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了阳离子、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水杨酸-2’-乙基己基酯(EHS)的吸收光谱和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荧光光谱. 结果表明, EHS可增溶在胶束中, 2’-乙基己基碳链朝向胶束内核, 而水杨酸基朝向胶束-水界面; 胶束环境有利于EHS分子对紫外光的吸收和分子内氢键的形成, 从而使ESIPT 荧光显著增强, 激发态分子以发射可见光和非辐射去活化方式衰减; 并根据EHS和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和大小, 解释了EHS分子在胶束中的结合位点, 荧光猝灭和酯水解的光谱测量进一步为此结合位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
考察了阳离子、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水杨酸-2′-乙基己基酯(EHS)的吸收光谱和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荧光光谱.结果表明,EHS可增溶在胶束中,2′-乙基己基碳链朝向胶束内核,而水杨酸基朝向胶束-水界面;胶柬环境有利于EHS分子对紫外光的吸收和分子内氢键的形成,从而使ESIPT荧光显著增强,激发态分子以发射可见光和非辐射去活化方式衰减;并根据EHS和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和大小,解释了EHS分子在胶束中的结合位点,荧光猝灭和酯水解的光谱测量进一步为此结合位点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稀土多元络合物中的应用已有些报导。文献曾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参与形成的络合物提出“氢键理论”,笔者也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对钪铬天青S在乙二胺-盐酸缓冲条件下的成络反应进行了研究,认为络合物成因是乙二胺分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在乙二胺盐酸缓冲条件下,对钇-铬天青S-邻菲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胶束介质对邻苯二胺的酶催化氧化产物2,3-二氨基吩嗪的光谱性质的影响,发现胶束介质对其吸收光谱影响很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荧光具有强烈的增敏作用,荧光量子效率可提高近十倍。进一步研究表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2,3-二氨基吩嗪的增敏原因在于其增溶作用及给电子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胶束介质对邻苯二胺的酶催化氧化产物2,3-二氨基吩嗪的光谱性质的影响,发现胶束介质对其吸收光谱影响很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其荧光具有强烈的增敏作用,荧光量子效率可提高近十倍。  相似文献   

6.
番红花红T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其在标记DNA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阳离子染料番红花红T(ST)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时的溶液状态的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ST形成缔合物,导致ST的吸收与荧光强度降低;增大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其分子胶束前预聚集促使染料形成非荧光二聚体,导致荧光急剧猝灭,吸收光谱出现新的特征吸收峰;当表面活性剂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染料二聚体离解,ST单体增溶于胶团中形成新的高量子产率荧光体。本文  相似文献   

7.
芘荧光探针法研究C60-胶束水溶液体系的微环境性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首次运用芘荧光探针法考察了C60-胶束水溶液体系的微环境性质,发现C60的介入可以改变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形成胶束的结构而破坏胶束的有序情,从而使胶束的体积变大。C60能显著猝灭芘单分子的荧光,而几乎不会破坏芘单体与其激基二聚体的平衡,表明C60主要是同芘单分子之间发生CT作用。同时C60对芘单分子荧光的猝灭在有机体系中主要呈现静态猝灭而在胶束体系中则主要呈现动态猝灭。  相似文献   

8.
两性离子甜菜碱表面活性剂(SB3-12)胶束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由于相反电荷的极性头之间具有静电中和作用,胶束表面具有小的负电荷密度。当加入阴离子的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以后,负离子SD-与SB3-12胶束极性区内层季铵正电荷的静电中和作用,能连续地调节胶束表面磺酸基的负电荷密度,这有利于对药物分子的选择性增溶和调节在生理条件下的药物的输送。等温滴定量热(ITC)研究发现SB3-12和SDS有强的协同效应,混合临界胶束浓度(CMC)和胶束化焓明显降低,并得到两者协同效应的弱静电作用机理。当模型药物分子芦丁(Rutin)与SB3-12/SDS混合胶束作用时,芦丁7位羟基的氢解离后的阴离子与SDS共同作用于SB3-12形成混合胶束。UV-Vis吸收光谱和~1H NMR谱研究发现,在SB3-12胶束中,芦丁分子的A环位于季铵阳离子附近,B环位于两个相反电荷之间的弱极性区域。在SDS胶束中,B环位于栅栏层,而A环和二糖暴露于水相侧。在混合胶束中,随着SDS摩尔分数增加,对A环的静电吸引变弱。离子表面活性剂对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胶束表面电荷密度的调节作用,本质上是对胶束极性区域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微调,进而实现对药物的可控增溶。  相似文献   

