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浅床法通过对WO_4~(2-)/Cl~-、MOO_4~(2-)/Cl~-在D290树脂相内的传质研究,发现(?)—Cl~-与(?)—Cl~-交换扩散常数B及内扩散系数(?)相差20倍左右;所产生的阻滞时间τ_d也前者大约是后者的20倍;对D290树脂的亲合力WO_4~(2-)>Cl~->MoO_4~(2-)。同时发现对树脂的亲合力越强,τ_d值越大,反之越小。同条件下温度升高,τ_d值呈现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2.
铀和铀同位素的离子交换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玉锁  邱陵  杨坤山 《化学学报》1987,45(8):794-797
在浓缩铀同位索的阳离子交换法中,UC_2~(2+)在离子交换树脂中的传质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迄今未见有详细的报道.本文对阳离子交换树脂—HCl溶液体系中的UO_2~(2+)—H~+正、逆交换,特别对~(235)UO_2~(2+)—~(238)UO_2~(2+)交换动力学及机制作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Sm~(3+)在EDTA—NH_4Ac(pH=3.0)溶液和五种交联度相同但孔结构各异的磺酸型大孔离子交换树脂间的交换动力学,比较了25℃时的液膜扩散常数,粒内扩散常数、液膜扩散律速所经历的时间和半交换期,得到的结果表明,前报中关于UO_2~(2+)-H~+交换动力学与树脂孔结构间的依赖关系亦适用于本体系,即适当的孔径范围与较高的内扩散常数相联系而高的比表面会增大液膜扩散常数。与UO_2~(2+)传质不同之点在于,高的比表面不能减缩液膜扩散律速所经历的时间,这可能和Sm—EDTA络合物解离速度较慢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CL—5709萃淋树脂对硫酸盐体系的Co、Ni萃取色谱分离及提纯进行了研究。针对Mg~(2+)型树脂及Ni~(2+)型树脂各自的特点及分离效果,研究了Mg~(2+)型树脂对Co、Ni混合样品的分离分析效果及Ni~(2+)型树脂的提纯效果。结果表明,Mg~(2+)型树脂分离Co、Ni效果很佳、条件易行。只需用pH=2.27的H_2SO_4即可将Co、Ni完全分开。而Ni~(2+)型树脂对提纯Ni较有利,提纯后Ni纯度达99.58%。  相似文献   

5.
用BaCl_2反滴定测定SO_4~(2-)的方法早有介绍,但是,由于它是在中性溶液中进行测定,多种阴离子如CO_3~(2-)、HCO_3~-、SO_3~(2-)、S_2O_3~(2-)、C_2O_4~(2-)、CrO_4~(2-)、PO_4~(3-)、BO_2~-,SiO_3~(2-)、F~-、MoO_4~(2-)、WO_4~(2-)和阳离子Ca~(2+)、Sr~(2+)、Pb~(2+)等都干扰测定结果。虽经多次改进,仍不够满意。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对配制pH=3.2±0.1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络合缓冲溶液作了初步尝试,得到了较满意的分析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pH=3的盐酸溶液中,MoO_4~(2-)、C_2O_4~(2-)、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八种交联度相同而孔结构各异的大孔磺酸型树脂,研究了UO_2~(2+)—H~+互扩散及共存Mn(Ⅱ)时的UO_2~(2+)—H~+互扩散传质动力学与孔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孔径的功用在于变更或引导扩散机制;而比表面对起始阶段的扩散起重要作用;磺酸根-Mn(Ⅱ)圈结合水的减少强化了孔径的功能导致Mn(Ⅱ)的加速传质效应。最后,用表面吸附双电层结构理论作了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大孔型腐植酸树脂的合成及其对重金属离子的螯合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联的聚苯乙烯(PS)通过偶氮键—N=N—或酯、醚键与腐植酸(HA)相连接枝得珠状大孔型腐植酸树脂(HAR)。当HA/PSNH_2的重量比为0.7—1.0,PSN_2~+Cl~-偶联PH13时制得的偶氮型腐植酸树脂(AHAR)对重金属离子有优良的吸附性。延长PSCH_2Cl与HA的反应时间可提高酯醚型腐植酸树脂(EHAR)对Cu~(2+)的吸附量。红外光谱探讨了HAR的结构。AHAR的吸附容量为1.01mmol~(2+)Cd/g树脂,对Ni~(2+)、Mn~(2+)、Cu~(2+)、Co~(3+)、Zn~(2+)为0.6—0.53mmol离子/g树脂。重金属离子在AHAR上的分配系数为 Cu~(2+)(8.7×10~3)>Cd~(2+)(3.8×10~2)>Zn~(2+)(2.4×10~2)>Ni~(2+)(1.8×10~2)>Mn~(2+)(4.9×10)。 pH6.5时AHAR能定量吸附Cu~(2+)、Cd~(2+)、Ni~(2+)、Mn~(2+),并能用INHNO_3定量洗脱。AHAR可再生,重复使用,分析了四种天然水、自来水中痕量上述金属离子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大孔磺酸树脂SA—209(×8)研究了Li~+、Ca~(2+)、Co~(2+)、Tm~(3+)对H~+正、逆离子交换过程以及~(59)Co~(2+)—、~(169)Tm~(3+)—~(170)Tm~(3+)同位素交抉过程。用前报中提出的界面吸附双电层模型及解离机制满意地解释了实验事实。  相似文献   

