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了CAB-O-SIL在290.7K和304.2K时自水和1mol/LNaCl溶液中吸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X100)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NaCl的存在也使吸附量增加。运用生成表面胶团的吸附理论处理了实验结果,求得了表面胶团化的平衡常数、表面胶团的平均聚集数、临界表面胶团浓度和表面胶团化的标准热力学函数。实验表明,随TX100浓度的增大,CAB-O-SIL悬浮液稳定性出现不规则的变化。加入NaCl的效应是使悬浮液的稳定性下降和促进表面胶团的形成。结合吸附研究结果,提出了一个涉及表面胶团的颗粒相互作用模型,合理地解释了悬浮液稳定性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CAB-O-SIL在290.7K和304.2K时自水和1mol/LNaCl溶液中吸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TX100)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NaCl的存在也使吸附量增加,运用生成表面胶团的吸附理论处理了实验结果,求得了表面胶团化的平衡常数,表面胶团的平均聚集数,临界表面胶团浓度和表面胶团化的标准热力学函数,实验表明,随TX100浓度的增大,CAB-  相似文献   

3.
阮科  赵振国  马季铭 《化学通报》2001,64(11):701-706
介绍了吸附胶团的结构特点、影响吸附胶团催化的一些因素和在固体表面上的固定化表面活性剂体系的催化作用。吸附胶团是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形成的缔合结构,它可以是吸附单层、双层、半球形、球形等。吸附胶团和利用接枝等技术在固体表面形成的不溶性表面活性剂体系,在一定条件下,可对某些反应起催化作用,有利于提高反应产率并使反应产物分离变得容易,这将使胶团催化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溴化十二烷基吡啶(DPB)的吸附和表面胶团化对二氧化硅(CAB-O-SIL)悬浮液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加入电解质的效应.结果表明:DPB在CAB-O-SIL上的吸附等温线呈双平台(或LS)型,溴化钠(0.1mol/L)的存在使吸附等温线向低浓区移动,第二平台的饱和吸附量增大,但基本不影响第一平台的吸附量,这些结果都与涉及形成表面胶团的二步吸附模型相符.当DPB浓度很低时,CAB-O-SIL悬浮液的稳定性随DPB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当DPB浓度增至smc(临界表面胶团浓度)附近时,悬浮液稳定性急剧提高.NaBr的存在,并不影响上述悬浮液稳定性规律.利用表面活性剂的二步吸附和颗粒相互作用模型,并结合DPB吸附等温线的研究结果,可以合理地解释CAB-O-SIL悬浮液稳定性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5.
朱瑶  石洪涛  黄建滨  何煦 《化学学报》2001,59(6):913-917
研究了以癸烷为油相的十一烯酸癸胺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水的加溶作用。结果表明此体系在一定组成范围内可以形成均匀透明的反胶团或反相微乳液。升高温度和添加酸、碱、盐可以使形成反胶团或反相微乳的组成范围扩大。在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中加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特别是负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也有类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物理化学学报》1992,8(2):153-155
根据两阶段吸附模型~[1], 导出了两常数及一常数吸附等温线公式。不仅可以方便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数据, 而且具有预示能力。对于显示LS型等温线的体系只需测定第一平台处和饱和的吸附量即可给出整个的吸附等温线。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反电性固体上的吸附, 可自一个化合物的吸附预示出一系列同系物在同一吸附剂上的吸附等温线。  相似文献   

7.
赵振国  顾惕人 《化学学报》1987,45(7):645-650
测定了15℃和30℃时炭黑自水和环己烷中吸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和Triton X-305的等温线;计算了吸附过程的标准热力学函数;测定了石墨/水/环己烷和石墨/水/空气的接触角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 分析所得结果,可得结论:在炭黑/水或石墨/水界面上,Triton型表面活性分子形成单分子吸附层,分子以憎水的iso-C8H17C6H4基团附着在表面,而以亲水的聚氧乙烯链伸入水相的方式取向;在炭黑/环已烷或石墨/环己烷界面上,分子是通过聚氧乙烯链吸附到表面上的,当浓度增加时分子在表面可能通过聚氧乙烯链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聚集,即可能形成表面反式胶团。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四种氧杂氟表面活性剂及其与同电性直链碳氢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考察了混合体系中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现象.在吸附层中分子间有明显的互疏作用,在溶液中倾向于各自形成胶团.还讨论了反离子结合度不同对理想混合胶团的组成及cmc的计算的影响,提出了一般的计算式.实验测得这些氧杂氟表面活性剂有较低的胶团反离子结合度.  相似文献   

9.
张兰辉  朱步瑶  赵国玺 《化学学报》1992,50(11):1041-1045
研究了四种氧杂氟表面活性及其与同电性直链碳氢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的表面活性;考察了混合体系中的表面吸附和胶团形成现象.在吸附层中分子间有明显的互疏作用,在溶液中倾向于各自形成胶团.还讨论了反离子结合度不同对理想混合胶团的组成CMC的计算的影响,提出了一般的计算式,实验测得这些氧杂氟表面活性剂有较低的胶团反离子结合度.  相似文献   

