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深水流网渔业资源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1998年8月~2004年6月在27°00′~33°30′N、128°30′E以西一带海域作业的流网渔船累计76个航次,共1 661 197张网片所捕获的941 144kg渔获物分鱼种渔捞记录数据,阐述了该海域深水流网渔业资源状况.经查明,其渔获物种类较多,鱼类有65种,优势种类为方头鱼Branchiostegidae、白姑鱼Argyrosonus argentatus、刺鲳Psenopsis anomala三者共占总渔获量的70.1%,其出现频率在87.5%~100%之间,其它种类比重不大,或仅交替出现.该作业平均网产56.92 kg/100片网片,渔获量月变化明显,9~10月较多,6~7月较低.主要渔场是舟外渔场,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35.2%,平均网产60.98 kg/100片网片,三大优势种类数量均比其它各渔场高.在调查期间,三大优势种类所占比重变化不大,方头鱼始终居首位,白姑鱼和刺鲳年间变动量互相交替.从上述情况看,虽其资源结构相对较稳定,但与早期深水流网渔业比较,优势种类所占份额尤其方头鱼已有所减少,且年间波动较大,所以应当控制捕捞强度,合理利用,以期达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刺鲳的资源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5艘深水流网资源信息船1998年8月~2001年3月连续渔捞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刺鲳是本海域深水流网渔业的三大优势种之一(方头鱼占首位,刺鲳和白姑鱼年间变动量相互交替),占年总渔获量的8.68%~27.16%;周年数量分布集中在夏、秋季,全年数量最高值出现在夏末初秋.渔获物重量分布以舟外渔场最多,为49.71%,其次是鱼山、鱼外、沙外、江外等渔场.  相似文献   

3.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黄鮟鱇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鮟鱇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293 mm,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5龄。繁殖季节为2-5月,以4-5月为盛产期。雌鱼成熟系数在4月达到最大,5月次之,雄鱼成熟系数在5月最大。其绝对繁殖力介于(3.11~14.1)×105粒之间,平均为(6.74±2.87)×105粒,相对繁殖力(F/L)为883~2 153粒/mm,平均为(1 521±581)粒/mm,相对繁殖力(F/W)为181~426粒/g,平均为(264±76)粒/g。对Ⅳ期卵巢132颗卵细胞的直径测定结果显示,卵径范围为1.30~1.76 mm,平均为(1.59±0.19)mm,明显的1个峰值出现在1.575~1.625 mm,占总卵粒数的33.3%,其卵径分布不均匀,应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东海产长木叶Die的年龄与生长等生物学特性。样品取自1996年4月 ̄1998年11月,日本以西底拖网渔业在长崎鱼市场上岸的渔获物共2584尾,采用耳石进行年龄鉴定。体长与耳石径的关系,雌雄间有显著性差异。耳石上轮纹每年1 ̄3月份形成一次,周龄的推定体长,5+龄以上,雌性偏大。  相似文献   

5.
对褐家鼠体长,体重,尾长,后足长和耳长的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以额敏河集的50条伊犁鲈鱼为基础,研究了额敏河伊犁鲈体长与鳞径的关系L=1.862R-5.125和体重与体长的关系W=0.0695L^2.3833,并应用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拟合其生长规律,其主要生物学参数为:L=∞=25.29cm、K=0.204、t0=-0.618(年)、W=225.64G;拐点年龄ti=3.64龄、拐点体重Wi=61.73g、拐点体长Li=14.68cm;最大寿命为11.06龄;捕捞体长14.68cm,体重74.68g以上的群体,可以有效地控制种群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7.
以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渔业资源监测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海洋中刀鲚的数量分布、群体结构特征以及分布海域的环境特征。结果表明,春季(5月)和夏季(8月)未采集到刀鲚,在秋季(11月)采集到1241尾,平均渔获率为0.211kg/ll,冬季(2月)采集到4526尾,平均渔获率为0.490kg/a,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的刀鲚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附近,水温6.20℃,在30~60m水深处、32度等盐线海域分布较密集。所采集的刀鲚平均体长240.77mm,平均体重55.09g,在海洋中主要摄食虾类和端足类等,其摄食率在2—4月较高。  相似文献   

8.
南方白甲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华南地区的南方白甲鱼的年龄、体长、体重组成进行了研究,对其生长规律进行了分析.体长与体重的总公式是lgW=lg0.00479+3.399lgL.生长方程式Lt=43.3×(1-e-0.227(t+0.9996);Wt=1557.085(1-e-0.227(t+0.9996))3.  相似文献   

9.
东海宽体舌鳎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东海宽体舌鳎的鳞片形态、年轮特征及其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宽体舌鳎直至5龄生长尚未停止,但2龄前生长最快,以后生长速度逐渐降低,并且在各年龄阶段全长、体高、体厚的生长是不同步的,由此导致了各年龄阶段鱼体型的变化,高龄鱼比低龄鱼更肥胖、宽厚。  相似文献   

