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发现,通过真空热处理碳化硅纳米粉末可以获得巴基葱.透射电子显微镜和高分辨电子显微镜观测表明,当碳化硅完全分解时,形成空心准球状颗粒和葱状石墨颗粒;当碳化硅分解不完全时,形成碳包裹碳化硅结构,该包裹层由准同心石墨壳层构成.由实验结果知,认为平面结构是石墨的最稳定形式的传统观点是值得讨论的.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光散射学报》2015,(2):139-143
本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硝酸银的方法制得银纳米粒子,并且通过调节加入正硅酸乙酯(TEOS)的量形成不同包裹厚度的Ag@SiO2。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获得了比较均匀的银纳米颗粒,加入TEOS后,在银纳米颗粒的周围包裹了一层二氧化硅膜,形成分散性较好的Ag@SiO2纳米颗粒。通过吡啶分子来探测不同SiO2厚度的Ag@SiO2的包裹致密性以及增强效果,选出增强效果最好的Ag@SiO2作为SERS基底,并把它运用于检测农药的残留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当加入1!L的TEOS时形成的Ag@SiO2纳米颗粒包裹得均匀致密并且拉曼增强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3.
 石墨的层状结构使外来物质可进入层间,形成插入层;插入层在爆轰条件下分解后可将石墨层片推开,形成纳米石墨薄片。通过建立石墨层间化合物有限元模型,利用γ拟合法获取层间化合物的相关参数,基于Thomas-Fermi方程推导出相邻石墨层片分离时的层间作用力与层间距的函数关系;通过LS-DYNA模拟了石墨层片的分离过程,并给出石墨层间距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阐明薄片状无粘连纳米石墨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高温高压条件下石墨的再结晶与金刚石单晶的生长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再结晶石墨的形状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的规律。实验表明:从石墨向金刚石的转变,与石墨在催化剂——溶剂合金中的再结晶状态有关,类球形再结晶石墨是转变成金刚石小单元的基础。金刚石晶体的不同形态及其多样化的表面结构表明金刚石单晶的生长具有比较复杂的过程。研究了具有一定规则形状由类球形再结晶石墨晶粒组成的聚合体,这种聚合体将在适当温度压力下转变成金刚石颗粒。本研究给出了生长粗颗粒、晶形完整的金刚石单晶的原则办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优化了含水和不含水的石墨氧化物的多种结构. 当层间没有水分子时,优化的层间距在6 ?左右,小于6.5~7 ?的实验值. 反之,水石墨氧化物的层间距和实验值符合很好. 基于优化的石墨氧化物结构,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水或甲醇中的石墨氧化物. 对于不含水的石墨氧化物,水和甲醇分子不进入其层间. 而对于含水的石墨氧化物,液体分子进入层间,增大了层间距,半定量地重复了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6.
王震遐  王森  胡建刚  俞国军 《物理学报》2005,54(9):4263-4268
对由离子束辐照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产生的无定形碳纳米线(ACNWs)进行了高温退火(2400℃)处理,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发现,ACNWs体部转变成与原来MWCNTs相似 的管状石墨结构,而其封端区域的石墨晶体结构形态却与原来的MWCNTs完全不同,且变化多 端.基于实验结果,对其相变过程机理提出了一个概念性的模型. 关键词: 无定形碳纳米线 高温退火 相变 透射电子显微镜  相似文献   

7.
纳米碳管     
 碳是世界上最多的元素之一,它有多种结构。常见的一种是碳黑,木柴燃烧后产生的黑色粉末就是碳黑,它是碳原子随机排列起来的状态;另一种是石墨,就是做铅笔芯的材料,它是碳原子层状排列结构;还有一种是金刚石,它是一种晶状结构,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硬的一种;纳米碳管是由像石墨结构一样的单层碳原子卷起来成为像无缝钢管一样、又长又细的管状结构。当管状结构的直径很大时,它跟石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当它的直径很小时,就跟石墨完全不一样了,它的奇异特性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8.
纳米碳管     
碳是世界上最多的元素之一,它有多种结构。常见的一种是碳黑,木柴燃烧后产生的黑色粉末就是碳黑,它是碳原子随机排列起来的状态;另一种是石墨,就是做铅笔芯的材料,它是碳原子层状排列结构;还有一种是金刚石,它是一种晶状结构,是目前已知材料中最硬的一种;纳米碳管是由像石墨结构一样的单层碳原子卷起来成为像无缝钢管一样、又长又细的管状结构。当管状结构的直径很大时,它跟石墨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当它的直径很小时,就跟石墨完全不一样了,它的奇异特性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9.
《物理》2016,(5)
正一般制备固体表面上薄膜的方法是在固体表面涂抹一层含有固态胶体颗粒的液体膜,然后令液体蒸发而成。染料和墨水就是由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构成的典型胶体。当液体蒸发时,这些颗粒融合在一起形成薄膜。研究人员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展示新的结果:如果颗粒尺寸足够大,两种不同尺寸的颗粒会在干燥过程中分层。较小颗粒形成的层位于大颗粒层的上方。这种分层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了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在嵌Li过程中形成石墨嵌层化合物LixC6(0≤x≤1)的形成能、嵌锂平台、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弹性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嵌Li量x增加,LixC6的体系总量能逐渐降低,形成能逐渐增大,嵌Li反应逐渐变得困难;计算得到石墨的嵌Li电位逐渐降低,这与实验测得的充放电曲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石墨嵌Li导致碳层发生滑移,晶胞体积逐渐增大,当x为1时晶胞体积增大约12.75%。随着x增加,LixC的费米能态密度几乎呈现增大趋势,有利于增强电子导电性。随着x增加,平行于碳平面的杨氏模量Ea和Eb都呈现小幅下降趋势,而垂直于碳平面的杨氏模量Ec呈现大幅度增加趋势,导致石墨刚性逐渐增大,结构稳定性变差。  相似文献   

