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用弱电解质理论研究水溶液中SDS胶团的电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溶液中形成聚集态的胶团,从而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强电解质的电导行为.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胶团电离模型,即将胶团作为一种弱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电导理论来描述其溶液电导的变化规律,导出SDS胶团电离度的计算式,并得到该溶液电导实测数据的验证.  相似文献   

2.
研究对强电解质溶液粘度的影响因素,18种强电解溶液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的粘度测定结果显示,强电解质溶液的粘度和离子强度、温度倒数分别成指数关系,符合经验公式:lnη=lna+b/T+kl,且粘度和电解质的电荷强度、离子半径等相关.  相似文献   

3.
实验绘制了系列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正丁醇+正己烷+水(或CaCl2水溶液)拟三元体系相图。分别研究了正丁醇的添加比例和CaCl2水溶液的浓度对微乳区域的影响,发现随着正丁醇的相对比例逐渐增大,拟三元体系中微乳区的面积逐渐减小,表明过多增加正丁醇的量不利于微乳相的形成;发现总体上随着CaCl2水溶液摩尔浓度的增加,拟三元体系中微乳区的面积逐渐减小,表明强电解质的加入对微乳相影响较大,较高浓度的CaCl2会使部分CTAB失去表面活性而难以形成微乳液,导致微乳相区域逐渐减小。实验测定了电导率随水(或CaCl2水溶液)含量变化的规律,依据电解质理论探讨了微乳液的微观结构,并通过选择一定R0值的CaCl2微乳液与等摩尔的碳酸钠水溶液反应制备了球形纳米碳酸钙粒子。  相似文献   

4.
电解质的摩尔电导率Λm是指把含有1mol电解质的溶液置于相距单位距离的电导池的两个平行电极之间时具有的电导.摩尔电导率受溶液的浓度影响,不管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随着溶液浓度的减小,摩尔电导率增大.Λ∞m就是指溶液无限稀释时的摩尔电导率.这里的溶液是用水作溶剂,那对于纯水的Λm和Λ∞m又作何理解呢?下面以一道常见的习题的解答来谈谈笔者的看法,权作引玉之砖.该习题出自南京大学傅献彩等编的<物理化学>(下册)第5版第57页(习题18)[1].  相似文献   

5.
讨论了强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即凝固点降低、沸点升高和渗透压。以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为例,利用Gibbs-Duhem公式,推导了强电解质稀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公式,并利用Na Cl水溶液的凝固点降低实验验证了该公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电导滴定     
溶液电导的测定,可用来做酸碱滴定或沉淀滴定,以计算溶液的浓度。如在强碱溶液中,慢慢滴入强酸溶液,则OH~-渐渐减少,电导亦随之减少,至电导减至最小时,即表示OH~-已完全中和,再多加一滴酸则因H~+的生成又使电导加大。这样,假若我们在一定量的碱溶液内,慢慢的滴入酸溶液,在滴定的过程中,随时测定溶液的电导,将结果作图,用所加入的酸溶液的体积为横标,比电导为纵标,当得两个直线,这两个直线的交点,就是中和点。在实际做物理化学实验时,我们是用威斯登电桥,求溶液的电阻的,所以我们只须用威斯登电桥上的数为纵标作图即可。我们知道,为了避免电解作用或极化作用的发生,我们测电导时的电源一定要用交流电,而且因为我们要用耳机听音去找平衡点,所以  相似文献   

7.
离子締合     
离子缔合是强电解质溶液的重要性质之一,近三十年来研究证明,大多数强电解质都有缔合物存在,完全离解的只是少数,因此在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中对于离子缔合问题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除引言一节外其他部分都来自作者所著“电解质溶液理论导论”,第四章,科学出版社,1964。  相似文献   

8.
电导法是以测量欲测溶液的电导为基础的方法。溶液的电导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存在于溶液中的离子数目、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其淌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吴惠霞 《电化学》1999,5(4):406-411
合成了铈(Ⅲ)-色氨酸-咪唑和铈(Ⅲ)-苯丙氨酸-咪唑三元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摩尔电导测试、热重-差热分析及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成键特征,并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铈(Ⅲ)离子、铈(Ⅲ)与氨基酸及咪唑混合溶液、铈(Ⅲ)二元及三元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在-0.10~1.10V(vs.SCE)电位扫描范围内,两种铈(Ⅲ)三元配合物显示了安全不可逆的电子迁移过  相似文献   

