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友银  石璞 《化学教育》2016,37(5):53-55
通过数字实验对Al2(SO4)3溶液与NaOH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进行探究,得出pH与NaOH溶液的体积(V)之间的变化曲线,从而建立铝盐与NaOH溶液反应时,Al(OH)3沉淀的生成与溶解和NaOH量的变化关系。此研究可以改变人们在Al(OH)3两性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对中学化学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茆建军 《化学教育》2006,27(6):55-55,64
Cu(OH)2和NH3·H2O反应生成[Cu(NH3)4]2 是大家所熟知的反应。有人断言:这个反应很容易进行。事实究竟如何?笔者在高二年级学完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之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了该探究活动。[实验1]取2支试管分别放入2mL饱和CuSO4溶液,然后分别滴加NaOH和NH3·H2O,观察现象  相似文献   

3.
王春 《化学教育》2020,41(23):87-91
借助手持技术通过电化学方法测定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电压变化情况,揭示了该反应的本质,通过控制变量的思想探究了NaOH在该反应中所起的作用,并结合相关文献知识和实验对比进一步探究了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产物的成分。  相似文献   

4.
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及反应条件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英杰 《化学教育》2009,30(9):49-50
针对甲烷与氯气取代反应实验的困难和不足,改进了实验装置,并就如何控制反应所需的光照、温度等条件进行了一些实验探究,指出了合理的实验方法.同时解释了实验过程中的2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5.
用准经典轨线方法研究了处于振动激发态的硅原子团簇与硅原子团簇碰撞的反应动力学,计算表明,对于Si4+Si3反应,当反应物团簇处于振动激发态时,有利于生成更小团簇的碎片,而对生成Si6+Si及Si5+Si2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包义才  龙琪 《化学教育》2023,44(1):120-122
偶然发现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过程中溶液pH呈现下降趋势。针对这一异常现象进行实验探究,发现亚铁离子被氧化是产生异常现象的关键副反应。据此提出,消除异常现象的方法是用热的去氧蒸馏水配制2%的硫酸铜溶液,且反应装置要密闭。  相似文献   

7.
1 教材中的消去实验及疑惑 溴乙烷的消去反应作为卤代烃重要的性质之一,是课堂教学不应回避的演示实验.以下是几种不同教材对该实验的处理情况:  相似文献   

8.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 《化学教育》2009,30(10):58-59
从异常现象分析、反应物的最佳用量、最佳合理装置3个方面对新教材中有关金属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进行探究,并对教材中演示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9.
丁佐俊 《化学教育》2016,37(9):62-65
通过实验发现实验室制氨气用氢氧化钙而不用氢氧化钠,其原因是氢氧化钠加热熔融腐蚀试管、液态反应物流向试管口、反应太快不易控制。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按照物质的量之比为4:3混合制备氨气效率最高。反应生成的水凝聚在试管口溶解了氨气,这是导致产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将氢氧化钙换成氧化钙生成的水明显减少,可大幅度提高氨气产率。  相似文献   

10.
初中化学教材中Zn置换Fe2+中Fe的演示实验中产生的大量气泡干扰学生对置换反应的认知学习。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1)Zn置换出Fe后形成Zn-Fe原电池引起的析氢腐蚀;(2)Fe的析氢过电势较Zn低,因此Zn置换出的Fe掺杂后,使得析氢过电势降低产生大量的气泡。基于此,采取控制反应条件,抑制反应中气泡的产生、放大Zn置换Fe的现象。通过调整反应时Fe2+的浓度、pH从而调整Zn-Fe原电池的数量以及析氢过电势,对该教学演示实验条件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当FeSO4的浓度为0.54 mol/L、pH=3.58,Fe3+的浓度在KSCN检测不出的条件下,可以观察到Zn置换出的Fe附着在Zn的表面且能被磁铁吸引,同时观察不到气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冯翊  李广洲 《化学教育》2007,28(6):31-33
学生对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常常让教师“想不通”、“搞不清楚”。基于此,作者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关于铝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理解情况作了调查,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分析了差异背后存在的原因,以期能为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崇秀华 《化学教育》2006,27(3):55-55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溴乙烷卤代烃”中有如下内容“溴乙烷在氢氧化钠存在的条件下可以跟水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乙醇和溴化氢:C2H5-Br+H-OH C2H5-OH+HBr检验水解产物的步骤是:先加稀硝酸中和氢氧化钠,然后再加入硝酸银看是否有溴化银沉淀生成。在此反应中,氢氧化钠的作用一般解释为:溴乙烷水解微弱,且反应可逆,氢氧化钠中和水解产物溴化氢,根据勒夏特列原理,产物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从而促进溴乙烷水解。1问题(1)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溴乙烷是水解还是碱解…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有关金属和金属氧化物之间热反应的实验,经研究发现,一种金属都能在高温下夺取另一种金属性比它弱的金属氧化物中的氧,能够将另一种金属从氧化物中还原出来。  相似文献   

14.
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程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汉友 《化学教育》2007,28(4):63-63
根据实验事实并从理论计算上分析Cu+2Ag+==Cu2++2Ag的反应程度,论证了此反应的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5.
胡爱彬 《化学教育》2009,30(6):53-54
借助DIS探究甲烷与氯气反应的类型以及外界条件对反应的影响。通过比较实验研究数据表明:甲烷与氯气发生了取代反应,光照有利于甲烷取代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6.
Reaction of Aluminum with Dilute Aqueous NaOH Solu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eaction of aluminum powder and foil with dilute aqueous NaOH solutions was studied. The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cess were determined, and its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铝与氯化铜反应的现象是铝丝表面析出的铜呈海绵状,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氢气,为此,师生一起对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的机理进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江军 《化学教育》2009,30(6):52-52,54
采用DIS实验技术,通过电导率传感器实时检测稀苯酚溶液和浓溴水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借助计算机直接绘制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电导率变化曲线,从而为推测出苯酚与溴水反应是取代反应还是加成反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This work presents the kinetic study of the decomposition in NaOH medium of mercury jarosite whose approximate formula is [Hg0.39(H3O)0.22]Fe2.71(SO4)2.17(OH)4.79(H2O)2.09. The reaction progress takes place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mpound with diffusion of the hydroxyl ions (OH) from the solution to the particle surface moving the reaction front toward the interior of the particle, with the release of ions SO42− and Hg2+ from the core to the reaction medium. The decomposition curve can be described by three kinetics stages: an induction period followed by a progressive conversion period and ending the reaction in the stabilization zone. The results of X−ray diffraction showed that as the decomposition reaction progresses the partially decomposed solids lost its crystallinity ending as amorphous solids. For the induction period, the reaction order (n ) was 0.52 for [OH] < 0.0187 mol L−1 and when [OH] > 0.0187 mol L−1 n = 1.48, whereas the calculated activation energy (Ea ) was 81.7 kJ mol−1. For the progressive conversion period n = 0.99 for [OH] > 0.0057 mol L−1 and for lower concentrations n ≈ 0, with Ea = 56.9 kJ mol−1, confirming that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is controlled by the chemical reaction.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kinetic parameters, the partial and global kinetic expressions of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were proposed. These model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it was favorably proven and described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the mercury jarosite in alkaline med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