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剑川乌头(Aconitum handelianum)的根中分离得到两个C_(19)-二萜生物碱:高展花乌头宁(homochasmanine,化合物1)和14-去苯甲酰大渡乌碱(14-debenzoylfranchetine,化合物2).采用1D和2D核磁共振(NMR)技术(包括~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SQC、HMBC和NOESY)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完整归属了这两个化合物的~1H和~(13)C NMR信号.  相似文献   

2.
C19-二萜生物碱是二萜生物碱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主要分布于毛茛科的乌头属、翠雀属和飞燕草属植物中.C19-二萜生物碱结构复杂、生理活性显著,一直吸引着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对2010~2018年报道的天然来源C19-二萜生物碱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归纳了C19-二萜生物碱各子类型的核磁共振(NMR)结构特征和解析方式,以期为C19-二萜生物碱的深入研究及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周志  林中祥 《波谱学杂志》2016,33(2):345-352
C_(60)与脱氢枞胺发生环加成反应可生成多种功能性富勒烯衍生物.该论文测定了目标化合物N,N-四氯邻苯二甲酰基-13-硝基-7,7-C_(60)-脱异丙基脱氢枞胺的~1H NMR和~(13)C NMR谱图,并利用~1H-~1H COSY、~1H-~1H ROESY、~1H-~(13)C HSQC和~1H-~(13)C HMBC等2D NMR技术,对其~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归属,为表征类似化合物的结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C19-二萜生物碱结构复杂多样,核磁共振(NMR)结构鉴定困难.本文从独龙乌头中分离得到三个C19-二萜生物碱:taronenine E(1)、chasmaconitine(2)和vilmorisine(3),综合运用多种NMR技术(包括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SQC和HMBC),对其NMR数据进行了完整归属和部分修正,为该类化合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1H NMR、NOE差谱和门控去偶~(13)C NMR等的研究确定了新合成的五对α-去氢氨基酸衍生物的构型,并利用部分弛豫、APT~(13)C NMR二维碳氢相关谱及~(13)C-~(19)F偶合常数等对NMR谱线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6.
环氟菌胺是一种具有新型母核结构的优秀杀菌剂,该文采用~1H NMR、~(13)C NMR、~(19)F NMR、~1H-~(13)C HSQC、~1H-~(13)C HMBC和~1H-~(15)N HMBC等多种核磁共振(NMR)技术,并结合质谱(MS)、紫外光谱(UV)和红外光谱(IR)等方法对环氟菌胺进行了解析,同时对一维核磁共振(1D NMR)波谱数据进行全归属,讨论了UV和IR的吸收峰与该化合物各官能团的对应关系、~(19)F对其~1H和~(13)C NMR谱峰的影响,以及MS主要离子碎片的归属和化合物裂解规律.  相似文献   

7.
多肽RGD是一类含有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序列的短肽,该文对新型环状拟肽cyclo[-RGD-ψ(triazole)-GD-]的紫外吸收光谱(UV)、红外吸收光谱(FT-IR)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核磁共振(NMR)波谱(包括~1H NMR、~1H-~1H COSY、~(13C) NMR、DEPT、~1H-~(13)C HSQC和~1H-~(13)C HMBC)对其~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8.
孙伟  高翔  郭娟  余向阳 《波谱学杂志》2016,33(2):353-359
应用~1H NMR、~(13)C NMR、DEPT135、~1H-~(13)C HMBC、~1H-~(13)C HSQC、~1H-~1H COSY和~1H-~1H NOESY等多种NMR技术,对文献报道的洛莫司汀(Lomustine)~1H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修正与补充;特别是应用2D NMR对重叠程度较高的环己烷区进行了指认归属,并确定了其空间构型.  相似文献   

9.
以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戌环分子为研究对象,对碳硼烷类化合物的核磁共振(NMR)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除了采用常规的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氢谱(~1H NMR)及其二维相关谱外,引入核磁共振硼谱(~(11)B NMR)与二维异核多量子相关谱(~1H-~(11)B HMQC),对含硼类化合物结构进行了测定,该方法对于准确解析硼烷类化合物的结构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剑川乌头(Aconitum handelianum)的根中分离得到两个C19-二萜生物碱:高展花乌头宁(homochasmanine,化合物1)和14-去苯甲酰大渡乌碱(14-debenzoylfranchetine,化合物2).采用1D和2D核磁共振(NMR)技术(包括1H NMR、13C NMR、DEPT、1H-1H COSY、HSQC、HMBC和NOESY)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完整归属了这两个化合物的1H和13C NMR信号.  相似文献   

11.
(一)紫乌定(episeopalidine)红外光谱的解释和应用紫乌定(Ⅰ)是从紫乌头(aconifum episcopale level)根中提取得到的C_(20)二萜生物碱,其红外光谱(图1)中1739cm~(-1)和1710cm~(-1)分别指定为AcO和P hCOO的羰基吸收,而C(13)和C(6)的酮基吸收在什么  相似文献   

