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场岩屑核磁共振分析技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现场岩屑油层物理参数定量分析的方法. 在室内实 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核磁共振岩屑分析与核磁共振岩心分析的异同,对现场核磁共振岩屑分析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岩屑孔隙度、渗透率等重 要油层物理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李国栋 《物理》1995,24(12):734-738
核磁共振在当前有着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文中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核磁共振发现的历史背景和经过,以及相关磁共振的发现,指出了核磁共振的特点、主要进展和多方面的应用,阐述了从核磁共振谱发展到核磁共振成像的重要意义及这种成像的特点;最后对核磁共振的发展作了若干展望。  相似文献   

3.
核磁共振成像现今已经成为临床神经影像的常规工具.在诊断、评估和监测中风从急性到慢性的各个阶段的脑组织的变化过程中,核磁共振成像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该综述提供了多种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的描述,以及选择性地展示了作者在美国亨利福特医院神经科核磁共振成像实验室所获得的大白鼠栓塞中风模型的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王峰  辛瑞平  廖红波 《物理实验》2012,(3):29-32,36
基于核磁共振的经典理论——Bloch方程,运用Matlab程序对核磁共振实验的各个环节(观察核磁共振信号、自由衰减信号、自旋回波信号等)进行了可视化模拟,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核磁共振,辅助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5.
核磁共振成象的当前进展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义濂 《波谱学杂志》1987,4(4):369-379
简短地介绍了核磁共振成象的基本原理,并与传统的核磁共振波谱学进行了比较。列举了当前核磁共振成象研究工作的各个方面,并给出了研究工作体系表。对其中关于快速成象,提高空间分辨率以及对比度增强剂等问题做了重点评述。详细评述了化学位移成象及波谱成象的发展。对空间定域波谱学的发生、它与核磁共振成象及核磁共振波谱学的关系以及将来的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核磁共振快速成像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海滨  邬学文 《物理》1997,26(10):595-600
快速成像为当前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焦点之一。人体器官的运动、被验者的移动,均造成图像的缺陷,速度慢亦增加了成像成本,限制了核磁共振成像的普及。快速的核磁共振成像可能会给核磁共振成像带来实质性的变化,文章回顾了核磁共振快速成像技术发展的历史,讨论了它的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7.
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多种应用与其表面结构和性质密切相关.近年来,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在相关研究中提供了关键信息.本综述总结了近期发展的、以固体核磁共振波谱为主的两种表征氧化物纳米材料表面结构和性质的方法,包括表面选择的同位素标记17O核磁共振波谱与动态核极化表面增强核磁共振波谱,并对氧化物纳米材料的固体核磁共振波谱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陆相储层岩石核磁共振物理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中国大量存在的陆相沉积岩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岩石核磁共振特征与岩石物理性质的关系,详细阐述了将核磁共振测量参数正确地转化为石油工业可直接应用的油层物理参数的方法,对比阐明了核磁共振测量结果与常规岩心分析的异同.针对我国陆相沉积岩核磁共振的特有性质,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 本文研究结果对在中国开展核磁共振石油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核磁共振成像教学实验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完成了核磁共振空间编码成像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了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的性能,并对2种观赏植物、动物骨骼、蛔虫、蚯蚓等生物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以及T1加权和氢核密度加权成像.  相似文献   

