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90华诞.为了庆祝赵先生六十多年来为我国科研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由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负责编辑的《赵忠尧论文选集》巳于五月出版.征得有关人士的同意,本刊特节选赵先生撰写的《我的回忆》一文,以表敬慕之情.  相似文献   

2.
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于1998年5月28日去世,享年97岁。到今天,他已经离开我们整整10年了。这时,段治文和钟学敏两位先生编著的《核物理先驱——赵忠尧传》(以下简称《传记》)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对赵先生逝世10周年的最好纪念。在书中,作者以朴实无华的笔触,真实再现了赵忠尧先生平凡而伟大,有时还带有一些传奇色彩的一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传记。对书中有些部分读之再三。引起了我对赵先生许许多多的美好回忆,还激起了我对赵先生高尚情操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3.
今年正值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九十寿辰.赵先生是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在实验物理、加速器、宇宙线物理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绩卓著.为了庆祝赵先生六十多年来为我国科研、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原子能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筹备,并委托高能所主办“赵忠尧教授九十寿辰庆祝大会”.6月4日上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赵  相似文献   

4.
1992年正值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90寿辰.赵先生是我国核物理研究的先驱,在实验物理、加速器、宇宙线物理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成缀卓著.为了庆祝赵先生60多年来为我国科研、教育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同筹备,并委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赵忠尧教授90寿辰庆祝大会”. 1992年6月4日上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赵先生和老朋友、老同事、学生、晚辈,以及来自母校、家乡的来宾欢聚一堂.他们中有自海外归来的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任之恭、顾毓绣,有从…  相似文献   

5.
1927年,赵忠尧抱着振兴中国科学的宏愿,自费赴美国深造,考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部,师从著名的物理学家,1923年诺贝尔奖得主密立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这里,我们征得赵忠尧女儿赵维勤女士及作者的同意,以“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为题,从《核物理先驱——赵忠尧传》一书中摘录了有关章节,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正>赵忠尧先生最早(1930年)在实验上观测到反物质的存在。1930年,赵忠尧先生在美国《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硬γ射线散射》的文章。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结论是γ射线在通过重金属铅后会产生额外的散射光。赵忠尧先生的这个发现预示了反物质的存在。γ射线在通过重金属铅后会产生额外的散射光是因为(图1):γ射线在通过重金属铅后产生正负电子对——电子是物质,正电子是反物质;  相似文献   

7.
我的回忆     
 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今年正值九十华诞.回首往事,他十分坦然地对我们说:“一个人能作多少事情,很大程度上是由时代决定的.由于我才能微薄,加上条件的限制,工作没有做出多少成绩.唯一可以自慰的是:60多年来,我一直在为祖国兢兢业业地工作,说老实话,做老实事,没有谋取私利,没有虚度光阴.人们从本栏主持人卢鹤绂先生评为“对后学颇有教育意义、多所启示”的《我的回忆》文章中,将进一步体验到赵老高尚的品德、严谨的学风.这篇回忆录原载《赵忠尧论文选集》里,除《在美国留学时期》一节己在本刊上期独立发表外,其它部分从本期起陆续转载.  相似文献   

8.
 10年前的盛夏,我撰写的《实验物理中的概率和统计》书稿接近完成,想约请一位既有声望、对我又了解的前辈推介,很自然地想到我当研究生时的导师、德高望重的著名核物理学家赵忠尧先生.  相似文献   

9.
 去年正值赵忠尧先生90华诞,他应吴大猷之约赴台访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副所长赵维仁 ,陪同前往并受赵老委托,在台湾中研究物理所作了题为《从正负电子对到τ轻子》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本刊编辑部征得同意,根据记录整理成文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1.引言1930年,赵忠尧先生在研究硬γ射线在重金属中的散射现象时发现除康普顿散射和光电效应外的“反常吸收”,同时伴随能量约为0.5 Me V、辐射角分布各向同性的“特殊辐射”。1932年,赵忠尧先生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同学安德森(C.D. Anderson)受此启发而在宇宙线的云雾室照片上首次观察到了正电子的轨迹。赵忠尧先生是发现正负电子湮没现象的第一人,对正电子的发现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赵凯华先生是我国物理学教育界的杰出代表.几十年来,他勤勤恳恳地活跃在物理教育战线,教书育人,著书立说,推动物理学教育改革,为我国物理学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赵凯华先生在物理学教材建设方面成就卓著.他撰写的《定性与半定量物理学》别开生面,一改传统教材沉闷、呆板之故习;他与合作者所著的5卷本巨著《新概念物理教程》系统、新颖,启我国普通物理学教材求新求变之新风;他与人合作撰写的3卷《新概念高中物理学读本》,为我国的中学物理教育提供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教材.除此之外,赵先生以其沉稳刚毅之精神和包容大度之风格,积极参与中国物理学会的工作,为中国物理学界至少做成了5件大事:其一,作为中国物理学会主要领导人之一,与周光召等学会领导人一起使得中国物理学会重回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其二,执掌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多年,积极开展中外物理教育交流,使我国成为国际物理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国之一;其三,三度带领我国少年英才勇闯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奏响我国青少年参加物理奥赛连年告捷的前三声;其四,创办并主编《大学物理》杂志近30年,筑我国大学物理教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其五,继王竹溪先生之后,主持中国物理学会名词委员会工作二十余年,续我国物理学名词规范化之历史传统.赵先生的这些建树和功绩,将为我国物理学工作者永久铭记.赵凯华先生多年担任《物理》杂志的副主编,为本刊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适逢赵凯华先生八十华诞,本刊特约请赵先生的老师和学生撰写了一组祝贺文章,表彰赵先生为我国物理学教学和人才培养所作出的功绩和他献身物理教育事业的高贵品德.在此我们敬祝赵先生生日快乐,健康长寿,老当益壮,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12.
赵忠尧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他在核物理、粒子物理等方面都有重要研究成果.他对我国核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辛勤耕耘,为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培养了几代新人.一、在核物理、粒子物理方面的重要成果 早在二三十年代,赵忠尧先生在测量硬r射线通过各种物质的吸收系数时,发现当硬r射线通过重元素时,实际吸收量大大超过理论计算值,为此发现了一种反常吸收.当时,英国、德国两国有几位物理学家也在进行这测量.三处同时发现了硬r射线在重元素上的反常吸收,并都认为可能是由原子核的作用所引起.为了探索这种反常吸收的机制,赵忠尧先生设计…  相似文献   

