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蛤蚧和鳄蜥峡核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细胞外记录和硫化钴标记技术研究了蛤蚧(Gekko gekko)和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峡核单位的感觉反应.结果指出:(1)峡核大细胞都(Imc)是视觉中枢;(2)Imc内存在照度反应(luxotonic)单位;(3)Imc单位对运动的反差目标反应活泼,35%单位只在目标进出其感受域瞬间发放脉冲 ;(4)Imc内有双眼单位 ;(5)视野在Imc上呈区域对应投射。  相似文献   

2.
家鸽顶盖细胞的突触后电位和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了86个家鸽顶盖细胞对电刺激视束和峡核小细胞部(Ipc)反应的突触后电位,并用荧光黄(LY)标记了13个记录细胞,根据突触后电位的类型和出现顺序,反应可分为4种类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序列(EI型),E型,I型和IE型,电刺激视束主要产生E或EI型反应,而半数以上细胞对电刺激Ipc产生I型反应。在LY标记的顶盖细胞中,有5个神经节细胞,4个锥体细胞,2个双极细胞和2个星形细胞,神经节细胞主要分布在顶盖Ⅲ和Ⅳ两层,其它细胞均位于顶盖Ⅱ层,从电记录和荧光标记看来,顶盖细胞的形态特征与其突触后电位类型似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从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xans)峡核区域记录了148个视觉单位,检验了它们对声和触刺激的反应,并用硫化钴标记出其中122个记录位置。结果指出:(1)118个只对视刺激有反应的单位在峡核内,4个多感觉单位在核外;(2)峡核内有个视野对应投射图和双眼单位;和(3)峡核单位对光点的反应潜伏期为120—540毫秒,和记录位置无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将NiO沉积到粒径约为100 mm、平均孔径为14 nm的中孔SiO_2颗粒的壳层(壳层厚度11 nm)区域,并分别在450和600°C进行热处理.将制得的这两种Ni/SiO_2样品用于催化甲苯分子吸附及其氧化为CO_2的反应中.结果发现,在450°C热处理的样品在甲苯吸附及其随后氧化为CO_2的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当将该样品暴露在160°C甲苯蒸气中,然后加热到450°C时,排放出CO_2,而几乎没有甲苯脱附出来.这表明该催化剂可用于在200°C以下操作的、用于消除建筑物内有味气体的设备中,且该催化剂可以在450°C下经过热处理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5.
刘蓉  王铁峰  刘畅  金涌 《催化学报》2013,34(12):2174-2182
以磷钨酸铯盐Cs2.5H0.5PW12O40(CsPW)为活性组分,负载到Nb2O5载体上,并用于甘油脱水制备丙烯醛的反应中.通过调节焙烧温度(400–700°C)以及活性组分负载量(5儃60 wt%),对催化剂酸性进行调节.CsPW负载量为20 wt%,500°C焙烧的CsPW/Nb2O5催化剂性能最佳,甘油转化率为96%,丙烯醛选择性为80%,反应10 h内没有失活现象,并且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可通过烧炭进行再生.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猫脑17区和18区内复杂细胞发放野(DF)的动态特性。DF内不同区域兴奋的顺序表明,潜伏期分布具有同心圆形式。DF的结构与刺激的运动速度密切相关。有一些细胞具有由两个或三个相邻区域组成的DF,能分别反应相反的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注射于7例家兔的腰6段内以后,追踪了下丘脑中的标记.除观察了逆行标记细胞的分布外,还发现了明确的顺行标记纤维及终枝. 下丘脑-脊髓投射细胞主要分布于注射侧的下丘脑后区、背侧区、外侧区及室旁核中;穹窿周围核中也有一些;少见或偶见于结节区、乳头体上核及视上核之背侧方. 脊髓-下丘脑投射主要终止于对侧,经两条入路:(1)背侧纵束,分布于下丘脑后区,可能还至乳头体上核;(2)在乳头体丘脑束的腹侧方由外向内侧横行,止于下丘脑内、外侧区的背侧部,少量散入腹侧区。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西南太平洋海域(145°E—170°W,0—40°S)内271个海底热流数据进行了数值分级、质量分等和测点沉积环境分类,阐明了海盆的沉积环境类型对其热流的统计分布特征起主控作用;并应用全球洋壳热演化模式的理论曲线,拟合边缘海盆区的热流和海底深度随洋壳年龄的变化,结果表明,两者演化机制接近相似。  相似文献   