9.
我们探索了钼在金电极上的阴极伏安过程,发现于HCl-HNO_3介质中,在-0.26伏有个清晰导数波。 MoO_3~(2-)+HNO_3=MoO_4~(2-)+HNO_2 MoO_4~(2-)+2H~++2e=moO_3~(2-)+H_2O 在滴汞电极上,钼无此波,因为: 2Mo~(6+) +2Hg+2C1~-=2MoO~(5+) +Hg_2Cl_2我们加入硫脲使钼波峰电位由-0.26伏正移至-0.12伏,免除了铜和氧的干扰。这时的电极反应是:  相似文献   

10.
用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物焙烧法制备了三组MoO_3-SnO_2催化剂。XDR, IR和ESR等研究表明: MoO_3-SnO_2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两组份间发生电子迁移现象, 导致Mo(Ⅵ)→Mo(Ⅴ)的价态变化, 产生pKa≤+3.3的表面酸位和甲醇选择氧化活性位。制备方法对这种相互作用以及样品的催化性能有明显影响。沉淀法所得样品中MoO_3可溶于SnO_2形成固溶体; 浸渍法则可发生钼离子向SnO_2体相的扩散; 机械混合物焙烧法在一定MoO_3含量下, MoO_3可在SnO_2表面形成近似单层分散。红外光谱中950 cm~(-1)的新吸收谱带可归因于表面上Mo(Ⅴ)=0振动。表面Mo(Ⅴ)位可能是催化剂表面酸位和甲醇氧化的活性中心。没有发现催化剂中Sn~(4+)价态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MoO_3-SnO_2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物焙烧法制备了三组MoO_3-SnO_2催化剂。XDR,IR和ESR等研究表明:MoO_3-SnO_2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两组份间发生电子迁移现象,导致Mo(Ⅵ)→Mo(Ⅴ)的价态变化,产生pKa≤+3.3的表面酸位和甲醇选择氧化活性位。制备方法对这种相互作用以及样品的催化性能有明显影响。沉淀法所得样品中MoO_3可溶于SnO_2形成固溶体;浸渍法则可发生钼离子向SnO_2体相的扩散;机械混合物焙烧法在一定MoO_3含量下,MoO_3可在SnO_2表面形成近似单层分散。红外光谱中950cm~(-1)的新吸收谱带可归因于表面上Mo(Ⅴ)=0振动。表面Mo(Ⅴ)位可能是催化剂表面酸位和甲醇氧化的活性中心。没有发现催化剂中Sn~(4+)价态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以电纺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稀土Pr掺杂Bi_2MoO_6/TiO_2复合纳米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等对不同样品的物相、形貌和光学性能等进行表征,以甲基橙为模拟有机污染物,考察了样品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复合样品中,Pr~(3+)进入Bi_2MoO_6晶格,部分取代Bi~(3+)形成施主能级,导致能级带隙变窄,不仅有利于提高样品的可见光催化活性,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而且还提高了Bi_2MoO_6/TiO_2的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当Pr的掺杂量为3%(摩尔分数)时,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效果最佳,可见光照射180 min时降解率达到93.8%,比纯Bi_2MoO_6/TiO_2的降解率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证实了在高氯酸溶液中Rh(Ⅳ)主要以Rh(H_2O)_6~(4+)形式存在。研究了Rh(H_2O)_6~(4+)和Ir(H_2O)_6~(4+)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行为。测定了两者在聚苯乙烯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HCIO_4间的分配比。根据Rh(H_2O)_6~(4+)和Ir(H_2O)_6~(4+)在阳离子交换柱上的洗脱曲线和回收率,讨论了在高氯酸溶液中Rh和Ir分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以电纺TiO_2纳米纤维为基质,利用水热法制备了异质结型Eu~(3+)掺杂NaBi(MoO_4)_2/TiO_2复合纤维。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高分辨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光谱以及荧光(PL)光谱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物相、形貌和光学性能等进行表征。以三乙醇胺为电子给体,研究了Eu~(3+)掺杂NaBi(MoO_4)_2/TiO_2复合纤维光催化裂解水制氢的反应过程。结果表明:NaBi(MoO_4)_2与TiO_2复合形成异质结,使光生电子-空穴对得到较好分离,而Eu~(3+)掺杂进入NaBi(MoO_4)_2晶格,部分取代Bi~(3+)离子,导致晶胞膨胀,在拓宽光谱响应范围的同时,形成光生载流子的浅势捕获阱,进一步促进了光生电荷的产生、转移,有效提高材料的光催化制氢活性。最佳产氢速率达到7.86 mmol·h~(-1)·g~(-1)。  相似文献   

