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氧化还原树脂或称电子交换树脂,为具有氧化还原性能的基因,它和一般离子交換树脂不同的地方,是由于后者只依靠活性官能团經电离后形成离子而进行交換,前者則由于官能团电子的得失能将同它接触的化合物还原或氧化。这种树脂从1950年出現到現在仅有十年历史,現在常見的主要有对苯二酚和硫酚型两大类,其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相似文献   

2.
早在四十年代,Gaddis曾以阴离子交換树脂浸入硫化氫饱和水溶液,用作阳离子的沉淀剂;以后(?)山和水渡曾用不同交換型的阴离子交換树脂进行阳离子的色层分离;Miller曾试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离子交換树脂以发生化学反应,并曾用于固体指示剂。作者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探讨了离子交換树脂的表面化学反应机构,认为这种具有不同类型交換基的离子交換树脂,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试剂,在固相  相似文献   

3.
自1935年阿达姆斯(Adams)第一次合成离子交換树脂发表以后,二十余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在类型上除已有的酚醛型、苯乙烯型、丙烯酸型等各种阴、阳离子交換树脂外,近年来尚有螯合型离子交換树脂、电子型交換树脂(或称氧化还原树脂)及蛇籠型树脂等。至于其品种形式方面亦由过去单一的粒状、球状树脂进展到离子交換膜、离子交換紙以及离子交換纤維等等。  相似文献   

4.
电位和电导是离子交換膜的两个基本电化学性貭,常用以描述一种离子交換膜的特性。所以測定离子交換膜的电位和电导以及测定值的正确程度关系着膜特性的定量的描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經有过很多报导。其中关于电导这一个电化学性貭,由于离子交換膜的导电性是依赖于水溶液中离子的迁移,卽属  相似文献   

5.
离子交換纤维素层析法(ion-exchange cellulosechromatography)是以离子交換纤维素为固定相,分离和提純具有胶体性、离子化的高分子等物貭。这一方法在蛋白貭、核酸、酶和激素等方面,已获得重大的成效。此外,在应用于病毒、噬菌体和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 mooseri)等方面,也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們都知道,生物化学日益迅速的发展,是与层析法在这門学科中广泛应用分不开的。但是一般的层析法并不适于上述物貭的分离和提純。某些离子交換树脂的应用,也仅收到个别的成功,而且結果的重現性差,純度也低。但是离子交換纤维素在层析法中,則具有以下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将硝酸氧铀的磷酸三丁酯-已烷溶液与经水泡胀的阳离子树脂或阴离子树脂彼此相遇,依据奈恩斯特(Nernst)的分配定律,硝酸氧铀进入交换树脂中的水相。此外,在水溶液中尚发生次要的离子交換平衡。设无交換,如与硝酸根型或氯根型阴离子交換树脂相遇,吸收的试验值与根据分配作用和树脂的泡胀水份所計算的盐量(此盐显系吸收于离子交換树脂)甚为符合。如与水隔绝,则不能回收鈾。由于缺乏游离的水,便不能成立应有的平衡。  相似文献   

7.
發刊詞     
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和利用,已有很長久的歷史了。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作為一類新型的化學材料是在本世紀初才開始的。因為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具有許多優點,如原料豐富,製造方便,加工成型比較簡單,性能優越而多樣化,所以發展得很快。在市場上作為商品的已達一千餘種,在研究中的為數更多。各種現代工業都用它們作為材料,有一些工業如电機、通  相似文献   

8.
周学工  吴文中 《化学教育》2019,40(15):71-75
一次验证镁与NaHCO3溶液反应得到H2的实验中,发现镁能与饱和Na2CO3溶液作用持续释出H2,为此通过分析Mg/H2O体系的热力学数据和研究其动力学机理认为实现镁与水溶液作用能持续释出H2的有效方法:在溶液中加入能破坏氢氧化镁保护层的某些离子。并设计有关实验证明:在碱性溶液中,若加入能与Mg2+形成稳定配合物的其他阴离子(如甘氨酸根离子、草酸根离子、EDTA等),则镁就能与碱性的盐溶液持续反应。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中建立了一种新的微量分析化学技术名叫“树脂点滴試驗”或者叫“离子交換树脂点滴試驗”。它概括了费格(Feigl)所著的“点滴試驗”一书当中的一般内容。应用这項新技术,建立起来了許多有意义而又灵敏的检定无机离子的試法,并且还可能推广到另外的离子及物质。这些树脂点滴試驗主要是根据由几粒带浅色的离子交換树脂从反应介质中吸附了带特殊顏色的离子产生很深的颜色。在顆粒表面上所发生的界面沉淀也可作为一些試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有机溶剂萃取法作为分离方法的一种,比起其他分离法如离子交換法、化学法等,具有经济、快速和便于连续操作等特点,因此近年来无論在苏联或是美、英等国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所研究的溶剂主要有两大类:有机胺类和磷酸酯类,其中以磷酸三丁酯研究得最多,工业上现已大規模采用。  相似文献   

