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从数学课堂教育中学生参与的内容、参与的方式以及如何鼓动学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三个方面探讨提高学生在课堂教育中的参与度,并且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2.
2011年10月湖北省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12月8日麻城市举行了课内比教学优质课大赛,笔者有幸全程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几天来,课堂上激烈的课堂讨论仍历历在目,课后评委的精彩点评仍记忆犹新.让人欣慰的是,自课改以来,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活动"为载体,"课堂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改革也如火如荼.教学没有模式,课堂也没有模式,模式永远是别人的,高效与否主要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接受,教学效果是否好.那么初中数学如何实施高效课堂呢?首先,教师要加强研究性学习,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已的素质,全面完善和发展自已,这是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参与、我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在快乐中学好数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斯丁格勒教授指出":提高教学工作质  相似文献   

4.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众所周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那么教师要怎样设计提问,才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课堂上充分体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  相似文献   

5.
许昌满 《中学数学》2012,(11):68-70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的体操",它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尤其是理性思维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教师应不断的追求简单、自然、合理的数学课堂,即数学课堂应着跟于把握数学知识本质和知识发展主线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及认知规律上,简单、自然的提出问题;自然、合理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简洁、明了的总结问题,使数学课堂"水到渠成"的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切教育因素如果不通过学生的参与消化就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关键在于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参与欲望和热情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动力之源,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就能创造出教育的辉煌.对于数学教学来说,让学生  相似文献   

7.
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本人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立足课堂,通过课堂45分钟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展提高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数学课堂习题时把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让学生主动、  相似文献   

8.
经常参加听课,往往有种感觉:授课教师为了表现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常对教学过程及每一问题都一一作了精心设计安排,让学生都掉进了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无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主体参与成了虚假的被动配合,独立思考成了"牵引着赶路"在2007年4月宁波数学高级研修班上,有幸也参加了此会议,东北师范大学史宁中校长的报告中有一句话:老师,上课时不要表现得太聪明,才能让学生显得更聪明.让我感慨不已:在新课程积极创导学生主体参与、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中,老师是否可以抛弃一些虚假的"聪明",放下一点架子,在上课中表现得"愚钝"一些,参与到课堂学生的学习讨论之中呢?  相似文献   

9.
如何继续保持课堂上情境研讨的参与度,进行主动有效的学习真是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通过设置怎样的课堂情境才能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自学经验,并让学生的经验在课堂上"运动"起来,从而进行改造、整合和发展?又如何串联或并联各种情境,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更长时间地参与进来?都是值得我们一一思考与认真实践的.下面结合笔者在《矩形的识别》的课堂情境创设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陈芳 《中学数学》2020,(6):64-65
初中数学课堂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仅考查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说题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说题过程中,不仅锻炼其数学语言表达与组织能力,还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将数学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灵活与宽松,从而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说题教学,教师能让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到锻炼与提升,为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本文以实际教学案例进行通过说题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提问一般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有关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富有启发性、探索性、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以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课堂教学活动互动、轻松、高效.  相似文献   

12.
被誉为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代表的十八世纪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教给我,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学会.”要使学生真正地获得知识、发展智能、提高素质,就要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而教师应更多地扮演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由于数学学习主要表现为理解性的学习,因而,教师的讲解代替不了学生的主动思考,他人的认识也取代不了自己的理解.笔者以“数列极限复习课”中引导并组织学生参与到对一道“陈题”进行改编的实践探索,说明如何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来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1.引言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生潜能的激发与培养也应该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中.课堂上尽量做到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表达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把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课堂因学生而精彩",就是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上课变得轻松和快乐.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开心,学生不仅通过交流开拓了自己固有的思维空间,开阔了眼界,而且让学生的情操得以陶冶.  相似文献   

14.
宋海永 《中学数学》2012,(13):60-61
今年新学期初,我校全面推进"生本理念下的高效课堂",通过学习理论、校际交流、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生本教育"的美妙,产生要把"心里话"写出来与大家共享的冲动. 一、倾听学生,智慧捕捉亮点 生本理念下的课堂,要求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我们既要有魄力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发言,也要有能力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自我校与以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带领的深度教学实验联盟合作开展深度教学研究课题以来,这是我写的第二篇论文,第一篇《“深度教学”理论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实践——以圆的一般方程为例》已经在杂志发表,故有关“深度教学”以及深度教学追求的“发展性课堂”等方面的理论便不在此赘述.总结性地说就是在教师深度挖掘知识结构及价值(课标、教材、教参)之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以期创设这样的“发展性”课堂: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从而获得一种意义感;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有强烈的自我感;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包括知识和价值),有效能感.  相似文献   

16.
1 背景 数学课程改革已全面推进,"做数学"的过程更是不断深入加强,有效的课堂教学探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而教学过程又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展示自我,自然是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也是课堂出现"亮点"的最佳契机.  相似文献   

17.
“依托课堂思考”是提升学生学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开放的课堂”是提升学生学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在初三数学专题复习中,教师要基于起点教学,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理顺节点,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力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学力.  相似文献   

18.
施冬梅 《数学之友》2023,(23):8-9+12
优质、高效的课堂交流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拥有“交流意识”,努力为学生营造活泼、自由的学习生态,让学生真正体会学习是自主参与、自我建构、自我发展的活动,从而促进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科素养,有助于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课堂导入作为教学过程的步骤之一,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中,教师创设合理且有效的情境,使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兴趣,并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动机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课堂导入精彩与否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检验.  相似文献   

20.
优化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 参与课堂活动,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必将促 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顶制的形成.下面,结合 自己的教学实践,谈我在这方面的初浅的做法 和体会. 一、还学生以宽松的课堂,精心策划,激 活课堂.   精心策划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广泛性、 深刻性,将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 能动的参入过程,使学生对知识能够主动去探 求、去应用、去完善,从而能够主动地发展. 1.激发求知欲 在课堂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