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N-一羧乙基-邻菲罗啉的合成及其过渡金属(Cu、Zn、Co、Ni)配合物的制备方法,经化学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组成,测定了配合物的摩尔电导、溶解性;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谱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邻菲啰啉铋配合物[Bi(phen)2(NO3)3](phen=1,10-邻菲啰啉),利用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了该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通过紫外吸收、荧光和圆二色光谱法研究了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作用方式为插入模式,计算得到了配合物与DNA的结合常数Kb为1.11×105 L·mol-1,配合物对EB-DNA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Ksq为2.23.圆二色光谱表明配合物的加入引起了CT-DNA分子中碱基对π-π堆积的变化,使其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3.
使用M-340S中型计算机(日本),用INDO/F3程序和使用PⅣ1.5G计算机,用Gaussian98程序对邻菲啰啉分子进行了结构计算,希望获得定性或半定量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N一羧乙基邻菲口罗啉,制备了其与不同锰盐(硫酸锰和氯化锰)形成的配合物,通过化学方法和元素分析结果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并测定了配合物的摩尔电导、磁化率、溶解性.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热谱及X射线粉末衍射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改变铕配合物配体的结构,增强其紫外-可见吸收率,寻找红光效率更高的发光材料,以乙酰丙酮为第一配体,邻菲啰啉及其衍生物为第二配体,合成了5个稀土铕配合物,并进行了1H NMR、MS、IR、元素分析等表征,测定了目标配合物的紫外、荧光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随着第二配体共轭结构的变化,铕配合物在紫外区的吸收逐渐增强,荧光发射峰均约为612 nm,发光强度随配体共轭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电化学数据与铕配合物的发射波长相匹配,证明强紫外-可见吸收率配体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配合物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6.
为改变稀土铕配合物的配体类型,寻找红光强度更好的材料,以Eu(Ⅲ)为中心原子,乙酰丙酮(acac)为第一配体,3个邻菲啰啉缩单胺类席夫碱衍生物作为第二配体,成功合成了3种新的铕金属的配合物.测试了3种配合物的紫外、荧光光谱,探讨了其光物理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第二配体结构共轭程度增加,在紫外区的吸收逐渐增强.其荧光发射峰均为约613 nm,归属为Eu3+的5D0→7F2能级间的跃迁,3种配合物在紫外灯下均发出明亮的红光.  相似文献   

7.
本文合成出组成为M(PhenNO)_n(NO_3)_3(M=Sc、Y∶n=1,2)的4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溶解性、TG和DSC研究了配合物的有关性质.  相似文献   

8.
以水杨酸(Hsal)和邻菲啰啉(phen)为协同配体,铕钇离子为中心体,合成不同Eu/Y摩尔比的系列三元双核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可见光和红外光谱确定配合物的组成.研究配合物的发光性能以及Eu/Y摩尔比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EuxY1-x(sal)3(phen)(x=0.1~1.0).在Eu/Y摩尔比为0.6:0.4时,配合物Eu0.6Y0.4(sal)3(phen)的发光强度最强.在该系列配合物中,不仅配体可以将吸收的能量传递给发光的铕离子,使其发光,而且不发光的钇配合物也可将其吸收的能量通过分子内能量传递给铕离子,增强铕的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9.
10.
11.
合成了5 种苯丙氨酸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Mn(Sal- Phe)、Fe(Sal- Phe) 、Co(Sal- phe) 、Ni(Sal- Phe)、Cu(Sal- Phe),对配合物进行了热重- 差热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PS分析,测定了配合物的金属含量(ICP) ,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利用溶胶-凝胶-浸渍法制备了新型Ni^2+(Fe^3+)掺杂H4SiW12O40(简称SiW12)/TiO2光催化剂.利用LS9000激光粒度仪、FT—IR等进行表征,表明SiW12/TiO2复合光催化剂中TiO2和SiW12是以晶粒问分散为主.过渡金属离子(尤其是Ni)的掺杂促使SiW12保持其完整的Keggin结构,也加固了Ti02和SiW。:的复合作用.以氯乙酸为探针,讨论过渡金属离子掺杂纳米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当WNi^2+=0.01%(WFe^3+=0.03%)时,光催化剂活性达到最高75%(68%).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邻、间和对苯二酰异羟肟酸配体及其Cu( ),Co( ),Ni( )和Zn( )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利用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推测,结果表明,羰基和羟基的氧原子是可能的配位原子.  相似文献   

