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海赳 《数学通报》2013,(5):38-41,45
2000年,李政道博士访问视察我校时,对我校师生特别强调的是:做学问就要自主学习.并挥毫题词: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尔后,我们就把这一深刻而富有教育哲理的题词作为我们的校训.十多年来,我们也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我校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学问课堂”意在解决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过于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问题,把“学习”和“问题”放在课堂的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并在“学习”中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问学互进,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和学生综合素养的生成.“学问课堂”主张“自主先学、问学互进、学用达理”.笔者在一节公开课中具体践行了通过学问课堂实施试图解决目前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现展示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如何采用“预问问题教学法”进行课外辅导教学 .预问问题法 ,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 ,把碰到的问题 ,经过反复思考、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抄下来 ,给科代表统一收交给老师或由自己亲自交给老师 ,让老师思考后“第二天”给学生作答的一种课外辅导教学方法 .它强调让每个学生都去发现问题 ,问懂问题 ,并让老师对每个问题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并在有限的辅导时间内辅导更多学生 .1 预问问题教学辅导的步骤(1 )发现问题 .激励、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有质量和适合自己认知能力的问题 .(2 )预问问题 .把问题先抄好后交给老师 ,以供老师统筹安排 .(3)解决问题 .向学生讲解问题 ,为学生释疑 .(4)巩固问题 .当学生乙来问老师的问题是学生甲已问过的问题时 ,则指派乙去问学生甲 ,当学生丙再来问此题时 ,则指派丙去问学生乙 ,由甲向乙讲解 ,乙向丙讲解…… .这样 ,学生在给别人讲解时 ,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明白 ,还帮助老师辅导了其他学生 .2 预问问题的具体操作过程2 .1 鼓励学生问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  相似文献   

4.
侯文静 《数学之友》2020,(4):61-63,6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很重要.在学习完线段与角的相关知识后,基于线段与角的相似之处,利用学习的通性套路让学生领悟学习的路径与方法,从而能自主学习.通过类比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课堂注重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促探究,以“问题”促创新.本文借助线段与角的通性,借助类比思想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本人两年来如何刻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淡几点初浅的看法.一、让学生“能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要让学生“能问”,关键是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创造“问”的良好环境,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始实施.1. 教师应保证学生提问的机会想让学生“能问”,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提高授课效率,改变授课方式,让学生有充足时间思考.2. 教师应创造学生提问的环境首先,教师“满堂灌”自然不好. 要尽可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同时,在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而且也需要创造机会和…  相似文献   

6.
王东 《中学数学》2023,(2):95-96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看,“五问式”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可发挥关键性作用,既能够促进教学过程的进一步简化,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热情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化设计,以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意义构建,提升思维品质,并获得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新 《中学数学》2021,(4):78-79
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的数学学习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素养发展的关键.当前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上自主学习能力薄弱,总是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缺乏自主预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自主提问的能力等.因此,教师要以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习变成一次自发的建构.一、创设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换言之,自主学习首先就要求能自己发现问题.数学学习不是重复地做大量的题目,不是简单地听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数学学习首要的就是发现问题,发现数学的奇妙之处,进而引发思维的参与.教师要设置情境,让学生更直观地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尤其是学习能力的培养 ,已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专家的高度重视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研究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 ?古人云 :“学贵自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 ,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 ,也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爱因斯坦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可见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1  帮助学生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一个人很容易进入一种问题情境之中的心理倾向 …  相似文献   

9.
路建清 《数学之友》2022,(23):26-28
思维提升是数学学习的不二法门,也是探究数学知识的关键所在,实现思维提升的方法就是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数学“发问、提问”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教师提一个问题,学生在下面马上给出了答案,教师继续问理由,而很多学生都会回答是感觉,这样的情景在数学教学中会常常碰到.事实上,学生说的感觉就是直觉思维的雏形.如果教师就此不管,那么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中途夭折了;相反,如果能好好地鼓励培养,那么这些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将有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邢尧芳 《数学之友》2013,(24):42-43
心理学研究发现“思维的起点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一个人的思维活动如果没有问题的存在,往往是被动的、肤浅的思维.”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开创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而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在高考中举足轻重,并对其他学科有着推动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但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没能做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战场”,让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质疑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运用已掌握的知识,主动、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觉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研究性学习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立体性原则”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3.
隗雪娜 《中学数学》2023,(23):29-30+37
<正>“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是思考的开始,也是学问的开始.教师想要上好一堂高效生动的数学课就要设置有效的问题,以问题来驱动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有效的数学课堂并不是用简单的几个问题来填充就可以的,而是需要一系列的问题串,并且问题和问题之间有着逻辑关系等要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逐步习得知识,学生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4.
邢成云 《中学数学》2012,(12):52-54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交流手段,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引起思考的策动力.陶行知先生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已经形象地道出了问的重要性.“问得巧”能使得师生思维产生“同频共振”,增进师生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从而有效驱动学生积极参与.而适时适地、一语深中肯綮地追问(即追根究底地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方式,它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补充或深化的“二度提问”),能有效扩充学生的思维张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品质,收获生成的硕果.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来设计问题,并充分挖掘问题的思维价值,用问题呈现研究思想,让学生在问中悟;用问题促使知识生长,让学生在问中探;用问题激发智慧潜能,让学生在问中明.  相似文献   

16.
<正>《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课程目标中强调:“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提高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显然,这是在提倡“问题解决”式的课堂教学.笔者自行构建并持续实践达15年之久的“四问驱动”教学范式正是指向“四能”课程目标,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该教学范式荣获2021年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那么,复习课该如何合理融合“四问驱动”教学范式呢?为此,  相似文献   

17.
自从学习了著的“验算是数学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一文后,在最近三个学期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验算能力开始注意起来.今撰文小结一下,希同志们指正. 这里所谈的验算不仅指所谓把答案直接代入验算为满足,还牵涉到检查答案成立的必要条件及答案的预先估计等,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唐绍友 《数学通报》2001,(12):15-17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宋代学者陆九渊又曰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因此 ,学贵有疑应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教学思想 ,也是创新教育观下的教学准则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 ,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 ,是创新的开始 .在教学实践中看到 :学生没有疑问 ,就难有新的见解 ;没有新的见解 ,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 ,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 ,就难有创新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要让学生真正有学问 ,有创新能力 ,就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沿着“无疑 →有疑→无疑 →有疑 →………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学科教育的目标之一.然而,具体地实现这个目标的突破口在哪里呢?不少教育专家提倡对“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1 对“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的意义和目标学贵知疑.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提倡“疑思问”的主张,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座右铭.“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实践认识活动中出现疑惑即问题,便可促进人们积极思维,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发明创新.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和源泉.爱因斯坦把提出问题放在一个很高的地位.他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双减”政策的推广以及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越发深入,各地中考试题的命题也越发灵活,特别是笔者所在地区的“新定义”试题对材料的理解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也在逐渐加大数学核心能力的培养,其中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升.如何进行有效自学?本文中给出了在平时的教学中运用“三问”法进行自学能力培养的策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