胞体积的28.1%,TGA分析表明该框架在236.9℃前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二(1-苯基-3-甲基-4-三氟乙酰基吡唑啉酮-5)-(1,10菲啰啉)合钴(Ⅱ)混合配体络合物单晶, 由元素分析确定其组成为Co(C_(12)H_3F_3O_2N_2)_2·(C_(12)H_8N_2)。通过溶解性、摩尔电导, 磁性、中红外光谱、远红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研究了该化合物的有关性质。用四园单晶衍射仪, 测定了该络合物的分子及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 P2_(l/o)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0422(3) nm, b=1.6462(2) nm, c=2.0678(3) nm, β=75.86(1)°, V=3.4402(1.6) nm, Z=4, F(000)=1580, d_(calc)=1.50 g cm~(-3), d_(exp.)=1.492g cm~(-3)。经最小二乘法修正后, 最终偏差因子R=0.0716。配合物中钴的配位数为六, 分子中有四个氧来自两个双齿配体PMTFP, 两个氮原子由phen所提供。  相似文献   

20.
以1-苯基-3-甲基-4-三氟乙酰吡唑啉酮-5(HPMTFP)与二甲亚砜(DMSO)为配体,合成了Nd(PMTFP)_3·(DMSO)_2混合配体配合物.用四圆衍射仪对它的晶体及分子结构进行了研究.晶体属单斜晶体,P2_(1/n)空间群.α=21.897(4)(?),b=23.339(4)(?),c=8.958(2)(?),β=96.61(3)°.每个晶胞中有四个分子,其中钕为八配位.八个配位氧原子组成的配位多面体具有三角十二面体构型.Nd—O 平均键长为2.445(?).对配合物的红外光谱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