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超导体及其主要特性、超导体研究的竞争形势以及关于超导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Hubbard—Hirsch模型的超导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么正变换微扰论和平均场近似研究了二维Hubbard-Hirsch模型的超导性,在大U和中等掺杂情况下,只要跳跃常数足够大,模型仍然具有超导性,此时交换作用积分使它的超导相区域比相应的Hubbard模型的区域小很多。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Bi系高温超导体的工艺对其性能的影响,以及对样品进行电击穿实验等。结果表明,高温烧结,液氮淬火,低温退火,缓慢降温有利于生成高温超导体相;超导样品是由一些颗粒连接而成,其击穿电压和零电阻温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瓦尔特·迈斯纳的生平,讲述了1911~1933年人们对超导体认识上的偏见及影响人们认识超导磁性质的实验因素,介绍了迈斯纳对超导物理学发展的贡献和迈斯纳效应现象的发现.  相似文献   

6.
基于双带模型引入非电子-声子相互作用,利用自治近似方法讨论了硼化镁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与掺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超导磁储能与电网调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超导磁储能(SMES)技术发展及最新研究状况的分析,提出了在我国发展SMES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一种理想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9.
根据超导研究的现状总结了有关超导体转变温度的经验规律。指出Matthias规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配对律、维数对称律、最佳结构律、差异律和代换律。指出各规律的适用范围,并对这些经验规律的物理背景作了推测。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温氧化物超导体,根据有关理论及实验研究结果,给出一个简单的负U中心模型,研究了超导转变温度及同位素效应,并得到与实验相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根据超导体的迈纳斯效应和磁场边值条件的唯一性,从初始状态出发用叠加法计算出了均匀外磁场中超导球表面的超导电流和磁场分布.  相似文献   

12.
聚氯乙烯/炭黑复合型泡沫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电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特导炭黑(CB)为导电填料, 聚氯乙烯(PVC)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为主基体制备PVC泡沫导电复合材料, 研究该复合材料的泡孔结构和阻温特性, 分析炭黑含量、 交联剂和发泡剂对复合材料电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所制备的导电泡沫具有较理想的泡孔结构, 经过升温电阻测试, 该泡沫体出现负温度系数(NTC)效应, 随着炭黑含量的增加, 在NTC效应后期出现正温度系数(PTC)效应. 通过探讨NTC效应 的机理, 确定了发泡剂和交联剂的用量, 从而获得良好的泡沫性能和NTC特性的导电泡沫材料.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高T_c氧化物超导材料的性质及其能带计算结果,提出了高T_c超导电性的声子-激子联合机制,在Eliashberg强耦合超导理论的框架下推出了声子-激子联合机制的超导转变温度T_c公式,并解释了同位素效应和相干长度的新特性。  相似文献   

14.
用Faraday磁天平研究了77K附近YBCO超导体的磁学性质,表明实验制得的样品类似于第Ⅱ类超导体,并且在转变温度以上遵循Curie-Weiss定律。该样品的T_c为87.4K,转变宽度为3.1K。样品的组成、烧结和冷却条件等对超导特性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高温超导体混合态中磁通束跳跃模型的理论分析,讨论了高温超导体的非线性现象,给出了微波射频电流Irf与材料样品的微波表面阻抗△HZs之间的关系表达式:△HZs∝Irf,分析结果表明,高温超导体的非线性效应可以用磁通束跳跃模型来解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Eliashberg超导理论,分析了高T_c氧化物超导体的LO耦合机制,给出了此类超导体e-LO耦合参数λ、库仑赝势μ~n、临界温度T_c和0K能隙△_0与T_c比值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Nb2O5掺杂的ZnO陶瓷在低温下导电特性,结果表明,低温状态下,随着Nb2O5掺杂量的增加,ZnO电阻率降低,不同温度下烧结的ZnO样品,烧结温度越高,电阻率愈小,同一烧结温度下,不同烧结时间的ZnO样品,随着烧结时间的增加,电阻率愈小.  相似文献   

18.
Volume pinning forces were determined for a variety of bulk high-Tc superconductors of the 123-type from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 By means of scaling of the pinning forces, the acting pinning mechanisms in various temperature ranges were identified. The Nd-based superconductors and some YBCO crystals exhibited a dominating pinning of the δTc-type (i.e. , small, superconducting pinning sites). In contrast to this, the addition of insulating 211 particles provided pinning of the δ/-type; providing effective pinning in the entire temperature range acting as a "background" pinning mechanism for the peak effect. Due to the small coherence lengths of the high-Tc compounds, effective pinning sites are defects or particles of nanometer size relative to ζ3. Integral magnetic measurements of the magnetization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in large applied magnetic fields (up to 7 T) revealed that practically all high-Tc compounds were spatially inhomogeneous, which could be caused by oxygen deficiency (YB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