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蚌埠市春节禁忌习俗主要有饮食禁忌、语言禁忌、行为禁忌和性别禁忌等四个方面,它通过口头传授及行为示范的方式得以传承,传承的原因主要是恐惧、愚昧和迷信心理的驱使、从众心理的支配和影响、依赖心理的需要和实际益处的体现。在传承过程中,这些禁忌习俗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强制性和约束性正在逐渐减弱,自愿性和选择性则在增强,其带有的迷信色彩也在逐渐减少,这与蚌埠的地理因素、城市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仓廪实而知礼仪。”初步摆脱了物质贫困的中国社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精神生活的“贫困”了。千百年来曾经给人们带来无穷诗意和价值满足的春节在物质生活水平最高的城市里已经严重衰败,变得无聊、乏味;而在相对落后的农村,春节依然红火热闹。同样是中国人,城乡之间对于春节的认同差别如此之大,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例如,农民生活方式比较传统,春节习俗与农村生活方式比较一致。再者,农民生活水平不高,春节的美食、新衣仍然具有比较突出的节日象征意义。但这些都只是表面原因。城乡春节之所以冷热迥异,其主要原因不能不归咎于城市所接受的所谓“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对传统的冲击是全方位的,这里只谈近100年来激进知识分子奉行的科学至上主义对春节习俗的侵蚀和毒害。  相似文献   

3.
汉唐是由立春节向现代春节的过渡时期。它表现为两个演进过程:其一为节庆日期由以立春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正月初一为中心;其二为单一型态的立春农事节庆逐渐过渡到复合型态的新年节庆。由此产生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4.
凉山彝族的丧葬习俗历史悠久、仪式复杂,较完整的保留了原始风貌,反映出浓厚的原始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也透射出凉山彝族的鬼神观、生活禁忌、性别意识,以及通过祭祀圈反映出社区内部的交往情况,是研究彝族民俗文化和宗教生活的活素材。  相似文献   

5.
习俗与宪政     
反思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对比英美宪政经验,认为一种有效的宪政框架必须源于本土人民的经验,必须与经过改造了的本土传统相容,宪政在文化上应该是中立的,并为各种文化提供合法空间,从而实现正式规范与社会习俗相互支持,在此条件下才能构建稳定健全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有关壮族歌谣习俗的历史文本,认为传统书写文化观照作为口承文化的壮族歌谣习俗时表现出多重话语内涵和不平等性的特征。这种视角的根源是文化在发展规律上客观存在强势文化轻视、忽视弱势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及传统书写文化在重文轻言、以文构权的思维定势下形成文化中心主义的主观局限性。由此提出应重视从口承文化的视野观照歌谣民俗,进而重新审视书写文化语境下口承文化的价值及地位。  相似文献   

7.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5):119-123
哈萨克族婚姻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色。这种习俗既是婚姻习俗也是一种婚姻制度。传统的哈萨克婚姻习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节日习俗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中国的春节尤其如此。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时春节曾专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夏历正月初一(即农历正月初一),被视为农历年的开始,即为岁首。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从腊月初八的腊祭、腊月廿三四的祭灶开始,直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结束,历时月余,除夕和正月初一是节日的高潮。  相似文献   

9.
10.
曹东波 《科技资讯》2008,(35):202-202
此次研究,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了解西方的习俗和文化、还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节日风俗,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继承和发扬,更好地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友人沟通,让中国走向世界。中西方各国间在交流中由于各自的文化特色形成相互间的碰撞而产生某些误区,要通过相互承认、理解对方文化并相互吸收,在保留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外来文化,使各国间逐渐形成多元文化,以达到相互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阐述春节习俗改变的现状和内在因素,认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符号,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情感意义。同时对年味的散淡进行解读和分析,提出中国乡土文明是否已经无法适应这个聚变的社会的问题,希望能够对继承和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浅谈彝族火把节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火把节影响广泛,历久不衰,家喻户晓。它具有彝族火崇拜的文化意蕴;反映了彝族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社会春节禁忌在很大程度上是巫术交感原理在年节庆典中为满足民众春节生活需求,尤其是趋吉避凶的心理需求而被民众享用的一种生活文化。春节禁忌因其在民众观念层面特有的约束力,以及关照对象的利益取向,在构建和维护民众节期生活秩序方面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4.
春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春节视觉符号是春节文化的重要表现载体,承载着人们辞旧迎新、求吉纳福的美好愿望,是民族凝聚力、意志力、号召力的象征符号。挖掘春节文化背后的深刻内涵,对春节视觉符号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的研究,旨在探索春节视觉符号新时代的表现形式,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春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因此而有了中国独有的“春运”景观。从文化研究角度出发来看春运,可以说,春运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媒介文化和制度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其中制度文化又是其最终根源。  相似文献   

16.
寒食清明是唐代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在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描写寒食清明节的诗篇,从中显示出寒食清明节在唐代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继承,如禁烟赐火;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发展,如上坟扫墓;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突破,如踏青游玩;还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创新,如宴游文会。  相似文献   

17.
春节登高是流行于神州各地尤其是岭南地区的节日民俗,以祈福纳祥为主要内容.东莞黄旗山作为历史上的“岭南名山”,加之在莞人心目中的独特地位,成为莞人春节登高的首选地,其民俗内涵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衍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寒食清明是唐代重要的时令节日之一 ,在唐诗中有着大量的描写寒食清明节的诗篇 ,从中显示出寒食清明节在唐代的风俗。这些风俗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继承 ,如禁烟赐火 ;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发展 ,如上坟扫墓 ;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突破 ,如踏青游玩 ;还有的是对唐以前习俗的创新 ,如宴游文会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生育习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显性形式和载体,更是由一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因子”所构建、组合而成的附着“密码”。通过透析、审视该民族文化的生育习俗这一外显性文化征象,可解读、挖掘其所隐含着的诸多内在文化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