11.
(一) 引言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是基于从光源輻射出待測元素的特征光波通过样品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基态原子吸收,由輻射光波減弱的程度,可以求出样品中待测元素的含量。在十九世紀初,原子蒸气选择性地吸收其本身特征光波的現象已由弗兰霍夫发現。当时他观察到在太阳的連续光譜中有一些暗綫(后称为“弗  相似文献   

12.
用极化的滴汞电极进行电解电流的研究是极譜学中的一个基本問題。对这类电流的理論分析,包含着解决由于电极过程所引起的、在不断增长的汞滴表面所发生的貭量轉移的問題。电极过程只涉及到电板和能直接交換电子的物貭之間的电子交換时,貭量轉移就构成了法拉第电流,这种质量的轉移,平衡了因电級反应而引起的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交联对离子交換树脂基本性能的影响及测定方法,概述了发展的动向。  相似文献   

14.
离子交换作用的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发现了,但那时只看到某些离子可以和土壤中一些离子发生交换,而在应用等方面却是非常局限的。在本世纪初,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建立了色层分离法,是促进离子交换方法发展的基础,也有人用 Al_2O_3、磺化煤等作为离子交换剂,但交换能力很差,所以需要人工合成一些具有强的交换能力的有机离子交换剂,而这些研  相似文献   

15.
硅酸盐岩石經典分析方法的建立差不多已有一个多世紀的时间。其间經过很多人的改进,在本世紀初期,方法基本上已經定型,很少再有重大的变动。經典方法分析时間冗长,这一点是历来大家所公认的,然而对其精密度和准确度看法上,則分歧很多。迄今为止,仍有人认为,在准确度上还沒有其他方法超过經典方法,且一般的快速方法,往往有其貭量与速度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两者不可得兼,須权衡輕重,决定取舍。其实經典方法无論从精密度或准确度来說,都不是不可非議的。誠然,分析者在操作上有熟练的技巧,一般是能得到重現性良好的結果,但有些元素测定的偶然誤差仍旧不小。至于硅和鋁的測定方法不够完善,則早已众所周知了。最近几年,硅酸盐岩石的快速分析方法,在利用了  相似文献   

16.
对辽宁省黑山县膨潤土进行了分析,証明属于鈣型膨潤土。将該膨潤土用氯化鈉溶液预处理,然后和氯化三乙基十六烷基銨进行离子交換,交換后所得的表面亲油性膨潤土在矿油中进行分散,評价所得分散体系认为作为潤滑脂是令人滿意的。但这种以三乙基十六烷基铵阳离子为表面亲油性阳离子的膨潤土,其稠化能力尚不够高。  相似文献   

17.
电子磁共振现象首先由苏联的扎沃伊斯基在1944年发现,并成功地用在顺磁性物质的研究上,其后各国科学工作者相继地在各种不同领域内广泛引用了这一成就,迄今解决了不少问题。电子磁共振方法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的物质,例如(1)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如 H;(2)内电子壳层未被充满的离子如过渡元素的离子;(3)具有奇数个电子  相似文献   

18.
一、同位素应用的簡史和現况放射綫[H.貝克勒耳(Becquerel),1896]和放射性元素[M.居里(Curie),1898]的发現已經六十余年。第一个同位素的发現[J.J.湯姆逊(Thomson),1913,Ne~(?)和Ne~(22)]也将近半个世紀。同位素这个名詞是F.(?)地(Soddy)拟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因为貭譜仪的出現[F.W.阿斯頓(Aston)],同位素的鑑定  相似文献   

19.
一百年前英国科学家在土壤中发现了离子交换机构。Way在研究土壤的同时,也研究了阳离子在土壤中的交换作用。一百年来很多人沿着这条道路做了不少工作(Гедроиц及其他)。最早工业上用了天然的泡沸石把硬水软化,后来人工合成了人造泡沸石,其性质与天然泡沸石相同。在目前还常常可以看到用这种泡沸石来软化水,它的缺点是不能耐酸耐硷,能软化水而不能做无盐的水,因此它渐渐被磺化煤和离子交换树脂所代替。对离子交换树脂有两个要求:  相似文献   

20.
在化学知識領域中最年青之一的高分子科学,它不过是在二十世紀20年代的末期才出現的,只有在二十年代末期才証明高分子物貭是由巨大的柔順的鏈状分子組成,并具有其各自的特性。本世紀30年代是高分子科学的形成时期,苏联学者的創造性的劳动占着重要的地位。离这个年代还很远以前,在1875年伟大的俄罗斯学者A.M.布特列罗夫(),即化学結构理論的創始者,已經发现了聚合反应,聚合反应即是自低分子化合物(单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A.M.布特列罗夫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