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师本科"化学教学论"教学改革小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克勤 《化学教育》2002,23(2):25-25
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大批合格中等师资的历史重任。“化 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这门课对师资培养的重要作用是其他学 科所不能替代的。但对这门课的学习,一般说来,学生兴趣不高,重视不够。从教师教学来 讲,由于这门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可以说是一门不太好教的课。正因 为如此,怎样搞好“化学教学论”的教学,是本专业的任课教师都在努力探讨的一个现实课 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摸索出现行“化学教学论”课教学改革的“六字”要点 。“化学教学论”课的教学,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新旧课标与教材的对比分析,在大概念的统领下,确定“合成高分子”的教学目标以及认识方式。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大概念统领单元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新冠疫情下的“防病毒口罩”为情境,在真实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展学生认识合成高分子的基本思路,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物质的量”的教学出发,分析了物质的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既而在定向结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物质的量”的教学进行了实验改革,并对教学成效进行了一定的考核与评估,最后对此次实验改革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对高师《有机化学》课教材改编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师《有机化学》课教材改编的建议鹿笃仁王道林(牡丹江师范学院化学系157011)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里存在一种“向综合性大学看齐风”和“考研热”,使高师一些课程的教学“拔高”,在知识面上向考研倾斜,深度、广度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有机化学课也存在这...  相似文献   

5.
王女  赵勇  刘兆阅 《大学化学》2023,(10):129-136
“相平衡”是物理化学的重要部分,本文以“纯物质系统相图分析”为例,介绍了围绕“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思路,致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小静  艾璐 《化学教育》2023,(19):79-87
在教学单元知识结构及承载的素养发展功能、教学现状、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单元目标及课时目标,设计每课时的教学流程,并以导引式大概念建构课“物质成分的探究”为例进行单元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基于宏观、微观、宏微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成分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进行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7.
结构化学基础课教学大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 《大学化学》1998,13(6):9-11
编者按本大纲是根据1996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召开的“结构化学教学研讨会”的讨论意见,由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起草,经1997年9月在辽宁师范大学召开的“结构化学教学研讨会”(11所高校代表与会)再次讨论、修改制定的,现予刊出,供有关高校参考和讨论。“结构化...  相似文献   

8.
教学设计要重视实验探究的作用,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从原有知识和现有知识的认知冲突中,策划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基于“姆潘巴效应”分子理论说,以“热水与冷水谁先结冰”为探究主题,以验证“姆潘巴效应”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的角度分析“姆潘巴效应”。通过将氢键理论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丰富氢键教学实践,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搭建宏观物质与微观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孙功建 《化学教育》2014,35(21):24-27
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把“课标”或“考纲”简单直接当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陈述时主体错位,对“课标”或“考纲”中“内容标准”细化不够,缺乏操作性。解决教学目标不规范的做法是以“课标”和“考纲”确定目标,将“课标”和“考纲”分解并进行教学目标确定、叙写。注意“课标”在不同教材的呈现,注意“考纲”在不同地方高考的呈现特点,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以“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为项目教学主题,拆解“自制独特风味盐”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设计”2个子任务,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完成初中化学“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核心概念的学习,形成物质分离提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思维模型,逐步建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学科大概念,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间的依存关系,提升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11.
高分子物理课程内容多、概念多、头绪多、关系多、数学推导多,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针对高分子物理课程的特点及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高分子物理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以期在有限的学时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探索《高分子物理》教学新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高分子物理》课程具有内容多、要求高、学科新、发展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等特点,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介绍了作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在教材建设方面,提出向双语和案例分析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结构与性能关系”主线,突出“柔顺性”这一重点,注重表达的方式、加强互动、结合科研、以及运用教具和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分子科学已在各个学科广泛渗透,鉴于此,《高分子物理》被设置为天津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但相对于高分子专业,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物理》课程存在着课时少、无实验环节的不足。本文介绍了作者在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物理》教学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如依据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弱化次要内容和公式推导;演示实验、实物教学、多媒体教学和问题驱动教学相结合;加强理论与应用的联系;将高分子学科史知识和人文精神融合到课堂中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思考,提出实验项目的建设应当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而实验项目的改革不应当局限在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到实验教学中。以"偏光显微镜观察聚合物的球晶"这一传统实验为例,更为有效的办法可以是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扩展实验项目内容,注重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多知识点的串联以及实验结果获取过程的思维过程培养,从而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项目转化为综合性实验项目,有力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高分子物理本科教学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高分子物理是一门物理课,其内涵为高分子物质的结构、结构演变与各层次结构单元的运动规律,而非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能"关系.这门课为解释结构与性能关系提供基础概念与理论,但不是"结构与性能"关系本身.这样的定位决定了高分子物理课不应采用系统教学法,而应当采用逻辑教学法,即从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逻辑起点)出发,沿着一条主线,依次导出、建立全部理论体系.在高分子物理中,这个逻辑起点就是长链结构,主线就是熵弹性.故该门课程应按熵弹性这条主线展开.对现行高分子物理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大多数内容均可用熵弹性的主线串起来,另外少部分内容也与熵弹性有密切关系.应根据这两点对现行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为课程各项内容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方便学生的学习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东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特点,本文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模式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深化。近年来,通过实践"巩固基础,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开展趣味性实验,推广微型化实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及完善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模式表明: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及节能减排与环保意识等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欲望,拓宽学生的思路,及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主观能动性以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分子物理课程中影响高分子链柔顺性的高分子链结构方面因素的讲授,结合不同高分子材料的用途,形象地说明了高分子链柔顺性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影响,使学生真切地了解到高分子链的柔顺性决定了高分子材料的不同用途,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避免了抽象的死记硬背,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高分子物理》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子物理》作为高分子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存在大量的概念、公式、假设等抽象的知识点。如何有效地教授高分子物理,为学生顺利进入高分子专业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成为教研人员的关注焦点。本文基于赫尔巴特提出的学习认知过程的五步骤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观点,阐述了知识的系统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新知识与背景知识的结合以及新知识的应用、教授过程的趣味性等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体现工科特色的高分子化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分子化学"是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以及材料物理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上海市精品课程.本文阐述了工科院校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的特色,关键问题和对策.同时结合作者的实践,探索了体现工科特色的高分子化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20.
高分子链的结构包括构造、构型、构象三个方面,涉及较多知识和内容.在"高分子物理"课程的教学中,将此三个概念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从不同角度考察彼此间的联系和差别,则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掌握高分子链结构.本文选取四个视角来陈述相关内容,为编写"高分子物理"教材和进行课堂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