9.
反胶束是两亲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的一种有序组合体,在医药、化工、采油、胶束催化及酶催化等领域中有重要应用.与胶束溶液相比,人们对反胶束的形成与结构的了解至今仍不充分.特别是对于由混合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反胶束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本文采用动态光散射、电导及荧光光谱等手段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混合反胶束进行了研究,旨在探讨利用表面活性剂的复配来调节和控制反胶束的结构和性能.亚实验部分二异辛基磺化琉璃酸钠(AOT,Sigma公司);Brij30为含4个氧乙烯基(EO基)的十二碳醇(AcrosOrgani…  相似文献   

10.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两性表面活性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两性表面活性剂混合水溶液的表面性质, 以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对正负离子裘面活性剂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加溶作用,有助于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溶解; (2) 加入两性表面活性剂的量适当, 混合溶液基本保持原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3)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两性表面活性剂在表面层和胶团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稍强HC-FC正负; 离子表面活性剂与两性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在表面层中有可能形成双分子或多分子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烷基苯磺酸盐Gemini表面活性剂Ia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0E6溶液混合胶团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表面张力法测定了Ia 和C10E6不同比例不同温度下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结果表明, 两种表面活性剂以任何比例复配的cmc比单一表面活性剂的cmc都低, 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 传统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0E6、Gemini表面活性剂Ia及混合物的cmc都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而且, 任何配比的混合胶团中两种表面活性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β都是负值, 这说明两种表面活性剂在混合胶团中产生了相互吸引的作用. 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的胶团聚集数比单一Ia的大, 但比单一C10E6的小. 向Gemini表面活性剂Ia胶束中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0E6会使胶束的微观极性变小.  相似文献   

12.
混合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的聚集行为比在水溶液中复杂得多. 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有一明确的临界胶束浓度(CMC),而在非极性溶剂中至今对CM C概念仍有怀疑[1], 但已有多种手段如染料增溶法、水增溶法、光散射法、荧光偏振、紫外和核磁共振谱等证实并测定了非极性溶剂中 CMC 的存在[1~5]. 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以非离子化状态存在, 其缔合主要靠两亲分子之间的偶极-偶极以及离子对相互作用, 那么在一种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另一种表面活性剂, 即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必然对其聚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但迄今为止, 尚未见关于混合表面活性剂在非极性溶剂中聚集行为的报道. 本文采用碘光谱法和水增溶法测定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OT 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Brij30 混合后在正庚烷中形成反胶束的 CMC, 以期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对其聚集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三重态光敏功能性表面活性剂——对苯甲酰苄基三烷基溴化铵(简称PKT)。测定了它们的吸收光谱和发光光谱,比较了它们分子聚集形成胶束前后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在均相溶液中光敏基团保持原有光敏剂分子的光谱性质。但在水溶液中,在形成胶束临界浓度前后,BP基团的光谱性质发生突变,峰值发生红移并强度减弱。在非水溶液中,由于功能性表面活性剂是逐步缔合过程,光谱性质发生逐步变化。  相似文献   

14.
表面活性剂与高分子链混合体系的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模拟了高分子链对表面活性剂胶束形成过程的影响,以及高分子链构象性质随胶束化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当高分子链与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超过临界值后,高分子链的存在有利于表面活性剂胶束的形成.临界聚集浓度(CAC)与临界胶束浓度(CMC)的比值CAC/CMC随高分子链长的增大和相互吸引作用的增强而减小.在CAC之前,高分子链与表面活性剂分子只有动态的聚集;但在CAC之后,表面活性剂胶束随表面活性剂浓度X的增加而增大,并静态地吸附在高分子链上,形成表面活性剂/高分子聚集体.随着表面活性剂分子的加入,高分子链的均方末端距和平均非球形因子先保持恒定;从X略小于CAC开始, 和快速减小,至极小值后又逐渐增大.模拟结果支持高分子链包裹在胶束表面的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
崔慧  涂燕  尚亚卓  刘洪来 《化学通报》2017,80(7):672-678
采用离子交换法,由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C4mimCl)和烷基硫酸钠合成了一系列无卤素的阴离子表面活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烷基硫酸酯[C4mim][CnH2n 1SO4](n=8,12,16),利用表面张力仪、稳态荧光光谱等手段考察了表面活性离子液体在水溶液表面及体相中的聚集行为,结果表明,与传统无机反离子相比,有机咪唑阳离子[C4mim] 作为反离子的离子液体型表面活性剂具有较高的表面活性,[C4mim] 产生的氢键引起的抑制分子规则排列的作用小于其促进分子有序排列的疏水作用。长烷基链的阴离子是界面膜及胶束的主要组成成分,阴离子疏水烷基碳链的增长虽然可促进胶束的形成,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C4mim] 离子参与界面或胶束的形成;阴离子所带烷基链越长,越不利于阳离子[C4mim]+参与界面膜或胶束的形成,界面膜或胶束中表面活性剂排布越松散,即界面张力越大,体系中胶束聚集数较小。  相似文献   

