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恩庆  廖代正 《物理》2000,29(4):202-206
分子磁学是一个新兴的前尚交叉学科。文章简要介绍了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几个研究热点,即分子内磁耦合作用与分子磁工程、分子基铁磁体、单分子磁体、自旋转换配合物和生物体系内磁耦合作用,作一简要评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分子光学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建平 《物理》2003,32(7):449-454
随着原子光学的快速发展,一门新兴的有关研究中性分子与电场、磁场和光场等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冷却、囚禁、操控与应用的学科——“分子光学”正在逐步形成.文章首先就分子光学的学术内涵及其研究内容作一简单类比与讨论;其次,就冷分子束的产生与超冷分子样品的实验制备、超冷分子物理与光谱学、非线性与量子分子光学的研究及其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最后,就分子光学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分子器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荣金  李洪祥  汤庆鑫  胡文平 《物理》2006,35(12):1003-1009
分子器件作为下一代电子器件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章回顾了分子器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并重点对分子导线、分子开关、分子整流器和分子晶体管等器件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新型分子器件--分子马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洪振  杨俊林  白凤莲  朱道本 《物理》2000,29(8):476-480
分子马达是人们为了得到纳米尺度的机械部件所设计合成的一种新型复合体系,目前化学家们正采用逐渐组装即“自下而上‘的方法对其进行探索研究,以分子结构和运动特点为标准可将现有分子马达分为分子转子、分子传动装置、分子开关、分子梭、分子转门、分子棘齿等几类。文章介绍了在双键分子体系的研究中Koumura等人的开创性工作以及Kelly等人在三叶轮分子体系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同时还展望了分子马达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钠原子-分子混合体系中,实验研究了加入缓冲气体对高位态原子-分子碰撞能量转移和分子扩散带辐射的增强效应;运用瞬态碰撞模型作了理论计算,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6.
超声分子成像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梦騄  程茜  周红生 《应用声学》2013,32(3):182-189
超声分子成像在超声医学成像的基础上,利用靶向超声造影剂为分子探针,以可视化和定量获取活体组织细胞的分子信息为目标的影像术。它不用进行手术活检,不仅可以给出病灶的空间信息,而且能确定它的性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对疗效进行评估。本文对现有的核医学分子成像,磁共振分子成像,光学分子成像和光声分子成像技术作了简单介绍,着重讨论了超声分子成像技术和应用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在钠原子分子混合体系中 ,实验研究了加入缓冲气体对高位态原子分子碰撞能量转移和分子扩散带辐射的增强效应 ;运用瞬态碰撞模型作了理论计算 ,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新兴边缘学科-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在对单分子科学中几类基本实验技术如扫描隧道显微术和光镊技术等作了简要介绍之后,重点评述了单分子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分子电子学等学科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基于扫描隧道显微术和电子结构计算,列举了最近几个关于单分子高分辨表征、单分子器件和单分子量子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实例。最后对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新兴边缘学科-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在对单分子科学中几类基本实验技术如扫描隧道显微术和光镊技术等作了简要介绍之后,重点评述了单分子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和分子电子学等学科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基于扫描隧道显微术和电子结构计算,列举了最近几个关于单分子高分辨表征、单分子器件和单分子量子调控等方面的研究实例。最后对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刘俊  梁培  舒海波  沈涛  邢凇  吴琼 《物理学报》2014,(11):251-257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赝势方法的计算,研究了通过吸附不同有机分子对单层MoS2进行化学掺杂.计算结果表明有机分子与MoS2单层衬底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范德瓦尔斯作用力.吸附不同有机分子的单层MoS2结构均表现出间接带隙的特征,还表明吸附TTF分子的单层MoS2结构表现出n型半导体的特质,而吸附TCNQ,TCNE两种分子的单层MoS2结构均表现出p型半导体的性质,这些结果表明可以通过改变吸附的分子来实现对单层MoS2的掺杂类型的调控.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单层MoS2在晶体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11.
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1990~1999年期间《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的论文作者群进行了统计、分析、归纳和研究,从中揭示出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研究的现状,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特点及其规律,确定了该刊核心作者的数量罕比例,同时也对作者的合著率、论文单元数作了统计分析研究。从作者研究的角度肯定了该刊作为本学科核心期刊的合理性,希冀对该学科及该刊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  相似文献   

12.
