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用位置灵敏的ΔE-E望远镜系统测量了入射能量为50-90MeV范围内的16O+12C反应全熔合截面,发现全熔合激发函数是不平滑的,存在着一些结构,其峰位约在26.0,31.0和36.4MeV.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与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在入射能量为55—75MeV的范围内,借助于位置灵敏的△E-E望远镜系统测量了16O+natS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并做了讨论分析,提取了模型参数.激发函数存在着粗结构,其峰位分别为EcM=38、43、48MeV.  相似文献   

3.
高成群 《中国物理 C》1997,21(8):751-756
基于重离子碰撞中势共振的考虑,在光学模型的框架下,使用深光学势研究了16O+24Mg全熔合激发函数中所呈现的粗共振结构和弹性散射角分布后角振荡上升的现象,并与核分子轨道模型的计算结果作了比较,对产生粗共振结构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用位置灵敏的△E-E望远镜系统,入射能量长为1.0MeV,测量了55-90MeV16O+24Mg反应全熔全激发函数,实验结果表明,这个反应的全熔合激发函数不是平滑的,存在着宽结构。峰位在ECM=34.2,37.8,40.6,43.8和46.6MeV。当ECM>48MeV时。激发函数的结构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在45—96MeV 16O和65Cu反应中,用放射化学技术测量了反应余核的激发函数、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将实验数据和基于复合核统计蒸发模型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进行了比较,指出重余核来自全熔合形成的复合核的衰变.提取了该系统的全熔合截面,得到的激发函数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非完全熔合或大质量转移是生成质量数接近靶质量余核的主要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50—90MeV的能量范围内,以1.0MeV为能量步长,测量了16O+28Si的全熔合激发函数.用熔合模型分析了激发涵灵敏,提取了模型参数在质心系能量小于46MeV时,激发函数存在粗结构,其峰位分别在34.5、38.5和43MeV.能量在46MeV以上时,结构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7.
高成群 《中国物理 C》1997,21(6):530-534
应用核分子轨道理论(LCNO)和宇称相关势的折叠模型,研究了16O+12C全熔合截面中所呈现的粗共振结构,该系统的全熔合截面和弹性散射激发函数及角分布的实验数据都得到了较好地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能量为51—97MeV的16O离子轰击115In的反应中,采用核化学技术测定了21个反应产物的激发函数,实验结果与复合核统计蒸发模型的Alice程序以及描述复合核统计蜕变过程的Monte-Carlo模拟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在92和71MeV 16O离子与115In的相互作用中,用核化学技术测量了20个反应余核的角分布和微分射程分布.分析了这些余核的生成特征,指出随着碰撞参数的增加,反应机制从全熔合经过质量和动量转移逐渐减小的非完全熔合向直接反应连续演变.与16O+65Cu反应相比,16O+115In反应中非完全熔合的贡献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能区70—160MeV 12C+12C散射角分布的分析,建立起一个能量相关的光学势.这个势能很好地再现同一能量区域内的激发函数.  相似文献   

11.
利用裂变碎片的折叠角分布,从实验上实现了全熔合裂变和转移跟随裂变两种成份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测量了质心系能量72.61至80.11MeV 16O+232Th全熔合裂变截面和碎片角分布.包含靶核静态形变效应的耦合道模型计算与实验激发曲线一致.然而,裂变统计理论无法解释实验上观察到的全熔合裂变碎片角分布.而鞍点模型与断点模型的理论预言有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量能量从114—120MeV、能量步长为200keV的重离子耗散反应27Al+27Al从θ(cm)=50°—90°的角分布和激发函数,在对所有宏观出射道积分的基础上,分析了重离子耗散反应中激发函数涨落的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13.
利用16O束流轰击稳定形变靶152Sm和184W,在背角测量准弹散射和弹性散射激发函数,分别定出准弹和弹性位垒分布Dqel(E)和Del(E).将结果与从已有的熔合激发函数、自旋分布及其相邻同位素154Sm和184W实验得出的位垒分布进行比较,得到相互自洽的结果,同时也用ECIS79程序作了耦合道理论计算.实验表明,靶的变形效应导致位垒分布是非对称的.  相似文献   

14.
16O+16O弹性散射在124MeV能量下最新的全角区的实验角分布,可以被建立在16O的α结构基础上的折叠模型很好地再现.  相似文献   

15.
本工作采用固体核径迹探测器(天然白云母)和金硅面垒型半导体探测器测量了12C+209Bi和14N+Pb裂变反应的碎片角分布和激发函数.由碎片角分布各向异性提取的鞍点有效转动惯量J0/Jeff与转动有限力程模型(RFRM)做了比较.用统计蒸发模型计算的裂变激发函数拟合实验数据,研究了裂变位垒的角动量效应.  相似文献   

16.
在96MeV 16O离子轰击下,测量了16O+64Ni反应出射碎片(α直至O元素)的Wilczynski图和角分布,并提出DIC截面和反应时间等物理量;讨论了反应的DIC特征;看到了出射碎片α和Li主要来源于复合核蒸发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16O+12C系统的折叠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一个对于16O+12C系统的折叠模型.这个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该系统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ΔE-E望远镜系统测量了156.3MeV 28Si+12C反应(近对称系统)中出射的Z=4—14的产物元素的能谱和角分布,并由此给出了这些产物的胁变截面图.从理论上计算了Z=4—11产物的实验室系最可几动能分布E1(θ)和各元素的质心系的总动能分布Et(Z),指出了这些产物主要来自系统的两体反应过程.还给出了该反应系统的全熔合截面值为(980±68)mb,并指出从低能数据外推到此能量下的全熔合截面值与实验值之差主要归因于两体过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在12C(46.7MeV/u)+58Ni实验中利用9单元CsI(Tl)阵列探测轻带电粒子关联函数的实验结果,详细讨论了关联函数的定义及从实验上提取关联函数的方法.本文还讨论了非稳态粒子衰变在关联粒子测量中的表现,并给出了对于58Ni靶得到的各种粒子组合的关联函数.  相似文献   

20.
用北京Q3D磁谱仪及其重离子焦面探测器系统测量了两个体系的14个弹性散射角分布,即16O+94Zr体系在52,57,59,62,72,82和92MeV 7个能量点及16O+116Sn体系在57,59,62,67,72,82和92MeV 7个能量点的弹性散射角分布.用耦合道理论的ECIS计算程序拟合数据,初步观察到了“阈反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