9.
在麻醉麻痹猫的腰骶髓背角,用玻璃做电极记录了脊髓投射性神经元的逆、顺向反应,并用条件-检验刺激方法,观察了颈髓刺激对有关神经元顺向反应的影响。经颈髓法逆向刺激鉴定出的脊颈束-背索突触后等三类同侧投射的投射神经元中,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的神经元分别为46%和54%。大多数低阈机械感受型神经元对腓神经10T和50T刺激发生相似的反应;大多数广动力范围型投射神经元对50T刺激的反应强于对10T的反应。条件性颈髓逆向刺激下,大部分广动力范围及小部分低阈机械感受型神经元的检验性顺向反应放电数目明显减少。结果提示,低阈机械感受型和广动力范围型脊髓投射神经元均可对外周Aβ及部分Aδ传入发生反应;颈髓背索或背外侧索中含有对有关投射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的下行纤维成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子层沉积法将NiO沉积到粒径约为100 mm、平均孔径为14 nm的中孔SiO2颗粒的壳层(壳层厚度11 nm)区域,并分别在450和600°C进行热处理。将制得的这两种Ni/SiO2样品用于催化甲苯分子吸附及其氧化为CO2的反应中。结果发现,在450°C热处理的样品在甲苯吸附及其随后氧化为CO2的反应中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当将该样品暴露在160°C甲苯蒸气中,然后加热到450°C时,排放出CO2,而几乎没有甲苯脱附出来。这表明该催化剂可用于在200°C以下操作的、用于消除建筑物内有味气体的设备中,且该催化剂可以在450°C下经过热处理得到再生。  相似文献   

11.
711.炭化煤的微硬度(Microhardness ofCarbonized Coal, H. Honda and Y. Sanada,Fuel, Lond., 1957, 36, 403—416)——测定了14个各种级别煤以及在200°到2000°下炭化後煤的微硬度,其舆煤级别的关系和Vickers硬度相似,含90%C的煤有一極小值。煤的Knoop硬度值在500°前幾乎不變,600°後突增,到1200°時最大,然後降低直到2000°.從Knoop硬度導出了炭化煤的近似的靜態楊氏係數,此值對煤為10~(10)達因/厘米~2數量級,對焦為10~11達因/厘米~2數量級。炭化煤的Knoop硬度同原煤級別的關係和煤的硬度同級別的關係相近,祇是最低點移  相似文献   

