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药物甲氧苄氨嘧啶分子模板聚合物结合作用及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分子自组装印迹技术合成了对甲氧苄氨嘧啶有高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受体.通过Scatchard分析、1HNMR和紫外光谱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选择结合特性.结果表明,模板聚合物主要形成一类等价结合位点,通过协同氢键作用专一地结合模板底物,其离解常数为2.22×10-4mol/L.底物的选择性结合实验表明,这种聚合物对甲氧苄氨嘧啶呈现高的选择性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对-特辛基酚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制备了对-特辛基酚表面印迹聚合物.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光谱以及红外光谱对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通过平衡吸附实验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对-特辛基酚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良好的选择性,其最大吸附量Qmax约为86.12mg/g.  相似文献   

3.
在硅胶表面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酰胺(MAM)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在甲醇/水体系中制备了DMP印迹聚合物。采用紫外光谱法(UV)研究单体与模板间的相互作用,红外光谱分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特征。用平衡吸附实验方法研究聚合物对DMP的结合性能,Scatchard法分析聚合物的吸附解离常数(Kd)和最大表观吸附容量(Qmax)。对不同底物的选择性实验表明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亲和性和选择性。将MIP用作固相萃取(SPE)柱填料,对环境水样中的DMP进行富集试验,回收率为90.28-95.2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52-7.61%。  相似文献   

4.
采用分子印迹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对内分泌干扰物雌酮具有高选择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动力学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聚合反应条件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和识别性能有重要影响,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摩尔比为1:3:6,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子印迹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对内分泌干扰物雌酮具有高选择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动力学和选择性实验结果表明,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和吸附速率,对模板分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聚合反应条件对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和识别性能有重要影响,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摩尔比为1:3:6,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6.
以5,7-二羟基黄酮为模板分子,用沉淀聚合法合成印迹聚合物,采用紫外光谱法测定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吸附量。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模板分子浓度增加,吸附趋于饱和;当浓度恒定,吸附时间达到40min时吸附基本达到平衡。制备的印迹聚合物对5,7-二羟基黄酮的吸附量为1.941μmol/g,存在特异性吸附。  相似文献   

7.
以苏丹红Ⅰ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通过沉淀聚合法合成了高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性能,采用紫外光谱(UV)和核磁共振氢谱(1 H NMR)法研究了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实验结果表明: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之间的作用为分子间氢键;红外(IR)光谱研究进一步表明,印迹聚合物通过非共价氢键作用特异性地识别模板分子。  相似文献   

8.
以氧化石墨烯为载体,异丙隆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和热重分析仪对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动态平衡结合法研究了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吸附动力学,相关系数(R2)为0.999 7;与非分子印迹聚合物相比,制备的印迹材料表现出高吸附效率和快速的吸附动力学;选择性吸附试验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异丙隆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吸附。  相似文献   

9.
本体聚合法制备2-氯酚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性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本体聚合法,以2-氯酚为模板分子,4-乙烯吡啶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系列分子印迹聚合物,并通过选择性实验和静态吸附实验对聚合物的选择性及吸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当以甲苯作为致孔剂,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摩尔比为2:1时,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印迹因子为1.71,亲和位点总数Bmax为0.1137 mmol/g,具有最优的选择性和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以氨基化修饰的SiO_2为内核,人工合成色素赤藓红为模板,甲醇/水为溶剂,4-乙烯基吡啶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表面印迹技术,制备核-壳型赤藓红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通过动力学吸附、等温饱和吸附和实际样品加标实验对其吸附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核-壳型赤藓红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较快的吸附能力,在15min左右达到吸附平衡,有较好的吸附容量,能够从复杂的食品样品中选择性吸附模板,且回收可达85%。  相似文献   

11.
以萘乙酸为虚拟模板,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用表面聚合-牺牲硅胶法合成了孔状结构的萘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N2吸附实验对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运用理论化学计算探讨了功能单体的筛选方法;利用平衡吸附法考察了印迹材料对海水中萘、蒽、菲化合物选择识别特性.实验表明: 以α-萘乙酸分子为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对萘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另外,由于α-萘乙酸分子中羧基的存在,使得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印迹空穴又与菲的体积大小相匹配,所以也表现出对菲的独特吸附能力.制备的印迹材料可望用于海水中2~3环多环芳烃的选择性吸附与富集.  相似文献   

12.
发光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组胺的识别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组胺为模板分子,α-甲基丙烯酸为共功能单体,锌原卟啉为荧光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新的发光性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振荡吸附后检测悬浊液荧光和柱吸附后检测流出液中组胺紫外光谱的变化,对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与组胺的结合特性进行了对比.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识别选择性优于非印迹聚合物.  相似文献   