12.
李宁  张鹏  梁东  肖皖  李铣 《波谱学杂志》2009,26(3):400-407
从鹅掌楸中分离得到了3个7-氧代阿朴菲型生物碱liridine (1),lysicamine (2)和liriodenine (3),采用MS、1D NMR和2D NMR等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2D NMR 技术对其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了全归属,纠正了文献中的归属错误.  相似文献   

13.
运用液体核磁共振(NMR)技术(包括~1H NMR、DEPT135、~(13)C qNMR、~1H-~1H COSY、~1H-~(13)C HSQC、~1H-~(13)C HMBC、~(29)Si qNMR和~1H-~(29)Si HMBC)对两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化学结构表征,对所得波谱数据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指认.结果表明一维~1H NMR、~(13)C NMR和~(29)Si NMR,与二维NMR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准确区分这两种有机硅表面活性剂的结构:样品A和样品B均为聚乙二醇改性的聚二甲基硅氧烷有机硅表面活性剂;A具有线型ABA结构,平均分子量约为1 967;B具有梳型BAB结构,平均分子量约为7 191.  相似文献   

14.
贝壳杉烷型四环二萜13C NMR谱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较系统的总结了贝壳杉烷型四环二萜的13C NMR数据,探讨了其13C NMR的规律和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报道了一个新的贝壳杉烷型四环二萜化合物——对映-16β,17,18-三羟基-贝壳杉烷-19-羧酸。  相似文献   

15.
祁守仁  丁晓夏 《物理实验》1991,11(5):193-195
一、概述核磁共振(NMR),是现代对物质结构进行分析测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近年来发展起来的NMR断面成像技术,将其应用推向了更深的层次。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计划把NMR列为实验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NMR原理,观察NMR信号。教学实验中通常是观测NMR信号较强的~1H、~(19)F等样品,而对NMR信号十分微弱的样品(如~2H等),通常无法进行观测。因此,本工作的目的旨在对弱NMR信号进行检测。弱信号的检测是现代检测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弱信号伴随有噪声,有的甚至于是深埋在噪声之中的,对于伴有噪声的  相似文献   

16.
在超声波辅助下,以大豆苷元、正丁胺和37%的甲醛水溶液为原料,通过一锅煮的方法区域选择性合成了2种新型1,3-大豆苷元并噁嗪衍生物.通过DEPT、~1H-~1H COSY、~1H-~(13)C HSQC、~1H-~(13)C HMBC等二维核磁共振(2D NMR)技术,分别对二种新化合物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的波谱学分析确证了大豆苷元特定的反应位点.  相似文献   

17.
以3-氧化木糖为原料,通过Henry反应与硝基甲烷加成,得到两种硝基糖化合物1,2-O-异丙叉基-3-C-硝甲基-5-对甲苯磺酰基-α-D-呋喃核糖(1)和1,2-O-异丙叉基-3-C-硝甲基-4-甲烯基-α-D-呋喃核糖(2),其中化合物2为新型的硝基糖化合物.通过应用1D NMR和2D NMR测试了化合物2的1H NMR、13C NMR、1H-1H COSY、gHSQC和gHMBC,对化合物2的1H和13C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8.
对3′″-羰基-2″-β-L-奎诺糖基淫羊藿次苷Ⅱ(3′″-carbonyl-2″-β-L-quinovosy licarisideⅡ),进行了1H和13C MNR检测,参考2″-O-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2″-O-rhamnosy licarisid Ⅱ)、淫羊藿次苷Ⅱ(icarisid Ⅱ)和淫羊藿苷(icariin)的1H、13C NMR数据,通过DEPT和1H-1H COSY、HSQC、HMBC等2D NMR技术对该化合物所有的1H和13C 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和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19.
纯位移核磁共振氢谱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耦合引起的核磁共振(NMR)信号多重裂分的数目和耦合常数反映了磁性原子核之间的化学键数目和空间位置信息,是研究分子结构的重要依据之一.但是当分子中磁性原子核数目增加时,NMR谱图特别是一维核磁共振氢谱(1D ~1H NMR)中,J耦合所致的多重裂分造成谱图重叠,严重干扰结构指认和定量分析.利用纯位移(亦称宽带同核去耦)~1H NMR谱图可以消除J耦合效应(即将相邻质子间耦合所引起的多重裂分融合成一个单峰),得到与去耦碳谱相似的、只含化学位移信息的谱图.该文首先介绍了三种最受关注的获取纯位移核磁共振氢谱技术——BIRD、ZS和PSYCHE的基本原理,随后综述了纯位移~1H NMR谱图的典型应用.  相似文献   

20.
对3"'-羰基-2"-β-L-奎诺糖基淫羊藿次苷Ⅱ(3"'-carbonyl-2"-β-L-quinovosyl icariside Ⅱ),进行了1H和13CMNR检测,参考2"-O-鼠李糖基淫羊藿次苷Ⅱ(2"-O-rhamnosyl icarisid Ⅱ)、淫羊藿次苷Ⅱ(icarisid Ⅱ)和淫羊藿苷(icariin)的1H、13 C NMR 数据,通过DEPT和1 H-1H COSY、HSQC、HMBC 等 2D NMR技术对该化合物所有的1H和13 C 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和详细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