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者园地     
问 :12 磷钼杂多酸是否也存在α和 β型两种构型 ?江西读者———赵刚答 :A .Halasz等人已经证实磷、砷、锗的 12 钼杂多酸均有α、β两种变体。β型的锗钼杂多酸在室温条件下即能较快地自行转变为α型。砷钼杂多酸的α型呈“无色” ,只有在酸度较高pH <1和正砷酸的浓度较高时才形成或由α型转变成“黄色”的 β型。有人试验了在含有“无色”的α型 12 砷钼杂多酸的溶液中加入适量丙酮可立即观察到“黄色”的出现 ,借此证明丙酮有促使α型砷钼杂多酸迅速向 β型转变的作用 ,而且也说明“黄色”的 β型砷钼杂多酸在丙酮中有较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乙基罗丹明B-磷钼杂多酸-聚乙烯醇(PVA)显色体系,提出了高灵敏度的测磷分光光度法。缔合物最大吸收λ_(max)=584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586)为3.2×10~5L·mol~(-1)·cm~(-1)。提高介质酸度和添加还原剂可消除SiO_3~(2-)、AsO_4~(3-)等的干扰。缔合物中P(V):ERB~ =1:4。红外光谱研究证明,染料阳离子与杂多酸阴离子形成了离子对缔合物。本法可用于钢样及试剂中磷的测定,测定下限达1×10~(-5)%(1g试样)。  相似文献   

3.
孔雀绿与磷钒钼杂多酸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稀H2SO4介质中,磷酸盐与钼酸盐和偏钒酸盐反应形成磷钒钼杂多酸,杂多酸再与孔雀绿缔合形成四元有色络合物,能稳定存在于含聚乙烯醇的水溶液中。缔合物的最大吸收位于590nm波长处,摩尔吸收系数ε=1.7×105L·mol-1·cm-1,P(V)的质量浓度在0~0.12μg mL范围内与吸光度成正比。研究了显色反应的适宜条件、共存离子的影响和缔合物的组成。方法已用于合成试样中磷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耐尔蓝-铌钼杂多酸-聚乙烯醇-124体系测定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祖碧  徐其亨 《分析化学》1992,20(5):520-523
在聚乙烯醇-124存在下,耐尔蓝与铌钼杂多酸形成离子缔合物的适宜条件为:在0.025~0.10mol/L硫酸溶液中形成铌钼杂多酸;在1.1~1.8mol/L硫酸溶液中耐尔蓝与铌钼杂多酸形成离子缔合物。缔合物的组成比为NB:NbMo=3:1,λ_(maX)在615nm处,摩尔吸光系数ε为2.46×10~6L.mol~(-1).cm~(-1),符合比耳定律范围0~1.2μg Nb/25ml,至少稳定5h。考察了43种共存离子的影响,绝大多数元素不干扰测定。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已用于合金钢和岩矿中铌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铋(Ⅲ)与不对称变色酸双偶氮衍生物之间的一类特殊反应——β型反应。研究了试剂分子结构与反应性能的关系,着重探讨铋(Ⅲ)与偶氮氯膦-p~N的β型反应行为。在高氯酸介质中,铋(Ⅲ)与上述试剂形成灵敏度很高的稳定β型配合物,λ_(max)=713nm,ε(max)=9.84×10~4L·mol~(-1)·cm~(-1)。并考察了反应酸度、显色剂浓度、有机溶剂(或表面活性剂)、显色温度及显色时间等对反应的影响,测定了α和β型配合物的组成,初步探索了α和β型配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5—Br—PADAP吸光光度法测定纯铝中微量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苯酚(简称5-Br-PADAP)测定铜已有报道。一般都是在微酸性或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光度法测定。本文研究了在乙醇存在下,于较高酸度下。在pH 2~3范围内,铜与显色剂形成1:1的紫红色络合物,试剂的最大吸收峰位于440nm处,络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50nm处,摩尔吸光系数ε_(550)=6.03×10~4,铜量在0~  相似文献   

7.
在非离子型微乳液(OP/n-C5H11 OH/n-C7H16/H2O)存在下,乙基紫与磷钼钒杂多酸在0.7~1.0 mol/,L H2SO4介质中形成吸附型离子缔合物,该缔合物的组成为磷钼钒杂多酸:乙基紫=1:2,最大吸收波长为612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58×105L·mol-1·cm-1,磷质量浓度在0....  相似文献   