16.
前文报导了阳离子-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对Cd-PAR和Al-CAS显色体系的协同增敏作用以及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并进一步提出了协同增敏作用的主要内在原因可能由于混合胶束形成的看法。许多作者认为胶束体系能提供珍贵的反应介质,改变被增溶物的微环境,而阳离子型-非离子型混合胶束的形成是有多种力的作用下两种胶束的重新组合,因此被增溶物的微环境必将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7.
宗李燕  方云  夏咏梅  刘雪锋  陶可鑫 《化学学报》2004,62(23):2292-2296
用表面张力和稳态荧光猝灭技术研究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聚氧乙烯(n)醚(AEO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团簇化体系,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建立AEOn与BSA的团簇化热力学模型.从ΔH°>0,ΔS°>0及ΔG°<0可以推知,AEOn束缚胶束与BSA形成软物质团簇是熵驱动的超分子自组装过程,其间的超分子作用力以疏水作用为主.团簇化过程的(ΔG°)clu与表面活性剂自由胶束化过程的(ΔG°)mic皆小于零,且c1<cmc,可以圆满解释在团簇化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形成束缚胶束并与大分子经超分子自组装形成软团簇在先,而表面活性剂分子自组装形成自由胶束在后的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季胺盐型表面活性剂CPB、CTMAB以单分子及胶束形式与镁试剂I的显色反应.认为单分子或胶束与镁试剂I反应均为离子缔合机理,缔合比均为2:1,且造成镁试剂I的吸收光谱相同波数的红移,但形成胶束后(?)和镁试剂I的K_(?)(?)增加的更大.应用该显色体系测定了CPB、CTMAB的临界胶束浓度,探讨了微量CPB、CTMAB测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应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测定铝的报道较多,而用于络合滴定铝也有报道,过去多用二甲酚橙或PAN直接滴定或返滴定,文献介绍PAN金属络合物难溶于水,而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则易溶于水。本文基于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吐温-80为增溶剂,PAN为指示剂,研究了络合滴定铝的条件,试验证明,在室温下pH4—5的乙酸介质中,加入过量EDTA,煮沸,冷却,用铜盐返滴定,终点非常敏锐,pH范围扩大,与经典的络合滴定法对比,结果很满意,完全适用于铝土矿、粘土、水泥等试样中铝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疏水缔合共聚物与表面活性剂的界面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界面张力弛豫法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聚丙烯酰胺/2-乙基己基丙烯酸酯[P(AM/2-EHA)]在正辛烷-水界面上的扩张粘弹性质, 考察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环氧乙烯醚(Tx-100)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其界面扩张性质的影响. 研究发现, 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分子可以与聚合物的疏水嵌段形成类似混合胶束的聚集体, 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聚集体之间存在快速交换. 这种弛豫过程的特征时间远比分子在体相与界面间的扩散交换时短. 当界面面积增大时, 上述混合胶束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能快速释放, 在界面层内原位快速消除界面张力梯度, 从而大大降低界面扩张弹性. 界面上的CTAB分子与聚合物链节上的负电中心通过较强的电荷吸引作用形成复合物. 当界面面积增大时, 上述混合胶束中的CTAB分子释放较慢, 界面张力梯度较大.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分子量较大, 扩散速率较慢, 它在界面上与聚集体间的交换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慢, 其特征时间约为0.9 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