15.
采用以H_2、NH_3及CH_3I为捕获剂的化学捕获方法研究了丙烯在MoO_3和γ-Bi_2MoO_6上的吸附.结果表明,丙烯吸附时通过在Mo~(2+)和邻近晶格氧上断裂C=C及C—C键发生碳链碎片化,导致C_1、C_2的含氧或含氮副产物的形成.以DRFTIR光谱研究了较低温度下丙烯在γ-Bi_2MoO_6上吸附和反应时形成的表面物种,175℃的实验结果与化学捕获实验一致。而50℃的实验结果与Grasselli等提出的丙烯选择氧化机理吻合.  相似文献   

16.
作者曾报导了用偶氮氯膦I树脂分离富集微量UO_2~(2+)的研究。实验表明,含偶氮氯膦I基团的树脂对UO_2~(2+)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可以从大体积溶液中定量富集微量UO_2~(2+)。为此我们研究了负载有偶氮氯膦I螯合剂的交换树脂的分析特性,并用于富集铀矿废水中微量UO_2~(2+)。实验部分 1.UO_2~(2+)标准溶液:称取一定量乙酸铀溶解于pH_4HAc-NaAc缓冲液中,制取10mg/ml铀标准溶液,临用时再以水稀释至适当浓度。 2.负载偶氮氯膦I树脂制备:称取湿D-290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50g,加到含有一定量偶氮氯膦I的溶液中,搅拌,制得含有螯合剂量为75.1μM/g-干树脂的负载树脂(下称负载  相似文献   

17.
W(Ⅵ),Mo(Ⅵ)在D290树脂相内的吸附动力学(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浅床法按Boyd方程,研究了H_2W_(12)O_(40)~(6-)和Mo_8O_(26)~(4-)离子在D290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相内的扩散动力学特性。分别测定了上述两种离子的半交换期t_(1/2)、扩散常数B、内扩散系数(?)、阻滞时间τ_d。同时将H_2W_(12)O_(40)~(6-)与WO_4~(2-),Mo_8O_(26)~(4-)与MoO_4~(2-)离子的诸动力学参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8.
在甲苯选择性氧化反应条件下铁钼催化剂的物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惠良  沈俭一  葛欣 《催化学报》1993,14(4):263-269
采用原位穆斯堡尔谱、XRD、XPS、IR和UVDRS等对Fe/Mo=0.67的Fe_2(MoO_4)_3和Fe/Mo=0.29的Fe_2(MoO_4)_3-4MoO_3样品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甲苯氧化反应条件下,样品中一部分Fe_2(MoO_4)_3相还原为β-FeMoO_4。在反应温度(450℃)下通空气氧化,生成的β-FeMoO_4又氧化为Fe_2(MoO_4)_3。在甲苯选择性氧化中,易还原为β-FeMoO_4的样品,其甲苯选择性氧化活性较高。样品中的Fe~(3+)起着稳定Mo~(6+)的作用而Fe~(3+)还原为Fe~(2+)。在氧的作用下,Fe~(2+)再氧化为Fe~(3+),并使表面上吸附的氧转化为晶格氧。Fe_2(MoO_4)_3中的Mo~(6+)吸附甲苯分子,反应时,钼酸铁的表面晶格氧和甲苯反应使之生成苯甲醛和水。  相似文献   

19.
以大孔聚苯乙烯树脂为载体,合成了具缩硫醛大环的螯合树脂。它对Hg~(2+)的络合容量可达30—60mgHg~(2+)/g树脂,比对Ca~(2+)、Zn~(2+)、Cd~(2+)、Pb~(2+)等金属离子的络合容量高数百倍.它能够使因汞中毒而失活的脲酶恢复活力的能力优于巯基树脂及通用阴离子交换树脂。有可能作为口服的高分子解汞毒药物。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work,highly chemiluminescent magnetic mesoporous carbon with yolk-shell structure was synthesized by encapsulating N-(4-aminobutyl)-N-ethylisoluminol(ABEI)and Co~(2+)into the magnetic mesoporous carbon composites(Co~(2+)-ABEI-Fe_3O_4@void@C).The synthetic Co~(2+)-ABEI-Fe_3O_4@void@C showed a good magnetic separation property,which could remove residual ABEI molecules and Co~(2+)in less than 3 min under an external magnet.Moreover,the synthetic Co~(2+)-ABEI-Fe_3O_4@void@C demonstrated good chemiluminescence(CL)property and good stability when interacted with alkaline H_2O_2solution.The CL intensity of such Co~(2+)-ABEI-Fe_3O_4@void@C was about 12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ABEI-Fe_3O_4@void@C.The Co~(2+)-ABEI-Fe_3O_4@void@C also exhibited good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property in alkaline solution.The outstanding CL/ECL performance of the Co~(2+)-ABEI-Fe_3O_4@void@C was attributed to the Co~(2+)immobilized in the Co~(2+)-ABEI-Fe_3O_4@void@C,which catalyzed the decomposition of H_2O_2to generate O_2~(·-)and HO~·,expediting the CL/ECL reaction.The synthetic Co~(2+)-ABEI-Fe_3O_4@void@C may be of great applic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methodologies in bioana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