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体栓塞演示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昌胜  曾仁端 《物理实验》2002,22(1):44-44,48
利用自制实验装置直观地演示了水在细管中流动,若有气泡存在时产生的气体栓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玻璃罩内放一个充气不多的气球(图1),球皮是否受到球内气体的压强?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抽气的过程中会看到什么现象?”这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1—2》(2004年12月第1版)“气体”一节里的演示实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在“气体的压强”一节里也有此演示实验.在抽气的过程中可看到气球不断地膨胀,这说明球内的气体确实对球皮具有由内向外的压强.  相似文献   

3.
图1所示是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演示器材,用于演示: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玻璃筒各端口都用橡皮膜封住,无法与外界大气压相通.当将实验器材置于水槽中时,玻璃筒内的密闭气体由于橡皮膜向内凹陷而被压缩,导致内部气体压强增大,影响橡皮膜向内凹陷的程度,从而影响了实验的直观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爱生  佟岩 《物理通报》2006,(11):56-57
学生对液体静压强的大小,只与液体深度与密度有关,而与液体质量多少、不同形状无关,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加之,现行教科书中,液体压强公式是通过建立抽象的理想液柱模型后,理论推导得出,初中学生受知识储备和心理水平发展的限制,对这样呈现知识的方式不太适应,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从而成为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分化点,因而倍受一线教师的关注,许多教师都体会和认识到增加这一演示实验是很有必要的,也为此做了很多的尝试,努力研制过一些实验装置.但这些装置虽各有千秋,却都存在一个严重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液体内部压强的演示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汉卿 《物理实验》2003,23(4):33-34
介绍了一个可以分别演示液体中不同方向、不同深度,不同密度的压强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6.
“浮力产生原因”的演示实验教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陈炳麟 《物理实验》2001,21(10):29-29
介绍了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浮力产生原因”的演示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7.
周晋 《物理通报》2001,(9):9-10
气体的压强在高中物理热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难点.正确理解压强的物理意义,熟练掌握计算封闭气体压强的方法是进一步学习气体实验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础.教学中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就能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扫清一大障碍.  相似文献   

8.
设计和制作了空气常见有害气体的监测演示实验系统,介绍了有害气体实时监测的原理和过程.实验结果表明:监测结果迅速、准确,并提供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和报警系统.  相似文献   

9.
要搞清气体压强的两种说法(我们把初中和高中书上的定义分别称作“重量说”与“碰撞说”)的内在联系,是一般高中生力所不及,况且这牵涉到对气体压强与大气压的形成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气体在极高压强下不再遵从玻意耳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而代之以 Levitt建议的两个经验公式 p= CeB/V及=V0+αpT.根据这两个经验公式,我们计算了在极高压强下气体的各种热力学性质,讨论了它们随压强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并且与理想气体和范德瓦耳斯气体的情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12.
江南  曹则贤 《物理》2011,40(11):737-741
有许多种方法可用于在大气中产生等离子体射流,冷等离子体(离子温度在室温附近)射流即是其中的一种.近年来,人们发现氦气或其它惰性气体通过毛细管介质阻挡放电形成的冷等离子体射流具有类似子弹的传输特性,在有机材料表面改性、等离子体医学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通过专门设计的一系列实验,我们逐渐揭示了其产生机理,并深入研究了传输特性.文章简要介绍近年来我们所做的有关大气压冷等离子体的实验过程以及获得的一些重要结论.在对这种等离子体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作者还开发了一种新装置,该装置的最大特点是既利用了氦气在辅助放电方面的特性,又不消耗这种昂贵的资源;并且它还特别适合于在臭氧层修复、等离子体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14.
The described plasma source is based on the RF torch discharge. The powered RF electrode of the torch discharge plasma source is made from the thin metal pipe with an inner diameter of 1–2 mm and with a length of several cm. The working gas (argon pure or with an admixture of reactive components) flows through the RF electrode as the nozzle. The electrode is connected through the matching unit to the RF generator of the frequency of 13.56 MHz.The advantage of this described plasma source consists in the fact that the torch discharge remains stable up to the atmospherical pressure of the working gas even in the liquid environments. Up to now the torch discharge has been used only for treatment in liquid environment only for archaeological artefacts. For further applic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additional study of this phenomenon. While in previous papers we presented a measurement of different temperatures from spectra emitted by plasma, there is drawn attention to equiintensity maps inside the nozzle.  相似文献   

15.
16.
新型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结构。入射主频为2 450 MHz,基于HFSS软件对其进行了仿真研究。在仿真过程中,对该结构的各个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得出对场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探针的使用对腔内场分布有很大影响。根据优化参数对微波等离子体炬进行了仿真模拟,在等离子体发生腔产生了高幅值的电场强度,品质因数达到2×104,可以在大气压下激发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17.
一种大气压放电氦等离子体射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南  曹则贤 《物理学报》2010,59(5):3324-3330
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射流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其形成机理仍不甚清楚.为此,本文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与其他采用高速CCD进行的研究不同,本文研究的主要手段是两个带有狭缝的光电倍增管,数码相机和电学测量.虽然这些实验条件相对比较简陋,但是本文仍然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探讨了等离子体射流的形成机理,传输特性,以及影响等离子体射流长度的实验参数,并发现了“电荷溢流”现象.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电晕放电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电荷溢流  相似文献   

18.
大气压下多脉冲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艳辉  王德真 《物理学报》2005,54(3):1295-1300
基于一维流体力学模型,数值计算研究了大气压下氦气中多脉冲均匀介质阻挡放电的形成原因和性质,分析讨论了所加电压频率、幅值及介质板性质等对多脉冲均匀放电的影响. 模拟结果显示,当放电间隙较小时,由于介质表面积累电荷增加,感应电场增强,在外加电压的每半个周期内,可以形成多个放电脉冲,这些脉冲相应于等时间间隔的分立击穿. 放电间隙越窄,半个周期内形成的脉冲数目越多. 所加电压频率和幅值的变化不仅影响脉冲的幅度,同时也使放电脉冲的数目发生变化,而介质层厚度及介电常数的变化对放电脉冲数目没有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大气压均匀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 数值模拟 等离子体  相似文献   

19.
利用注射器探究大气压强大小的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为此,采用塑料吸盘吸附玻璃板上并在吸盘下附加重物的方法来探究大气压强的大小。改进后的实验能够直观地演示出大气压强的大小,操作简便、易行,便于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