8.
丁基罗丹明B-碲钼杂多酸缔合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祖碧  徐其亨 《分析化学》1993,21(3):272-275
本文研究了在聚乙烯醇(PVA)存在下,丁基罗丹明B(BRB)与碲钼杂多酸的离子缔合显色反应,碲钼杂多酸在0.025~0.075 mol/L硫酸溶液中形成丁基罗丹明B-碲钼杂多酸离子缔合物。形成酸度为1.26~2.16 mol/L硫酸,钼酸铵、丁基罗丹明B及PVA的适宜条件分别4.6×10~(-3)mol/,5.3×10~(-5) mol/L和0.16%。缔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7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值为3.2×10~5 L·mol~(-1)·cm~(-1),符合比耳定律范围0~16μg Te/25ml。探讨了反应机理,用平衡移动法确定缔合物的摩尔比为Te:Mo:BRB=1:7:2,缔合物的可能化学式为(BRB)_2[TeMo_7O_(24)]。方法已用于烟尘中碲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读者园地     
问:光度法测定钢铁及合金中硅时为什么要控制溶样酸的加入量? ——陕西读者 林祖成 目前测定硅的光度法都以形成硅钼杂多酸为基础,而形成硅钼杂多酸的反应酸度条件是很关键的。酸度的控制应有利于保证试样中的硅在溶解过程中能以正(单)硅酸(H_4SiO_4)或氟硅酸(H_2SiF_6)状态存在。因为只有这种状态的硅酸根离子才能与钼酸盐反应形成硅钼杂多酸。 此外,在我国现行的一些光度法中,为了达到快速或高速的目的,并能较好地控制试剂空白值,都不采取在显色时调整酸度的办法,而是在溶样时就把酸度控制好。例如:在分析普通钢时系称样0.5g,溶于HNO_3(1 3)50ml中,经过硫酸铵氧化后定容为250ml作为试样的母液。在铜合金中测定硅时系称样0.1~0.2g,溶于HNO_3(1 3)20ml及HF(ρ1.15g·ml~(-1))6~10滴中,经加入脲分解氮的氧化物和加入饱和硼酸溶液络合过剩的HF后定容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光度法测定磷的方法中,以形成三元杂多酸与碱性染料的高次缔合物灵敏度较高,摩尔吸光系数均达10~5数量级。如引入表面活性剂,不仅提高了测磷的灵敏度,而且克服了因萃取手续而带来的不便,为微量磷的测定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研究了在聚乙烯醇存在下,磷钼锆蓝杂多酸与结晶紫(CV)形成离子缔合物的反应条件和性质,发现在0.04N硫酸介质中,生成稳定的红紫色缔合物,λ_(max)=550nm,ε_(550)=1.3×10~5,并应用于测定普通钢中的磷。该法比磷钼锆蓝法灵敏度提高10倍。  相似文献   