13.
王乃彦 《物理》2003,32(9):633-636
《物理学报》是由中国物理学会主办的刊物 .她创刊于 1933年 ,原名“ChineseJournalofPhysics” ,195 3年易为现名 .她是中国第一份物理类综合性的学术期刊 ,由我国第一代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和丁燮林任首任编委会负责人 (当时称干事 ) .随后相继担任编委会负责人的有 :吴大猷、赵忠尧、钱临照、王竹溪、顾功叙、黄祖洽和王乃彦 .70年来 ,《物理学报》从初创到成长、壮大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 ,其中既有沧桑和凝重的感受 ,但更多的则是充满生机勃勃的改革与创新的时代气息 .现在 ,《物理学报》已成为目前我国在国内外影响面最广的…  相似文献   

14.
赵凯华教授长期从事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从他接触基础课教学算起,到2010年刚好从教60周年.可以说,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物理教育事业.我在本科学习阶段虽然没有听过赵先生的课,但是,毕业留校以后,听过赵先生讲课,后来赵先生为物理系本科生开选修课"综合物理选题--物理中的定性方法",我参加了辅导工作.  相似文献   

15.
 赵忠尧老师是中国核物理的开拓者,也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1929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观察到硬r射线在铅中引起的一种特殊辐射.  相似文献   

16.
赵忠尧对正、负电子对研究的开创性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物理学家赵忠尧曾发现硬γ射线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现象,他的工作对正电子的发现及正电子的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赵忠尧生于 1902年。浙江省诸暨县人.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1927年,他得到“中国文化教育促进基金会”(The China Founda- tion,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Culture)资助,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密立根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早在二十年代,密立根就猜想宇苗中的质子和电子有可能结合并生成各种原子核,同时放出γ射线、为了证实这一猜想,他曾指导许多学生从事与此有关的研究.那时克莱因和…  相似文献   

17.
我是赵凯华教授的学生,多年以来在物理教学研究和物理学教材建设领域中,曾配合赵先生做过一些工作.在跟随赵先生做事的过程中,逐步领略到先生的风范:审时度势,学贯东西,为人谦和,气度超凡,"卓然乃一大师".  相似文献   

18.
 1914年李耀邦以《以密立根方法利用圆体球粒测定e值》论文,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成为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他的成功,标志中国现代物理科学的诞生.1917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设立物理学系;1919年丁西林从英国回国,长期主持该系工作;1920-1925年颜任光任该系教授,创办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公司.1922年饶毓泰创办南开大学物理系,同年胡刚复创办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东南大学)物理系,还首次在国内建立物理学实验室,培养一大批包括严济慈、吴有训、赵忠尧等在内的物理新人.  相似文献   

19.
 翻开《现代物理知识》杂志,那许许多多活跃在中国乃至世界物理领域的科学家大名映入你的眼帘:吴有训、严济慈、王淦昌、钱三强、赵忠尧、张文裕、何泽慧、黄昆、谢希德、林兰英、王承书、朱洪元、谢家麟…….人们也许要问:他们是怎样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的?去年的金秋时节,正当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拉姆齐、德默尔特和保罗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奖的时侯,本刊编辑部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四位专家、教授研究员关于《使您成为物理学家的原因是什么?》的答卷.从这些言简意赅、语重心长的答案中,我们找到了他们成功的原因,从中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1.云南站起步 1954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在云南落雪山海拔3180米处建立我国第一个高山宇宙线实验站,安装了赵忠尧、王淦昌从美国带回的50 cm多板云室,建造了30 cm磁云室,进行奇异粒子、电磁级联以及高能正负电子对产生截面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