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低温物理领域的三位物理学家,他们是Alexei A、Abrikosov(阿布里柯索夫),Vitaly L.Ginzburg(京茨堡)以及Anthony J.Leggett(莱格特),此奖用以表彰前两者在超导电性方面的贡献,后者为在超流方面作出的贡献.大家知道,自然界中的微观粒子服从量子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2.
3.
4.
本刊去年第11期介绍过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历次诺贝尔奖宣布后,争议时有发生,本次也如此.应本刊特别邀请,我国留美物理学家励名强教授介绍他在这一领域的首创性研究成果及其经历.本文不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量子光学与高精密原子光谱的物理原理和物理图像,而且提出了在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上也应创新,即作者提出的要走自己的路.当我们对诺贝尔奖与华人科学家再次擦肩而过感到惋惜的同时,也要思考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本文作者提出的"犹太伟人现象",从本质上讲,应归结为"犹太民族文化现象".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千百年历史的沉积.科技是可以引进的,而文化却不能简单地引进,它有强烈的独立性和排异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如何学习先进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注入时代精神和创新灵魂,这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使命.中国有句古话"人杰地灵",人才往往是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出、一家一家出,这也是文化现象,我们欢迎从文化的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对教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三名"标准模型的建筑师".诺贝尔委员会将奖金的一半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日裔物理学家南部阳一郎,以表彰他"在亚原子物理领域,发现自发性对称破缺的机制";另一半奖金则授予两名日本物理学家,KEK实验室(筑波高能加速器研究社)的小林诚和日本京都大学汤川理论物理研究院的益川敏英,奖励他们"发现对称破缺的原因,并据此预言在自然界中至少存在三族夸克".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成就、水平、潮流和方向,面对如此丰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资源,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对它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8.
9.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开创性贡献”。美籍日裔科学家真锅淑郎(Syukuro Manabe)、德国科学家克劳斯·哈塞尔曼(Klaus Hasselmann)因为“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并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的研究共享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奖金;意大利科学家乔治·帕里西(Giorgio Parisi)因为“发现了从原子尺度到行星尺度物理系统中的无序和涨落的相互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另一半奖金。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复杂性科学领域,既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已经获得学术界的重视,同时也为复杂系统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0.
11.
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气候学家和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理解复杂物理系统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相信很多人会感到惊讶,为什么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气候学家.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给予解读:为什么气候系统被称为复杂的物理系统,全球变暖的现状和未来,全球变暖的物理基础和科学简史,两位气候学家是如何基于基础物理理论建立了预测全球变暖的模型,以及检测和归因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维度是指能够完整描述一个对象所必需的独立参数的个数。例如, 我们所处的空间是三维的, 因为描述这个空间需要“上下、前后、左右”三个独立方向。维度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等诸多领域中。在材料研究领域, 人们希望得到维度意义完整的材料体系。长期以来, 对于碳材料家族, 只有金刚石和石墨这两种三维结构为人类所知。1985 年, 美国和英国的三位科学家哈瑞·克罗托(Harry Kroto)、理查德·斯莫利(RichardSmalley)和罗伯特·科尔(Robert Curl)率先发现了C60。C60 是由60 个碳原子组成20 个六边形和12个五边形构成的足球状碳单质, 属于零维结构碳材料。C60 其实是众多球状和椭球状碳分子大家族中的一员, 我们现在称这个大家族为“富勒烯”。富勒烯的发现第一次从维度概念上丰富了碳材料。1991年, 日本科学家饭岛澄男(Sumio Iijima)试图使用石墨电弧放电法来制备富勒烯, 当他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产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管状的碳单质--碳纳米管。碳纳米管的出现再一次将碳材料的维度扩展到一维空间。当零维、一维和三维的碳材料被成功合成后, 揭示已知维度碳单质的性能和应用并探寻碳的二维晶体结构, 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两个热点。 相似文献
13.
14.
美国Cornell大学的DavidM.Lee教授,Stanford大学的DouglasD.Osheroff教授和Cornell大学的RobertC.Richardson教授由于1971年发现^3He超流相而荣获1996年诺贝尔物理奖,文章介绍了该发现的背景,过程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独立地发展了突破性的实验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对单个量子态的测量和控制,由此展示了量子世界的基本特性.同时促进了基于量子技术的量子信息和原子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Ricardo A. Broglia 《Annalen der Physik》2016,528(6):444-451
The findings for which Aage Bohr and Ben R. Mottelson became co‐winners of the 1975 Nobel Prize in physics provided the basis for what can be called the second discovery of the atomic nucleus. They found that in this self‐bound microscopic system made out of nucleons, collective and independent‐particle motion, typical of a liquid drop and of planetary motion respectively, emerge from the same components of the strong force, their interweaving leading to phase transitions which can be studied in terms of individual quantal states. 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