11.
单试剂双波长光度法同时测定铝合金中钛与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磺基水杨酸(SSA)与钛、铁同时显色反应及测定的适宜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pH2~3的邻苯二甲酸氢钾-盐酸缓冲液中,SSA与钛、铁可形成稳定有色配合物,以500nm为SSA—Fe配合物的测定波长,采用365/560nm为SSA—Ti配合物测定波长对,钛量在0~22μg/25ml,铁量10~200μg/25ml符合比耳定律,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Ti)为2.0×10~4,ε_(Fe)为3.0×10~3,方法简便、快速、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紫尿酸光度法测定微量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尿酸(VA)是一种金属指示剂,已用于Cu~(2 )的滴定分析.在碱性条件下,VA与Fe(Ⅱ)发生灵敏的配合反应形成一种稳定的蓝色配阴离子,该配阴离子在620nm和350nm处各有一个正吸收峰,其ε_(620)=1.93×10~4,ε_(350)=2.64×10~4,且配阴离子在620nm和350nm的吸光度及其两者之和(A_(620 350)均与Fe(Ⅱ)在0~50.0μg/29.0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据此本文建立了以VA为显色剂,采用三种测量方式即分别在620nm(方式Ⅰ)、350nm(方式Ⅱ)或在两波长下(方式Ⅲ)测定微量铁的光度法.方法用于自来水中铁的测定.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1 试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752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21分光光度计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钪-铬天青S-铜-邻菲啰啉(Sc-CAS-Cu-Phen)络合物的形成条件.在pH=5.5~6.1的酸度范围内络合物最大吸收峰在625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占ε_(625)=6.52×10~4L·mol~(-1)·cm~(-1).其组成摩尔比为Sc:CAS:Cu:Phen=2:6:3:9.相应分子式为[Sc(CAS)_3]_2[Cu(Phen)_3]_3。应用于以铜基合金合成试样中钪的直接测定,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测定微量银的吸光光度分析新方法。于硼砂-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pH 10.5~11.0),在乳化剂OP存在下,Ag(Ⅰ)与邻羧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OCDAA)形成1:3稳定的红色配合物,其λ_(max)=540nm,对比度△λ=126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540)=8.2×10~4。而在pH 10.0~10.6的相同缓冲溶液中,改用Triton X-100,且加入三乙醇胺后,配合物的λ_(max)=546nm,△λ=136nm,ε_(546)=9.9×104。两种显色体系均在Ag(Ⅰ)0~12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研究了显色反应条件和共存离子的影响。在试液中加入浓硫酸后加热处理和EDTA的掩蔽作用下,方法用于定影液的分析,六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3%,平均回收率为98.3%。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对-偶氮苯重氮氨基偶氮苯磺酸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ween-80存在下,与钯(Ⅱ)显色反应适宜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pH10.80~11.10范围内钯(Ⅱ)与题示试剂形成1:4的橙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峰位于533nm处,试剂最大吸收为440nm,其对比度达93nm.钯(Ⅱ)在0~30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耳定律,并由此计算出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_(533)=1.0×10~5L.mol~(-1).cm~(-1)。该方法用于催化剂中微量钯的测定,获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分光光度法测定高纯氧化铝中的二氧化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含有明胶聚乙烯醇 (PVA)和草酸的 0 .0 1 2~ 0 .0 60 mol/L 盐酸介质中 ,罗丹明 B(RB)与硅钼杂多酸能形成离子缔合物 ,发生高灵敏显色反应 ,缔合物在 585nm处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 .8× 1 0 5L· mol-1· cm-1,缔合物可稳定 2 4 h以上 ,此法已用于测定高纯氧化铝中的二氧化硅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探讨了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硅钒钼蓝、磷钒钼蓝-罗丹明B水相显色体系。发现硅钒钼、磷钒钼杂多酸形成酸度有较大的差异。本文提出通过改变酸度,无需其它分离手续同时测定硅和磷的新方法。该法应用于水样中硅和磷的测定,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微量镓的测定,广泛应用罗丹明B法。为提高灵敏度,提出过5-Cl-DEPAP、苯基萤光酮、铬天青、5-Br-PADAP、铬蓝等法。我们合成了对氨基苯基萤光酮,研究了它同镓的显色反应条件。适宜的酸度为pH6.2~8.4,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络合物组成为Ga:APF:CTMAB=1:3:3,反应极为灵敏,摩尔吸光系数ε_(550)=1.58×10~5。拟定的方法用于铅锌矿中镓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用HNO3、HF溶样,草酸遮蔽干扰离子,钼酸铵与硅酸反应生成硅钼杂多酸,加入硫酸亚铁铵后形成硅钼蓝,在660nm波长处比色。硅铁标准样品中硅含量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27%~0.28%,该方法测定结果与高氯酸脱水重量法的测定结果相当。  相似文献   

20.
在反相体系中,研究了十八烷基键合相表面残留硅醇基对杂多酸阴离子保留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流动相pH<4,缓冲液浓度<3mmol·L~(-1)条件下。残留硅醇基对杂多酸阴离子存在保留作用,该作用随pH值、缓冲液浓度的降低而增加。在上述条件,杂多酸阴离子容量因子倒数与缓冲液浓度的关系为:k′~(-1)=A(Z~-)_m+B。在较高缓冲液(或盐)浓度时,流动相中阴离子对硅醇基的屏蔽,减少了对杂多酸阴离子的影响,降低了残留硅醇基对杂多酸阴离子的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