10.
核磁共振成像系列实验教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蒋莹莹  张洁天  吕斯骅 《物理实验》2007,27(1):20-23,33
超小型核磁共振成像仪已经应用在近代物理实验教学中,该仪器可以研究各种样品的脉冲核磁共振.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对核磁共振成像实验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尽可能完全、准确地归属蛋白质分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谱峰,是解析可信赖、高质量的蛋白质三维空间溶液结构的首要条件.自动归属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方便并加快了蛋白质分子核磁共振谱峰的归属进程.然而,对蛋白质核磁共振研究领域的新手来说,因为缺乏对蛋白质分子的核磁共振谱峰特性的系统认识而可能发生对自动归属结果的错误指认或指认不完全,从而导致蛋白质结构解析的错误或偏差.该文针对蛋白质分子中的核磁共振谱峰特性,比如同位素效应和立体异构等,结合具体的蛋白质分子的核磁共振实验图谱,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期望对从事蛋白质核磁共振的研究者在理解蛋白质分子的核磁共振谱峰特性及其归属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探测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是继电缆核磁共振测井之后的重要进步,具有直接探测原状地层孔隙度、束缚水、渗透率和流体饱和度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 随钻核磁共振测井需要在更加恶劣的环境下作业,对探头尤其是对磁体有更高的要求. 该文研究随钻核磁共振测井的探测特性. 基于测量环境和工作方式,分析了随钻核磁共振测井静磁场设计中的特殊问题;利用有限元方法,分别模拟了MRIL-WD(哈里伯顿)、proVISION(斯伦贝谢)和MagTrak(贝克休斯) 3种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的静磁场分布;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提出可以抑制仪器随钻具运动(轴向转动、纵向钻进和径向振动)对测量的影响的随钻核磁共振测井静磁场方案,为自主随钻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设计、实现和优化提供了思路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卢广  王雪琦 《波谱学杂志》1998,15(4):303-306
用核磁共振成象方法研究对比了抑郁症大白鼠与对照组正常大白鼠脑部的核磁共振信号强度的差别.从大白鼠大脑的核磁共振图象出发,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抑郁症大白鼠多个脑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相对强度普遍比正常大白鼠高.另外,模型组大白鼠大脑的脑裂比对照组大白鼠的脑裂更深且更宽.  相似文献   

14.
核磁共振实验原理及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量子角度阐明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测定了水和聚四氟乙烯的核磁共振频率,计算了对应样品的旋磁比。  相似文献   

15.
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因其可实现细胞膜环境中的蛋白质结构研究而广受关注.19F元素由于灵敏度高、天然丰度高,无生物背景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核磁共振技术中.氟标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常被用于细胞膜中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如:抗菌肽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聚合膜蛋白结构分析等.此篇综述介绍了常用的蛋白质氟标修饰的实验方法,总结了常用的19F生物固体核磁共振实验技术,以及介绍了应用19F固体核磁共振研究膜蛋白的成功案例.此外,此篇综述讨论了19F固体核磁共振技术在蛋白质研究中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测井速度慢一直是核磁共振测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对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磁体系统的设计作适当改进,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有鉴于此,本文从理论上研究和推演出了两种快速核磁共振测井实现方法(预极化方法与加速极化方法),它们对于核磁共振测井仪器的磁体系统设计具有参考价值.计算和分析证明,采用这两种方法确实有助于提高核磁共振测井速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测量了不同汽油体积含量的乙醇汽油溶液的核磁共振信号,分析了横向弛豫时间、信号强度与汽油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乙醇汽油溶液中汽油的体积含量与信号强度呈线性关系,因此利用低磁场核磁共振可以测量乙醇汽油浓度.  相似文献   

18.
核磁共振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组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研究了一种将连续核磁共振和脉冲核磁共振有机融合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核磁共振的物理原理,学生分别采用连续和脉冲核磁共振方法测量同样浓度的CuSiO4水溶液的表观弛豫时间和横向弛豫时间,了解样品浓度、磁场非均匀度等因素对横向弛豫时间测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开设核磁共振实验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岳慧  周辉  魏德祥  王鑫 《物理实验》2001,21(1):6-10,13
针对目前高校理科物理专业近代物理实验中核磁共振实验开放现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在核磁共振基本实验中增加脉冲核磁共振实验内容的设想,并在分析了该设想可行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20.
孔祥宇  朱垣晔  闻经纬  辛涛  李可仁  龙桂鲁 《物理学报》2018,67(22):220301-220301
过去的二十年中,量子信息相关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工作不断涌现.与其他量子信息处理系统相比,基于自旋动力学的核磁共振系统,不仅具有丰富而且成熟的控制技术,还拥有相干时间长、脉冲操控精确、保真度高等优点.这也是核磁共振体量子系统能够精确操控多达12比特的量子系统的原因.因此,核磁共振量子处理器在量子信息领域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介绍核磁共振量子计算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新研究进展.研究的新进展主要包括量子噪声注入技术、量子机器学习在核磁共振平台上的实验演示、高能物理和拓扑序的量子模拟以及核磁共振量子云平台等.最后讨论了液态核磁共振的发展前景和发展瓶颈,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