14.
对晶体和碱性介质中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离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反应活化中心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63篇.基于对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离子氧化某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提出了以低质子化程度的配离子作为反应活化中心的假设,该假设得到笔者的计算、实验结果的支持,从而否定了印度学者提出的以高质子化程度的配离子作为活化中心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乙酸镧与1,10—邻菲罗啉、2,2’—联吡啶的混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摩尔电导和热重分析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与组成式La(Phen)2(Ac)3和La(Phen)(biPy)(Ac)3符合较好。该配合物的抗菌试验表明其具有较强的广谱抗菌活性,并探讨了抗菌活性与配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稀土碳酸物、邻菲咯啉与噻吩甲酰三氟丙酮为原料合成了Ce0.5Sm0.5(TYA)3(Phen)H2O的配合物,该配合物能有效吸收270~380nm范围的紫外光,在约400nm处产生强的蓝色荧光;经差热热重测定(DTG),分析了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行为;与聚乙烯膜具有很好的结合力,且不影响薄膜的加工工艺,在薄膜加工中原有组分的光学性能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7.
利用螯合配体1,10-邻菲咯啉(phen)与羟基丁二酸(H3hbd)及铜盐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超分子配合物[Cu(Hhbd)(phen)2].1.5H2O.2CH3OH,通过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1.20624(17)nm,b=1.6598(2)nm,c=1.6863(3)nm,α=117.23(9),°β=71.262(3),°γ=117.23(9);°Z=4;最终偏离因子R=0.0420。配合物中每个Cu(Ⅱ)原子与来自两个phen的4个N原子和羟基丁二酸根(Hhbd)的1个O原子配位,形成畸变的三角双锥结构单元。紧邻的单核单元通过phen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及Hhbd的羧基O和羟基O与phen环上C原子间的C-H…O氢键的协同作用形成一维zigzag超分子链,毗邻的超分子链籍两种不同氢键相互作用的连接构筑了二维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18.
钒取代磷钨酸VO(phen)2+2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合成了2个V取代磷钨酸邻菲咯啉氧钒配合物.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51V NMR、31P MAS NMR等手段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化合物进行了肝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磷钨酸中的W被V取代后与邻菲咯啉氧钒配离子形成了氧钒配合物,该配合物对肝肿瘤细胞SMMC-7721具有较强的体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Tb-La混配的邻苯二甲酸-1,10-菲咯啉二元、三元配合物,经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确定,该系列配合物的组成为Tb(Ⅲ)xLa(Ⅲ)2-xL3.2H2O和Tb(Ⅲ)xLa(Ⅲ)2-xL3.phen.2H2O(L-邻苯二甲酸根,phen-1,10-菲咯啉).荧光光谱测试发现,在Tb-La混配二元配合物中,随着Tb(Ⅲ)含量的降低,Tb的发射峰由强变弱,而在Tb-La混配三元配合物中,Tb的发射峰却明显增强,其原因可用分子内能量传递过程不同来解释.在二元配合物中能量主要被邻苯二甲酸吸收,且其激发三重态能级与Tb(Ⅲ)发射能级匹配较好,能将能量有效地传递给Tb,使Tb的发光增强,所以当配合物中的Tb(Ⅲ)含量降低,其发光强度也随之减弱,La作为混配离子对Tb未起到敏化作用;在三元配合物中,能量主要由1,10-菲咯啉吸收,因其激发三重态能级不能与Tb能级有效匹配,能量只能经La(Ⅲ)有效传递给Tb(Ⅲ),从而使Tb的荧光增强,此时La起到了敏化作用.  相似文献   

20.
对碱性介质中的过渡金属超常氧化态配离子氧化有机物反应的动力学及机理进行了综述,参考文献45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