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屠宰工业上的副产品——各种骨头,数量很多,可以从各方面广泛获得;而且从它可以提炼出二十多种产品,有些是十分貴重的物貭,例如:吡啶、氨、吡咯等。但到目前为止骨头并沒有获得充分利用,一般只是經过簡单处理,当肥料用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 (一) 骨头的化学成分骨头是由无机和有机物貭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鈣,有机物貭約占30%左右。骨头的平均成分大致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2.
1.化学通报1954年10月号482页图1中在吉普发生器(7)出口处装上CaCl_2的球状干燥器。 2.氮的来源改用燃烧磷: 将磷取少许放燃烧匙中着火及时送入盛有少许水的瓶内燃烧,瓶口另一管与盛水烧杯相连(如图1),当磷燃烧变为五氧化二磷后溶解于水中减低压力,由烧杯中水压入瓶内使P_2O_5全部溶解馀下氮气。将图中集气瓶改装成图2,然后连到482页图中6瓶前,替代1.2.3.4.5等部慢慢的等速度放入水将氮气驱逐入瓶6。  相似文献   

3.
在一九五三年十月号的化学通报上,我阅读了周从弼先生所写的“我对初中化学教案的几点意见”这篇文章,读过以後,有下列一点感想,当然不一定是正确的仅提供出来有错误之处敬希周先生及各位同志批评与指正。  相似文献   

4.
对戈尔德施密特的“地球化学”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尔德施密特是近代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生前对于变质岩和煤灰等中元素的分布情况,曾经进行过比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个别元素(如钪)的地球化学方面以及稀土类元素在矿物中的配分方面也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出色的研究成果。他曾经根据冶炼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元素的分别富集现象,提出了关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假说,并将已知的元素进行了地球化学分类;以后又从原子构造(主要是电子层结构)及  相似文献   

5.
本刊1957年4月号,徐正英同志翻译的“天然水硬度的测定方法”一文。无疑地,这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硬度的了解是有好处的。但我对这篇文章有以下一些意见。(1)作者提出仅用碳酸钠以沉淀水中钙镁是不恰当的。我们知道,碳酸钙在25℃时,溶解度为0.013克/升,而碳酸镁为0.43克/升,两者相差43倍(见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教研组译“定性分析”第三册,715页)。所以仅采用碳酸钠以同时沉淀钙镁,由于碳酸镁的溶解度所引起的误差是不可忽略的。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实际测定水中硬度时,若采用“苏打试剂法”,系  相似文献   

6.
有机化学教程一书系由北京农业大学有机化学及生物化学教研组编写的一本高等农业学校教学用书。这本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1958年8月以第一版和读者见面。因此,这本书是比较新的一本有机化学教科书,全书计分绪论,饱和烃,未饱和烃,芳香烃,卤代烃,硝基物,醇,酚,醚,醛与酮,有机酸及其衍生物,油脂,羟酸,酮酸,碳水化合物,萜烯及其衍生物,胺,蛋白质,杂环化合物及生物碱等十五章计298页。这本书的特点在于简单扼要,浅显易懂,能结合专业要求,联系生产实际。在讲布特列洛夫(А.М.Бутлеров)化学结构理论等内容时,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以“淀粉综合利用”为项目主题,开展高中化学“基本营养物质”中糖类的教学。学生通过完成“家庭制糖”“家庭制米酒”“家庭酿醋”等9个项目任务,在实践活动和课堂教学中掌握糖类水解的原理、糖类的性质及其转化。通过认识聚乳酸塑料及其使用价值、自制环保材料等实践活动,体会淀粉的综合利用在环境保护中起到的积极作用,落实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8.
最近看到了“化学”(化学通报前身)15卷5期(1952年)上所登载的“暴沸的成因与防止”一文,感到该文对暴沸成因的分析,不够完整,只是指出了原因的一个方面。特此提出如下意见,请樊中心先生指正。关于暴沸现象,在极为纯净的液体中,是一个新相(气相)生成的过程中的现象。它的成因可从两方面来讨论。首先要在液体中形成一个半径极小的气泡,正如樊先生所指出的,必须要有较大的蒸气压。这是因为外界对气泡有着三种压力——大气压,液体静压及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弯曲表面的附加压力的计算公  相似文献   

9.
普尔登(Purdon)与斯莱特(Slater)合著的水溶液相图,1946年出版。1958年谭世镕同志将其译成中文,对于我国化学工作者帮助很大。该书编写清楚,引用了许多实际例子。正如译者指出的,读此书后,便感到相图不是难懂,而是很有趣味的学科,其对于生产的重要性,当更能深切体会。原著出版后,Ricci即作该书书评,载美国化学会会志1946年2749页。本文作者当时即因Ricci书评  相似文献   