依据文献计量学原理,对1990~1999年期间《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的 论文作者群进行了统计、分析、归纳和研究,从中揭示出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研究的现 状,作者所属系统的分布特点及其规律,确定了该刊核心作者的数量和比例,同时也对作者 的合著率、论文单元数作了统计分析研究。从作者研究的角度肯定了该刊作为本学科核心期 刊的合理性,希冀对该学科及该刊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普小云  王骏 《计算物理》1999,16(2):135-140
建立了用于表面单分子膜研究的垂悬液滴球体模型,所此模型,计算了表面活性剂荧光分子的偶极矩强度分布,分子密度分布以及荧光强强度分布。计算结果和罗丹明B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实验图像作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4.
在第一性原理的基础上 ,对 1,8 二巯基芘分子的电学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 .采用了 3个Au原子构成的团簇来模拟Au表面 .首先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 1,8 二巯基芘分子的电子结构及其和Au表面的相互作用 ,再利用前线轨道理论和微扰理论定量地确定了该分子和Au表面的相互作用能常数 .最后利用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法研究了该分子结的伏 安特性 .计算结果表明 ,分子中的硫原子和Au原子形成很强的共价键 .当外加偏压小于 1V时分子结存在电流禁区 ,随着偏压升高 ,分子结的电导出现平台结构 .分子结的电导特性和其电子结构密切相关 ,扩展分子轨道为电荷的迁移提供了通道 ,而局域轨道对电流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4,4’-二巯基联苯分子为研究对象,利用从头计算方法和弹性散射格林函数理论,研究了苯环之间的不同位置取向对分子的电子结构以度该分子结的伏安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苯环扭转角不同会改变分子的电子结构。扭转角的增大会导致分子轨道的扩展性变差,从而使体系的导电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以7-氨基-4-甲基香豆素为模板分子,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介质的分子印迹复合膜.采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荧光分子印迹膜的吸附动力学、吸附容量和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表明,该印迹膜对模板分子具有良好的识别功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分子聚集理论本文对一氧化氮(NO)的分子聚集行为特性作了研究,理论预计结果表明,一氧化氮具有特别强的分子聚集活性,也即它是一种很强的生物活性分子,实验研究工作已经证实,一氧化氮在人体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免疫系统中起到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这就表明,本文所研究的内容对生命科学有其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分子线电子输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第一性原理出发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SH -C8H16-SH分子和金表面的相互作用 ,并利用分子前线轨道理论和微扰理论定量地确定了该相互作用能常数 ,然后 ,利用弹性散射格林函数方法研究了该分子与金表面形成的分子线的伏 安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 ,当含有硫氢官能团的有机分子化学吸附于金表面时 ,硫原子将与金原子形成以共价键为主的混和键 ,此时 ,扩展的分子轨道使分子线的电导呈现出欧姆特性 ,而对于局域的分子轨道 ,电子的输运只能通过隧道效应来实现 .对分子线伏 安特性的计算结果显示 ,在零偏压附近 ,存在一个电流禁区 ,随着偏压的增加 ,分子线的电导呈现出平台特征 .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用于检测生物硫醇的荧光探针分子的光学性质.通过计算探针分子Mol.1、Mol.2和Mol.3与半胱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反应前后的单光子吸收和发射性质,研究了碳碳三键和苯环结构对荧光探针性质的影响.随着给电子体三苯胺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碳碳三键的加入,探针分子的振子强度逐渐增大,展现出了更好的荧光探针性质.同时,研究了不同侧枝数目对探针分子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枝分子Z1和三枝分子Mol.3,两个侧枝的探针分子Z2振子强度更大,检测效果更佳.增加了碳碳三键和苯环后的单枝新型探针分子Mol.4,相较于具有三枝结构的探针分子Mol.3,具有良好的探针性质,且结构更为简单.  相似文献   

20.
超分子有机薄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亚军 《发光学报》2003,24(1):I001-I002
利用超分子有机薄膜技术能制成新的传感分子电子器件、光学器件和生物分子器件等,受到跨学科高技术研究领域的重视。本文描述了超分子有机薄膜的制备方法以及在各应用领域的研究状况。重点介绍了我们研究组在近20年工作中,利用LB膜技术,在光电器件、气体传感技术和光学非线性,特别是在生物传感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按照生物体系提供的信息,模拟合成功能分子,建造有组织的分子组装体,以便用来研究依赖于分子排列的生物物理化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