13.
手性药物(S)-布洛芬氢键自组装印迹聚合物识别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含有单一结合基团的手性药物(S)-布洛芬作为模板分子,制备了系列印迹聚合物.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印迹及识别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分别通过形成蓝移氢键和红移氢键完成预组装过程和再识别吸附过程,且形成了主客体配比为1∶1的配合物.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吸附,特异性吸附容量为37.92μmol/g,印迹指数为3.06,且印迹聚合物内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对其特异性吸附性能具有显著影响.由手性分离实验考察了印迹聚合物的拆分性能,其对(R)-布洛芬的分离因子为1.79.  相似文献   

14.
以2-异戊基环戊酮为虚拟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了粒径20~50 μm的分子印迹微球。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分子印迹微球的表面化学特征及粒径分布,测试了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性能及吸附选择性。 考察了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玫瑰醚的应用效能。 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玫瑰醚的吸附可在25 min达到平衡,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一级动力学模型更适合描述其吸附动力学行为。 Freundlich模型最适合描述MIPs对玫瑰醚的等温吸附行为,聚合物材料最大的印迹位点数目为149.3 μmol/g。 聚合物对玫瑰醚的平均吸附能为166 kJ/mol,表明主要为化学吸附。 虚拟模板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的选择因子相对于香叶醇和香茅醇分别为3.710和5.636,且对含玫瑰醚的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仍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能力(竞争吸附量为18.02 mg/g)。 在优化洗涤(1 mL乙腈+1 mL乙腈和水混合溶剂(体积比9.5:0.5)+2 mL乙腈、甲醇和水混合溶剂(体积比8:1:2)和洗脱(3 mL甲醇和醋酸混合溶剂(体积比9:1))条件下,通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可实现玫瑰醚的有效分离和富集,回收率为96.23%。  相似文献   

15.
以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蛋白为模板分子,以聚苯乙烯微球为基质,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法制备了SEB分子印迹聚合物.利用平衡吸附试验分析了SEB聚合物对目标蛋白的吸附能力及对类似底物的选择性;分析了该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其形貌特征和颗粒尺寸.结果表明,经Scatchard模型分析求得的标题聚合物的最大表观结合量Qmax为3.23mg/g;所制备的SEB分子印迹聚合物呈微球形,粒径约为12μm,对SEB蛋白具有较好的吸附性和特异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盐酸雷尼替丁分子模板聚合物的分子识别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对药物雷尼替丁有高度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通过Scatchard方程和紫外光谱分析研究了模板聚合物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其结合位点的解离常数为Kd=2.679×10-3mol/L。底物的选择性结合实验表明,其模板聚合物对盐酸雷尼替丁有较大的吸附性和高度的选择性及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以芹菜素为模板合成了其分子印迹聚合物,并优化了合成条件。采用平衡结合实验考察了印迹聚合物对底物的吸附性能与选择性,并对聚合物的印迹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2-乙烯基吡啶(2-Vpy)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四氢呋喃(THF)为致孔剂,且当n(API):n(2-Vpy):n(EDMA)=1:8:40,反应温度为60℃时,所得的芹菜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底物具有高吸附性能和选择性识别能力;Scatchard分析表明,在研究的浓度范围内,聚合物中形成了对模板分子有不同亲和力的两类结合位点;芹菜素印迹聚合物的印迹效率为47.9%。  相似文献   

18.
在乙醇溶液中,以Cu(Ⅱ)为模板分子,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为交联剂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铜离子印迹聚合物(Cu~(2+)-IIP),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初始浓度、pH值等因素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室温条件下,在pH=6,90min吸附达到平衡,其最大吸附量为1.42mmol/g;与非印迹聚合物相比,印迹聚合物有较大的吸附量及较好的选择性。因此,印迹聚合物在固相萃取、水处理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以Pb2+为模板,壳聚糖为单体,硅胶为载体,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为偶联剂,利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Pb2+ 印迹聚合物.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紫外光谱法、扫描电镜对Pb2+ 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考察了吸附酸度、吸附剂用量、静置时间等对聚合物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在混合溶液中对Pb2+ 的选择性,比较了印迹和非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容量;并提出了印迹聚合物的印迹吸附机理.在最佳吸附酸度pH=4.5时,0.3 g 吸附剂吸附5 h达到平衡,Pb2+印迹聚合物对模板离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其饱和吸附容量是非印迹聚合物的2倍.  相似文献   

20.
以卡维地洛药物分子为模板,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紫外光引发聚合的分子印迹技术,成功制备出卡维地洛分子印迹聚合物。用热重分析、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通过Scatchard方程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对模板分子的结合特性。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印迹聚合物存在一类等价的结合位点,并计算出印迹聚合物与模板分子的平衡离解常数为0.5642 mmol/L,最大表观吸附量为97.44μmol/g,为理论值的63.53%。对不同底物的结合实验表明,该聚合物对卡维地洛具有优良的吸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