10.
读了本刊1955年1月号徐光宪先生“关於相规的推导法的一点补充”后,我有一点意见想和徐先生讨论一下。徐先生认为相规一般推导法的缺点,在於假定了“体系中的任一组分,在体系的各相中都存在。”而实际上“极大部分的多组分多相体系,都不能满足这一假定。”但是我觉得“体系中任一组分,在体系的各相中都存在”不是一个假定,而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从物理的观点来看,这样的讲法是比较严格的。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在讲解物质的制法时,必须注意讲清楚以下各点,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那种物质的制法。(一)了解物质的成分、性质及该物质与其它物质间的关系(1)单质的制取。要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了解某单质的制法,就必须使学生知道组成该单质的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情况及该单质的性质。如在讲解氧气的制法时,可先使学生回忆氧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情  相似文献   

12.
我对通报1955年3月号罗振泉同志“使用启普气体发生器的一点体会”一文,有如下的补充意见。虽然将碎玻片填至A球的底处,然而小碎粒仍有可能从碎玻片空隙中落进B中,因此,我在实验中是用破球胆(因它不受酸碱的腐蚀)将其制成(如图)橡皮片二块。小孔相间地叠起来,放进A容器底球形漏斗管中。这样,就可以完全防止碎粒落入B中;因而在不使用时就不至缓慢地生成气体。  相似文献   

13.
投影实验一“氢碘酸的电解”(以下简称实验,刊于1982年2期《化学教育》),用0.2molL-1的 Kl 和0.5molL-1的 H2SO4配制HI 溶液,以带锈铁棒为阳极,石墨为阴极,在电压为1~3 V 时进行电解,其电极反应为:阳极 2I-→I2+2e阴极 2H2O+2e→2OH-+H2《实验》认为:“利用投影装置,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阳极上析出碘晶体和阴极上产生氢气泡”。我们按实验所述条件,并扩大酸度和电压范围反复进行实验,结果得不到碘晶体。  相似文献   

14.
热力学基础是物理化学课程中重要的部分。但目前关于这一部分的讲授有着不同的方式。我们读了吴澄铠同志的文章(化学通报1954年10月号)后,有一些不很成熟的意见,希望英澄铠同志和其他同志指教。 (1)吴澄铠同志在该文第(一)项“关于第一定律的实验根据问题”中,提到:“将第一定律的数学公式(即(△μ=q-A)和它的实验根据用严密的逻辑结合起来”这一问题,所用的方法是:“首先从历史上找寻恒动机失败的经验,来说明能量不能够从无中生出来,但是这还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以往做不出来,将来也许还可以做出来。直到焦尔的实验证明了能量消失时必然有热生出来,而且消失的能量和生出的热量的比,在不同的情况下,都保持同一的常数。这样才说明热量也是能量的一种,并  相似文献   

15.
《化学通报》编辑部:读了你刊1974年第5期上刊载的“熵与混乱度”一文,受到启发不少。但也发现有个别处阐明得不够完全正确,特提出向原作者和编者请教。在原文“二、混乱度和熵增加原理”一节中,在50页(总306页)上是这样叙述的:“……必须指出,由于其中的均匀分布(即两边的分子数目相同的一种分布)的样式占绝大多数,例如在各分子数为2时,均匀分布的样式占6/16,在各分子数为50时,一共有101种分布,均匀分布的样式占10~(29)/10~(30),因此,均匀分布的微观状态出现的机会最大,在宏观上观察到的  相似文献   

16.
化学通报1959年8月号上,何家灼同志的“由松节油合成橡胶”一文中,有一名詞是不妥当的。何同志将由α-蒎烯热异构化所得产物中的下列两物貭分別称为:α-(口派)哢(Pyrone)及β-(口派)哢:  相似文献   

17.
读本刊6月号“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形式主义问题”一文后,感到其文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的表现分析极其详细、清楚,帮助很大。但对形式主义产生原因的分析我认为尚还不够完善,因为产生形式主义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目前部分教师责任感不强。一些教师由于个人主义思想作怪,不满意教师工作或不满意本单位工作,教学态度敷衍塞责,根本没有去考虑如何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牢固补充的化学知识,而只想  相似文献   

18.
本刊1957年3月号“介绍几个简单的化学实验”一文中,电解食鉴溶液的装置我认为是很好的,可以把氢、氢的性质,和氢氧化钠的制法综合作完;同时作起来非常简单,有说服力,是应该推广的一个装置。但是我认为还有一些的缺点,提出来希望批评和指教。  相似文献   

19.
化学通报第9期刊登了“由甘薯制造冰醋酸和丙酮”一文,作者用实践生产经验推荐了操作方法与生产流程。是由:1.甘薯发酵制成食醋;2.食醋中和制成醋石(醋酸钙);3.酸解或热解分别制得冰醋酸与丙酮。此法虽然给土法生产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但生产方式方法与生产成本尚不够先进,特提出个人意见,敬希编者,作者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0.
1956年12月号登载了,山东师院单象荪同志,所写“如何装置实验用隔膜电解槽”。我以为其中不符合实际的,根据实验证明提出下列几点意见。 (1)实验过程,由于木盖及隔膜旁边软木,受了食盐水浸蚀膨胀,实验结束,无法拿出清洗仪器,甚至损坏坡璃筒及所镶软木之处,这是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