10.
以稀土、邻菲咯啉、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酮为原料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反应,制备了一类新型稀土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质谱、 1H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紫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及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该配合物的化学组成:RE(PMBP)3Phen(RE=Sm3+,Eu3+,Y3+,Er3+,Gd3+),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稀土三元配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抗菌谱广。通过MTT比色法对配合物诱导癌细胞凋亡能力做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抑杀癌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13种由稀土离子(La3+、Pr3+、Nd3+、Sm3+-Yb3+和Y3+)与马来酸(C4H4O4)和邻菲咯啉(Phen)形成的三元配合物。元素分析和微量水分测定确定其组成为Ln2(C4H2O4)3(Phen)2·4H2O.研究了它们的紫外,红外吸收光谱,探讨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质及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用分解稳态极化曲线的方法,在PbO2阳极上,H2SO4和H2SO4-(NH4)2SO4溶液中得到了相应于S2O82-形成和O2发生的动态力学数据。在高于+2.25V的电位区,这两个反应的Tafel斜率都是2.303RT/βF(β=0.52~O.55),S2O82-形成的电流效率低于29%,且几乎不随阳极电位而改变。S2O82-的形成速度与溶液中硫酸离子浓度无关,而O2发生速度随硫酸离子浓度的增大稍有减慢。提出了在高电位区S2O82-形成及O2发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K2Co[Fe(CN)6〕•H2O和Co3〔Fe(CN)6]2•7H2O的热分解经过脱水、放出(CN)2和HCN或C≡N-键断裂,最终固相产物中有铁钴合金生成。CN-的多重键在加氢时断裂,生成NH3和CH4。以CN-作为加氢反应的探针,考察了C≡N-键在金属双端基间的配位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稳定的极化曲线法研究了碱溶液中氧在铂和低碳钢电极上的阳极析出过程,并研究了OH-、Cl-、CNS-、Li+、Na+和K+等离子对过程的影响。稳态的动力学数据表明,氧在上述阳极析出过程的机理符合电化学放电的规律,过程的速率由第二电子转移步骤所控制,即MOHad+OH-—→MOad+H2O+e。  相似文献   

15.
测定了二氧化铅电极上氧发生反应的交流阻抗。用曲线拟合法解析组抗谱,求得了反应电阻Rt、吸附电阻Ra、双层电容Cd、吸附电容Ca的值。认为(OH)吸+H2O→(O)吸+H3O++e-是氧发生反应的控制步骤。讨论了CdCa与OH-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碱性水溶液中获得了组分为Na4H[Cu(H2TeO6)2]·17H2O的晶体配合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单晶结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 P1-,a=0.5939(2)nm,b=0.8957(3)nm,c=1.2555(3)nm,α=98.49(2)°,β=98.98(2)°,γ=93.94(2)°,V=0.6495(3)nm3,M=913.7,Dc=2.34s/cm3,Z=1.晶体中二个畸变的TeO4(OH)2八面体与中心Cu(Ⅲ)离子螯合,构成属准D2h点群对称的CuO4平面,Cu-O键长分别为0.1830nm和0.1844nm。配合物溶液的紫外吸收光谱,于270nm和405nm处有两个强的配体至金属电荷转移谱带。  相似文献   

17.
稀土硝酸盐与穴醚(2.2)及穴醚(2.2.2)配合物的合成和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三价稀土、镧、铕和镱的硝酸盐分别与穴醚(2.2),穴醚(2.2.2)反应,合成相应的五种固体配合物,并进行了元素分析,IR,NMR,TG,DTA,电化学等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轻稀土金属β-二酮络合物催化丙烯二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以轻稀土金属β-二酮络合物为基础的催化丙烯二聚体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找出了Pr(acac)3。H2O/Et3Al2Cl3/PPh3体系,在Al/Pr为30—50、P/Pr为3—6、温度为60—80℃范围内有较高二聚活性1200—1300molC3-/mol Pr·h和二聚转化率50—60%。在RE(ac-ac)3/Et3Al2Cl3/PPh3和Pr(β-二酮)3/Et3Al2Cl3/PPh3体系中,活性顺序分别为Ce~Pr>La>Nd>Sm和六氟乙酰丙酮>乙酰丙酮>二苯二甲酰甲烷,其二聚物的组成分布为:甲基戊烯64~66%,线性烯烃24.1—26.4%。二聚选择性在77—93.3%之间。  相似文献   

19.
标题化合物K8H(BW11O39)·13H2O属立方晶系,空间群P43m,a=10.710(1)Å,V=1228.58Å3,Z=1;DO=4.39g·cm-3,Dc=4.42g·cm-3。(BW11O399-离子属于不饱和α-Keggin型结构,B原子位于O2四面体的中心。测定并研究了化合物的IR和Raman光谱性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以工业废渣铝灰与盐酸反应制取聚氯化铝的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在0.5~3N的盐酸浓度范围内,反应速度与盐酸浓度的1.5次方成正比,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48kJ/mol-H2。以某厂提供的铝灰为试样,测得动力学方程式为 dH2/dt=6.2×102·exp(-5.8×103/T)·W·CHcl1.5(m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