11.
房超  刘马林 《物理学报》2012,61(9):97802-097802
本文研究了球床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中包覆颗粒碳化硅层的Raman光谱. 通过分析不同制备条件下的碳化硅层断面的Raman光谱的峰位、半高全宽与强度, 明确了包覆颗粒中碳化硅层的晶相特征、密度变化和剩余应力等物性.通过分析不同密度碳化硅层一级Raman峰的同步、异步二维相关谱, 发现其LO模较TO模对于密度变化的响应更敏感. 这些结论为研究球床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包覆颗粒中碳化硅层的结构及其物性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大忠  孙官清 《物理》1998,27(5):291-293
报道了电子回旋共振等离子分解CH4-NH3制备成两种CN膜,退火后,无衬底膜裂解成不同粗细的CN纤维,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纤维类似晶须,呈树枝状.放大倍数提高至3000倍后,发现单根纤维由不同结构的团簇构成.在600℃温度下退火4h,未发现有石墨化趋势,表明纤维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颗粒体系中的结构与缺陷对于研究固-液融化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实验研究了垂直振动下单层湿颗粒在固-液融化过程中的结构与缺陷.根据实验及理论分析构建了湿颗粒体系的接触模型,量化了准二维湿颗粒体系融化过程中颗粒的结构变化.然后以颗粒为点建立Voronoi图对颗粒体系的"相"转变进行研究,并引入了局部体积分数来确定融化过程中缺陷变化的临界状态.实验结果表明,颗粒系统在团簇的边缘开始发生缺陷,并呈现链状的缺陷对向中心蔓延的现象.并且,颗粒发生缺陷时七相缺陷颗粒的局部体积分数显著减小,明显小于五相缺陷和六角相颗粒的局部体积分数.对局部体积分数的分析表明,当最小局部体积分数φ≤0.6652时发生缺陷,当φ≤0.4872时颗粒系统发生从固体到液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将碳化硅(SiC)颗粒加入到晶须浆料中,能够有效提高固相含量,提高层状结构陶瓷的致密度。通过研究SiC颗粒含量和粒径对层状结构陶瓷致密度的影响,分析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当Si C颗粒粒径为0.5μm时,致密度随颗粒比例增加而提高,晶须与颗粒的比例为3 1时达到最大值,为2.367 g·cm-3。当SiC颗粒粒径由0.5μm增加到40μm时,层状陶瓷的致密度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5.
Ar+轰击石墨表面生成碳纳米管和碳纳米多面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一种用60keV Ar+轰击石墨生成碳纳米管和纳米碳壳层多面体颗粒的方法.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指出,这些纳米多层结构物的尺寸约在20nm到0.4μm之间,碳原子层之间的距离为0.34nm.基于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建议了一个关于“组合碳多面体”的生长模型.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6.
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石墨表面的大尺度周期性图样.研究结果表明,莫尔图起源于石墨深层的缺陷,实验结果与理论完全吻合,并且第一次在实验上证明了纳米波可以穿透多层石墨而没有明显衰减.  相似文献   

17.
王震遐  胡均  王玟珉  俞国庆  阮美龄 《物理学报》1998,47(11):1853-1857
报道了一种用高序石墨在乙醇、水或乙醇 水混合溶液中超声波处理产生的碳样品.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揭示出大量具有总角度为θ0(±30℃)倍数的弯曲石墨片存在.显微镜检查表明,弯曲是通过原子晶格平面的偏转而成的.基于石墨的对称轴结构和在sp2石墨网络中类-sp3线缺陷的形成,讨论了石墨片弯曲的可能解释.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8.
 利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碳纳米管在5.5 GPa下的热稳定性问题。根据以往的研究在常压真空条件下碳纳米管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其结构在2 800 ℃以下可能并不发生变化。实验中发现,虽然在5.5 GPa压力下冷压作用后碳纳米管的微结构没有明显的改变,但在950 ℃既开始发生改变,转变成类巴基葱和类条带结构,而在1 150 ℃其结构转变成石墨结构。高压是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高压可以促使碳纳米管管结构的破裂,从而减小了它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Au/SiO2纳米复合薄膜的微结构及光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芸  张波萍  焦力实  李向阳 《物理学报》2006,55(4):2078-2083
用多靶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Au/SiO2纳米多层薄膜.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以及吸 收光谱对Au/SiO2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及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 .研究结果表明:单层Au/SiO2薄膜中Au沉积时间小于10s时,分散在SiO2< /sub>中的Au颗粒随Au的沉积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当沉积时间超过10s后,Au颗粒的尺寸几乎 不随沉积时间变化,但Au颗粒的形状由网络状结构变为薄膜状结构.[Au(t1关键词: 尺寸效应 纳米复合薄膜 吸收光谱 有效媒质理论  相似文献   

20.
唐超  吉璐  孟利军  孙立忠  张凯旺  钟建新 《物理学报》2009,58(11):7815-7820
利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和模拟退火技术分析研究了6H-SiC(0001)表面graphene的逐层生长过程及其形貌结构特点.研究表明,经过高温蒸发表面硅原子后,6H-SiC(0001)表面的碳原子能够通过自组织过程生成稳定的局部单原子层graphene结构.这种过程类似于6H-SiC(0001)表面graphene的形成,其生长和结构形貌演化主要取决于退火温度和表面碳原子的覆盖程度. 研究发现,当退火温度高于1400K时,6H-SiC(0001)表面碳原子能形成局部的单原子层graphene结构.这一转变温 关键词: graphene 碳化硅 分子动力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