12.
开发了一种多层纸芯片细胞培养平台,将乳腺癌细胞分别接种于多层的图形化纸芯片的亲水区,折叠后构建了仿真实体肿瘤.多层纸芯片覆以微孔薄膜,用以仿真血管内皮层.培养不同时间后,拆解多层纸芯片检测乳腺癌组织内各层面的细胞形态、存活率、细胞周期分布以及细胞内乳酸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各层纸芯片培养的乳腺癌细胞存活率均高于80%,并形成了类组织结构.芯片乳腺癌组织内部呈酸化倾向,且酸化程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二维(2D)培养细胞相比较,纸芯片乳腺癌组织内细胞增殖比例显著降低(15% vs 60%).多层纸芯片乳腺癌组织显示了更接近体内情况的药物反应机制,细胞存活率随阿霉素浓度升高呈现缓慢下降趋势,IC50值显著高于2D培养细胞组(5.0 μmol/L vsl.144 μmol/L).这种多层纸芯片乳腺癌组织微阵列构建简便、仿真度高,有望成为抗肿瘤药物反应测试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EHMO法计算了饱和烃以端基及侧基配位到催化剂活性种PtCl_3(H_2O)~-的d_(z~2)/d_(x~2-y~2)混合轨道上体系的总能量.结果表明,以端基的方式进行配位较之侧基有利.还计算了反应速率控制步骤中生成过渡态的势垒和主要原子的净电荷的变化,从而阐明了控制步骤的机理是双核配合物分子内靠近氢根配体的桥联氯离子转移到烷基上的还原消去反应.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贝壳珍珠层中的文石相对于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文石来说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这种力学性能取决于其独特的晶体排布方式。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获得了马氏珠母贝中不同文石的结晶学取向信息,结果表明珍珠层中文石晶体的c轴均垂直于珍珠层层面,而a、b轴在平行珍珠层方向上具有两级取向畴结构:在初级畴结构内,相邻畴绕c轴偏转,导致不同畴之间a轴或b轴的取向差约64°。在次级畴结构内,文石板片围绕c轴偏转,导致不同畴之间a轴或b轴取向差在10°或20°左右。这种畴结构为我们认识珍珠层中文石的生长机理提供了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以TaCl5和H2O作为前驱体在硅表面原子层沉积(ALD) Ta2O5的初始反应机理. Ta2O5的原子层沉积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半反应”, 即TaCl5和H2O“半反应”. 两个“半反应”都经历了一个相似的吸附中间体反应路径. 通过H钝化和羟基预处理硅表面反应能量的比较发现, TaCl5在羟基预处理硅的表面反应是热力学和动力学都更加有利的反应. 另外, 从能量上看, H2O的“半反应”不容易向生成产物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16.
通过铜催化的叠氮-炔偶联反应(CuAAC),利用grafting-onto方法合成每个主链重复单元带有多于一条侧链的高接枝密度的柱状聚合物刷.首先,合成了带有缩酮保护的甲基丙烯酸2,2-双羟甲基丙酯单体(bisMPMA),并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得到窄分子量分布的线形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脱去缩酮保护后,以羟基与戊炔酸酐的酯化反应,得到了每个重复单元带有2个炔基的聚合物主链.之后,利用高效的CuAAC反应,将末端带有叠氮基团的聚环氧乙烷(PEO)或聚苯乙烯(PS)侧链接枝到主链上,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和体积排阻色谱(SEC)等对聚合物刷的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7.
β-苯甲基2:3-内醚-4:6-苯亚甲基-D-同侧醣配醣物(IV)由β-苯甲基D-葡萄糖配醣物經三步反应制得.它和苯甲醇钠的反应,与相应的α-甲基2:3-内醚-4:6-苯亚甲基-D-同侧醣配醣物相同,但析得的产物只有β-苯甲基2-苯甲基-4:6-苯亚甲基-D-2-异侧醣配醣物(V).以上的转化证明了配醣基的不同和构型的改变,至少在所研究的一个配醣物的结果来看,对于内醚环形成的构型是没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碳纳米管粗产品中无定形碳和不同直径碳纳米管对氧的反应活性的差异,通过差热-热重(TG-DTA)方法,结合透射电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的测试结果,研究了合成温度对以乙炔气体为碳源,用CVD法制备碳纳米管的石墨化程度、碳纳米管直径以及直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中,由于催化剂Co/SiO2中活性组分(Co)微晶随合成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所制备的碳纳米管的直径增大,从20~30 nm(650℃)增加到30~50nm(750℃).碳纳米管的石墨化程度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XRD实验结果还表明,当合成温度从650℃增加到850℃时,2θ值从25.8°增加到26.8°,(002)晶面的层间距从3.45 A减小到3.32 A,即随着合成温度的升高,碳纳米管(002)晶面的层间距减小.通过DTA放热峰的峰温和半峰宽的分析得出,无定形碳的放热峰峰温Tp<380℃,其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碳纳米管的DTA放热峰的峰温Tp随着碳纳米管的直径和石墨化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半峰宽随着碳纳米管的直径的分布范围增大而增宽.低温(650℃)有利于生成直径小且均匀的多层碳纳米管(20~30nm),而高温(大于750℃)则有利于生成直径大的多层碳纳米管(大于30~50 nm).  相似文献   

19.
石墨烯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在合适的衬底上制备石墨烯成为目前材料制备的一大挑战.本文利用分子束外延(MBE)设备,在Si 衬底上生长高质量的SiC 缓冲层,然后利用直接沉积C原子的方法生长石墨烯,并通过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RHEED)、拉曼(Raman)光谱和近边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NEXAFS)等实验技术对不同衬底温度(800、900、1000、1100 °C)生长的薄膜进行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在以上衬底温度下都能生长出具有乱层堆垛结构的石墨烯薄膜.当衬底温度升高时,碳原子的活性增强,其成键的能力也增大,从而使形成的石墨烯结晶质量提高.衬底温度为1000 °C时结晶质量最好.其原因可能是当衬底温度较低时,碳原子活性太低不足以形成有序的六方C-sp2环.但过高的衬底温度会使SiC 缓冲层的孔洞缺陷增加,衬底的Si 原子有可能获得足够的能量穿过SiC薄膜的孔洞扩散到衬底表面,与沉积的碳原子反应生成无序的SiC,这一方面会减弱石墨烯的生长,另一方面也会使石墨烯的结晶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20.
采用Wittig-Horner反应,将少量端基为磷脂的黄光发射客体低聚对亚苯基亚乙烯基链段(MOPV)接枝到含有醛基单体的蓝光发射主体材料聚芴的侧链上,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接枝聚芴衍生物PF-g-MOPV.这种接枝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可溶于常用的有机溶剂.以接枝共聚物PF-g-MOPV为发光层的单层器件发射出黄绿光,色坐标为(0.30,0.57),最大发光亮度达到1550cm/m2,这说明蓝光聚芴主链向侧链MOPV进行了有效地能量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