10.
反胶团相转移法提纯酵母脂肪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胶团相转移法是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它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有机溶剂中自发形成的反向胶团(反胶团),在一定条件下将水溶性蛋白质分子增溶进反胶团的极性核(水池)中,再创造条件将蛋白质抽提至另一水相,实现蛋白质的相转移,达到分离和提纯蛋白质的目的[1].反胶团中的蛋白质分子受到周围水分子和表面活性剂极性头的保护,仍保持一定的活性,甚至表现出超活性[2].由于蛋白质增溶于反胶团与蛋白质所带电荷及反胶团内表面电荷间的静电作用及反胶团的大小有关[3~5],因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水溶液的PH值及离子强度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癸基甲基亚砜在水溶液/炭黑界面上的吸附及温度、加盐(Nacl)、加酸(HCl)对吸附的影响.吸附等温线呈完整的双平台形式.第一平台吸附量~6μmol·m~(-2);第二平台吸附量,即极限吸附量,为42—48μmol·m~(-2).随着吸附增加,炭黑/水溶液接触角下降,润湿性,悬浮性改善.应用两阶段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线通用公式可以对实验结果作定性和定量的解释.提供了吸附热力学数据.指示吸附第二阶段是与体相中表面活性剂胶团化作用相似的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癸基甲基亚砜在水溶液/炭黑界面上的吸附及温度、加盐(Nacl)、加酸(HCl)对吸附的影响.吸附等温线呈完整的双平台形式. 第一平台吸附量~6 μmol·m~(-2); 第二平台吸附量,即极限吸附量, 为42—48 μmol·m~(-2). 随着吸附增加, 炭黑/水溶液接触角下降, 润湿性, 悬浮性改善.应用两阶段吸附模型和吸附等温线通用公式可以对实验结果作定性和定量的解释. 提供了吸附热力学数据. 指示吸附第二阶段是与体相中表面活性剂胶团化作用相似的熵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助表面活性剂正己醇存在下, 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EOx-C12•2Br(x=1, 2, 3)在正庚烷中形成了反胶团. 以碘光谱法测定了临界反胶团浓度(cmch), 该值小于它们在水中形成正胶团时的临界浓度(cmcaq), 但两者随x的变化规律一致, 均呈单调增长. 反胶团饱和增溶水量随x增加或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赵剑曦  戴闽光 《化学学报》1999,57(12):1298-1305
实验测得C~1~2TAB在PS胶乳粒子表面的吸附等温线呈L型的二阶段吸附特征,这表明初始的C~1~2TA^+离子是将其季铵正电性头基吸引在PS链的负电性硫酸根端基上,并将碳氢链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吸附在PS链上。结合光子相关谱测得胶乳粒子流体力学半径R~H的变化,表明第I阶段围绕着这些初始吸附位的聚集吸附,产生平均聚集数为4.0的松散小聚集体,此时对应的浓度c/cmc=0.32是文献通常所指的临界表面胶团浓度csmc。其后的进一步聚集吸附最终生成了附着在PS链端基处且平均聚集数为19.5的球形吸附胶团。这一饱和吸附的结果增加了胶乳粒子在水溶液中的分散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芳香反离子与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敏  黄建滨  肖进新  何煦   《化学学报》2000,58(11):1358-1364
用紫外吸收光谱的方法研究了多种芳香反离子与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对芳香反离子的吸收光谱有着显著不同的影响,芳香反离子结构的细微变化可导致光谱特性显著不同。这被解释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胶团与芳香环之间的阳离子-π相互作用。阳离子-π相互作用需要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芳香反离子具有合适的相对位置与距离。通过测定各混合体系的吸附量证明,不同的芳香反离子在胶团表面有不同的排列方式。NMR的实验结果支持了上述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合成了含酰胺基团和不含酰胺基团的两类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测定了其表面活性参数,研究了酰胺基团对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和聚集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酰胺基团提高了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降低了胶团聚集数,增强了胶团微极性,增大了表面活性剂的饱和吸附量。  相似文献   

17.
(1)测定了15℃和30℃时炭黑自水和环己烷中吸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Triton X-305的等温线;(2)计算了吸附过程的标准热力学函数△G~0、AH~0和△S~0;(3)测定了石墨/水/环己烷和石墨/水/空气的接触角与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关系.分析所得结果,可得结论:在炭黑/水或石墨/水界面上,Triton型表面活性分子形成单分子吸附层,分子以憎水的iso-C_8H_(17)C_6H_4基团附着在表面,而以亲水的聚氧乙烯链伸入水相的方式取向;在炭黑/环己烷或石墨/环己烷界面上,分子是通过聚氧乙烯链吸附到表面上的,当浓度增加时分子在表面上可能通过聚氧乙烯链间的相互作用而发生聚集,即可能形成表面反式胶团.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2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SDBS)、3种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TTAB、DTAB)和2种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12-3-12、12-4-12)修饰碳糊电极。通过原子力显微镜、接触角以及分析物在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情况,推测在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季铵盐型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TTAB、12-3-12和12-4-12在碳糊电极表面形成了圆柱形的表面胶团,而DTAB和SDS可能是饱和单分子层吸附。以BPA为分析物,研究了表面活性剂修饰电极对BPA的电化学增敏机理,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对双酚A(BPA)的电化学增敏作用主要是因为表面胶团对BPA的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和BPA间的阳离子-π作用是表面胶团增溶BP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C12-s-C12•2Br在正庚烷中反胶团形成及增溶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助表面活性剂正己醇存在下, 季铵盐Gemini表面活性剂C12-s-C12•2Br(s=2、3、4、5、6、8、12)在正庚烷中形成了反胶团. 以水增溶法测定了临界反胶团浓度cmcw, 这些cmcw均分别小于它们在水中生成正胶团的临界浓度cmcaq. cmcw随s的变化规律与cmcaq随s的变化规律类似, 在s=4时出现极大值. 由水增溶法和电导法获得的反胶团饱和增溶水量(mw或mc)约在s=5时出现最大值. 这些现象被归结为联接链构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AEOT/异辛烷/水反胶团体系对血红蛋白的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Riet等报道以反胶团技术提取蛋白质以来,有关反胶团技术提取生物活性物质的报道较多,但研究对象多为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及酶.由表面活性剂丁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磺酸钠(AOT)形成的反胶团体系水含量W0,有机相中水的摩尔浓度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浓度之比)较小,提取率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