10.
黑尾近红鱼白的年龄和生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研究了长江上游泸州地区濑溪河黑发愤近红Pai种群的年龄(用t表示)和生长,结果表明:濑溪河黑尾近红Pai种群年轮形成期在4-6月,6月是其高峰期;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体长(用l表示)与鳞径(用R表示)呈线性关系;体长与体质量(用m表示)相关式为:m=0.0075^3.2701(r=0.9932);体长和体质量实测值回归得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各参数:l∞44.426cm m∞=1539.15g k=0.153 t0=-0.624龄,体质量生长拐点年龄tr=7.112龄,拐点体质量mr=466.85g。黑尾近红Pai1-2龄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11.
调味小黄鱼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黄鱼为原料,研究了调味小黄鱼加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从而确定了调味小黄鱼加工中的最佳工艺条件.多次实验结果表明,在本工艺条件下研制的调味小黄鱼保质期长,色泽好,口感佳,滋味鲜美,其营养价值与新鲜小黄鱼相似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小黄鱼个体生殖力及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根据1993~1995年从吕泗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样品,对小黄鱼生殖力与体重、体长及年龄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小黄鱼的生殖力作了历史对比分析,揭示了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东、黄海典型海区浮游植物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2年9月,通过现场营养盐添加实验研究了长江口外海(E4测站)、东海陆架中部海区(E6测站)以及黄海冷水团(E2测站)分粒级叶绿素a对营养盐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E6测站加磷与加氮磷组均在120h出现了叶绿素峰值响应,表明9月该站同时受氮磷限制.E4测站加磷组在第1天培养结束时就出现了叶绿素响应,证实了磷限制的存在.E2测站由于培养时间所限,加氮与加磷组均未观测到叶绿素明显的峰值响应.不同海区浮游植物对响应时间不尽相同.营养盐的添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浮游植物的粒级结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明黄东海区域多毛类Polychaeta物种组成状况。【方法】用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重复采样2次,对获得的多毛类样品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采用优势度计算公式:Y=(ni/N)fi统计得出优势种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本次调查黄东海共鉴定出多毛类32个科90种,优势种为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 Sars,1857和掌鳃索沙蚕Ninoe palmata Moore,1903,其分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黄东海多毛类种类丰富,优势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而分类学研究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根据舟山海洋渔业公司近3年在东海南部暗鳍兔头鲀钓作业记载的日志和生产统计资料,初步分析了东海南部暗鳍兔头鲀渔场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暗鳍兔头鲀渔场的变动和渔获量与水温环境因子的关系较为密切.当水温在17~23℃时,暗鳍兔头鲀渔获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致增加;当水温高于23℃时,暗鳍兔头鲀渔获量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黑潮、台湾暖流、冷水团等海流的变化影响着暗鳍兔头鲀渔场范围大小及其移动,近3年渔场基本稳定在26°0'~28°30'N,122°30'~126°00'E的海域;浮游生物的分布与垂直移动影响暗鳍兔头鲀栖息集群及鲀钓渔法,暗鳍兔头鲀作业渔场的浮游生物量为25~50 mg/m3.  相似文献   

16.
对中全新世(6,ka时期)海洋和气候的研究可加深人们对现阶段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认识,为预测未来海洋与气候环境变化提供一个重要参照.文章分析一个耦合气候系统模式FGOALS-s2.0的模式结果,首先对其工业革命前(0,ka时期)东亚地区夏季降水及冬、夏季10,m风场的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然后进一步对中全新世和工业革命前黄、东海海表大气强迫的季节变化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模式模拟出0,ka时期东亚夏季降水从东南洋面至西北内陆减少的空间分布特点,冬、夏季10,m风场亦与观测大体一致;6,ka时期夏季,黄、东海风速较0,ka时期增大约0.8,m/s,16%左右;黄海风应力旋度值为正,东海为负,与0,ka时期相比旋度绝对值均增大;同时,两海区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较0,ka时期均增加,短波辐射的差异是中全新世夏季黄、东海海表的净热吸收增加的主要因子.6,ka时期冬季,黄、东海北风加强,东海增加量在0.5~1.0,m/s,幅度约为10%,较黄海更为明显;两海区在冬季的净热释放也较0,ka时期增大,东海释放更甚;冬季黄、东海风应力旋度较0,ka时期则无太大差别.研究表明,由于6,ka时期太阳辐射季节循环的改变,造成了黄、东海夏季风增强,海表净热通量也发生相应变化,该时期大气强迫场的变化可能会使黄、东海表层水温分布趋势发生较大改变,进而影响陆架环流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黄海渤海8个主要分潮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应用球面坐标系下ECOM数值模式,数值模拟了东海黄海渤海的8个主要分潮M2、S2、N2、K2、K1、O1、P1和Q1.采用高分辨率网格,计算区域包括东海黄海渤海、东海陆架坡和琉球以东西北太平洋,考虑实际水深和岸线.开边界条件由全球大洋潮汐模式计算的调和常数给出.较成功地模拟出了8个分潮的传播特征,再现了计算区域内半日分潮的5个无潮点和2个蜕化的半个无潮点、全日分潮的3个无潮点.与65个潮位站的观测资料比较,模式计算的M2、S2、K1和O1分潮振幅和位相的均方差分别为7.85 cm和6.81°,5.04cm和8.14°,3.82cm和13.04°,4.34cm和9.33°.与17个潮位站的观测资料比较,N2、K2、P1和Q1分潮振幅和位相的均方差分别为3.64cm和7.89°,8.47cm和10.51°,1.76cm和7.56°,1.50cm和26.34°.模式模拟的结果可为河口海岸小区域模式提供较为可靠的外海开边界潮汐调和常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